怀古|关于绍兴的记忆
怀古|关于绍兴的记忆
图文|梦颖
七八年前南下求学时,心中充满了对江南的向往——风景的秀丽与生活的精细。生活了很多年后,有时候都忘记了北方故乡的模样,回忆起来都是越地的树和水。前几日偶然听一个外国朋友讲起他去绍兴旅游的经历,便勾起了我对这个南方小城的记忆。
记忆里有两次去这座城市,偏偏都是清明节,也是青涩的年纪。日志也是那时候写的,如今翻来则是别有趣味的一篇怀古小记。

2010年的清明节,那时候没有高铁,去绍兴的火车票只要五块钱,我们宿舍三个妹子,一拍即合,在门禁之前跑到了火车站,坐了凌晨两点钟的绿皮火车。抵达绍兴时是凌晨四点,天朦朦亮。
那时候青涩的我们带着几分兴奋和好奇游走在这座水乡小镇。在绍兴的大街小巷游荡,走过了古轩亭口,秋瑾纪念碑,寂寥无人的鲁迅一条街,以及布满花鸟的花鸟市场。

第一次的收获就是去青藤书屋捡了一块门板,在鲁迅一条街摘了很多紫藤花。在清明节祭奠了伟大的鲁迅先生和秋瑾女士。再次去则隔了两年,如果说上次仅仅是为了清明去扫一下鲁迅和秋瑾的墓,这次应该说只是为了所谓的人文情怀。
绍兴,古称越国,就是卧薪尝胆的勾践的越国,也是西子浣纱的越国,也是流觞曲水兰亭的坐落地,所以谈到绍兴不得不提到水乡,比起西塘、乌镇等富有江南生活化气息的水乡,绍兴的水乡是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浪漫情怀的,因而水乡的风景也是别有特色。

沿着文人的足迹走过这座小镇,本篇日志将从桥上的风景、看风景的人、水乡风物和名人故里几个部分记录。
一、桥上的风景
绍兴,是全国古桥最多的城市,三步一桥,两步一景。若是单走桥,几日也走不完,那日只寻觅了几座桥,每座桥搭配一种风景,我想也是美的。
1、题扇桥

这是在题扇桥上看的风景,位于书圣文化社区,清明时节天气灰蒙蒙的,偶尔飘着小雨,在桥上休息了一会,对面一个老人家也在歇脚,桥上风景确实很美。

题扇桥在市区蕺山街,因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 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即原址重修。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8.5米。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石碑一方,旁设圆桌和鼓形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2、凰仪桥

这是在凰仪桥上看到的风景,看到很多老人家都在河边洗衣服,依旧过着很原始的生活。

凰仪桥本名黄泥桥,在嘉泰《会稽志》中有载。清嘉庆《山阴县志》中此桥记为凰仪桥。 后又将王仪桥改成了凰仪桥。所以此桥应定为始建于嘉泰以前的古桥。
此桥拱高3.00米,桥拱跨径7.30米,桥面宽3.05米,桥长10.55米。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该桥东坡石阶15阶,西坡石阶12阶。凰仪桥即是取“凤凰来仪”之意。
3、沈园西门的桥

不知道叫做什么名字,不过站在桥上看夜景确实很漂亮,无奈带的设备拍不了夜景,只能在众多水雾中欣赏一下这迷离的风景。
5、鲁迅一条街的桥

据说是去沈园的话可以免费凭门票去坐乌篷船,环绕鲁迅一条街呢。但是沈园里面据很多驴友说其实只是几块碑和石头而已,很多都是物是人非。
只是凭借一个故事而人工修建的园林而已,加上住的青年旅社正好与沈园有一墙之隔,沈园的风景虽看不真切,但是沈园之夜的曲调却可以一听无余。
二、看风景的人
许多人去绍兴旅游摄影,殊不知自己在看风景的时候其实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1、拍照女孩

在仓桥直街的时候偶遇一个骑着单车带着单反拍风景的女孩,或许是本地摄影爱好的学生。
她在我前面边走边拍,风乍起吹乱了一头的长发,她便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了。
2、指路老人

找寻蔡元培故居和王羲之故居的时候再西街和笔飞弄的交接处碰到了两位给游人指路的老人,在绍兴似乎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老人,进火车站检票的和维持秩序的都是老人。
绍兴的老人给人的感觉似乎都有大师的味道,开口都是王羲之、蔡元培、鲁迅小时候什么什么。
3、早晨路旁的老人

早上在路旁的座椅上点一支烟慢慢去欣赏绍兴的风景,老人是左手是鲁迅一条街,右手是沈园。
4、公园游戏的人

塔山,又名怪山、飞来山、宝林山、龟山,海拔29.4米。在绍兴城区南门内,与府山、蕺山鼎足而立。传说从山东海中飞来,故名飞来山,也称怪山。
山上原有宝林寺,故又名宝林山。山远望似龟形,故又名龟山。山上有应天塔,俗名塔山。越王句践曾在此山上建"怪游台"以仰望天气,观察天怪,恐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
三、水乡风物
1、水乡弄堂

这是寻找青藤书屋时经过的前观巷,黛青色的瓦白色的墙,都是些传统的民居,现在弄堂里住的都是些老人,年逾花甲坐在门口剥豆子,放着越剧怀念着旧时光。
2、蜂窝煤炉

蜂窝煤似乎是八九十年代的产物记得小时候家里似乎还比较流行,还经常用碳粉自己做,烧起来也很好玩,一层一层的红上来,烧完之后用夹子小心翼翼的夹出来依旧是完整的,颜色还变成了砖红色就像烧红的红砖一样。
很庆幸在绍兴能看到这样传统的炉具,绍兴人依旧保持着在弄堂里烧火做饭的习惯,满街都是米饭的香气。
3、黄酒

绍兴特产经典黄酒,本想带一小罐回来,但是听旁边的人说这个酒其实酒精度还是蛮高的,我便放弃了。
4、越剧故里

绍兴并不是越剧的故乡,旁边的嵊州才是。但是绍兴有很多越剧迷,除了绍兴大剧院经常上演经典的越剧段子以外,绍兴的大大小小的公园也有不少票友,而且唱功真的是不一般。
走在路上听到路旁唱《梁祝·我家有个小九妹》便拐进去看了,只见一个老人拉二胡还带了电脑扩音器和麦克风,不是卖唱,纯粹是为了娱乐。

这边唱罢,转身春波亭又响起《西厢记·琴心》,这边规模更宏大,简直是一个乐队,二胡,古筝都都。不仅让我想起之前我们社团演出《西厢记》时杭州艺艳芬芳乐队给我们伴奏时的场景,同样的一群老人简直把传媒那么小的小剧场当成了现场乐队演奏会。
5、茴香豆

鲁迅的一篇《孔乙己》使孔乙己和茴香豆一炮而红,“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窃书不叫窃书叫拿·····”就连咸亨酒店也成了老字号。
四、名人故里
名人故里没有撰文,觉得每一处都可以写个故事,暂作记录。 1、秋瑾故居

2、蔡元培故居

3、沈园——陆游和唐

4、鲁迅一条街
………………
后记:
关于绍兴,除了鲁迅、秋瑾、徐渭、蔡元培、周恩来等,后来又增添了许多记忆:曾经晚明醉眼青山的陈老莲、携妓暇游的张岱,宋六陵和小河边的几户人家以及那一大片松萝茶。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风物”(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