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设计,戴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主角们头上,这里有些帽子不得了
北京一年一度的“吹风节”又到了。
没有戴帽子,披散着头发的我走在街上被吹成了一只炸毛的狮子~
上网搜了搜各种帽子:
这样的

这样的

好像在哪里见过呢~
这里

这里

看来现代的style也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风帽
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二二:“若使红儿 风帽戴,直使瑶池会上看。”

唐代人冬天常戴的是一种叫做“风帽”的暖帽,顾名思义,这种暖帽能抵御寒风,里外双层,中间纳入绵絮,称为“绵帽”。宋元后棉花普及种植,中间则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这种暖帽呈布兜状,故别称“风兜”;帽身后部及两侧有帽裙垂下,因帽裙较长,下垂及肩,可以护住双耳、肩背,又名“长帽”。
戴时帽顶遮至前额,侧兜两颊,左右有带可系于颏下根据不同人物,有男女尊卑之分。黄缎子绣龙男风帽,为帝王专用。
风帽其实是根据胡帽设计改进的,在南北朝时已出现。据《南齐书·五行志》记载,风帽的设计者是南朝齐国皇族萧谌:“永明(公元483年-公元493年)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这种风帽一经上头,很快戴开,并在北方地区流行,还出现了圆顶、尖顶等不同款式。

唐代元稹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帽之所以能风行大唐,要感谢唐朝女性。与现代“中国大妈”一样,唐代女性也特喜欢跳舞,当然她们跳的不是“广场舞”,也非在街头,而是在宫廷、公共娱乐场所跳的一种从西域传来的“胡舞”。
跳胡舞时穿胡服才有味道,才算正宗,于是胡风东渐,胡服流行,“胡帽”也随之普及。
若根据风帽的定义,我们所熟知的雷锋帽也应该算是一种。

《豫章漫钞》记载:“小帽以六瓣合缝”曰“六合一统”。

没有想到,Léon和Matilda的经典帽子原来叫瓜皮帽
帽子在明朝开始大普及,明清时期人们冬天除了着棉袄,穿棉裤,还戴棉帽。明太祖朱元璋曾力推过三种帽子,即“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前两种名为“巾”,其实也是帽。这三种帽子尽管结构、形制简单,但内涵不简单,象征江山统一、国家稳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一统河山”巾是一种网巾帽。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京城附近微服私访,行至南京光华门外的神乐观,见一道士在灯下结网巾,便问是什么,道士回答:“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朱元璋觉得“万发俱齐”好,当即颁行全国。朱元璋为何青睐网巾帽?原来与其戴法有关:造型如同渔网,网口用布收边,边上缀有小圈,绳带穿入圈孔,用时两头拉紧,就可将头发束起,民间趣称为“一统山河”。朱元璋看中的,正是这“一统山河”。

“四方平定”巾则是一种便帽,也因名字吉利而被推广。《七修类稿》称,时为儒生的明初书画家杨维桢,戴此帽见朱元璋,朱元璋好奇地问叫什么。杨维桢信口谄谀称:“此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极高兴,遂定为明朝“公务员”、文人等群体的专用首服。
明代最为大众化的帽子则是名叫“六合一统”的小圆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现要早。此帽由裁为六瓣的等比例布料缝合而成,下缀一道帽檐收口,官称“六合一统”。这种帽子因纹线、形状如西瓜,俗称“瓜皮帽”。
这种瓜皮帽由朱元璋亲手设计。明陆深《豫章漫钞》记载,“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到了清朝,小帽越发流行。至今发展出了各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