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由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经济原因、学校教育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关键字:就业;大学毕业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但需要大学生自身增强综合素质、找到自身兴趣和,还要社会意识的改变和高校培养计划的改善。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劳动力新增、农村劳动力富余、国际市场竞争大等几大因素都使大学生整理就业压力大。 2、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第三产业还未完全发展而限制就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相比着较大的差距。 3、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职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由于高考报名的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和各大高校的普遍扩招,使得职业岗位的供给量的增长率远大于职位岗位需求量的增长率,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传统行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企业在雇佣大学生必然会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为取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各大企业通过招聘掌握顶尖技术的人才来获得最大利益。还有一些企业仅仅需要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却因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提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浪费。 5、大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多因素,就业观念落后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大学生宁愿一年又一年地挤编制也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还有某些大学生对自己估价太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在时有发生。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该现象的解释及建议: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由物质决定,是人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一定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实作为根本的出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从实际出发并且持续地结合现实就会发现: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无法与以粗加工为主的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连接上,因而能够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极为有限。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这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由于高校的普遍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扩招的幅度远大于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另外有些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用人需要,只是一味的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 2、人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上一条最根本的原理,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且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甚至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和改变客观条件而进一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是自身少受这些客观事物的伤害或者完全避免伤害,甚至是趋利避害变害为利,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和方法。如果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而严重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甚至还过高估计自身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水平而自视为超越自身价值的“天之骄子”那么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高校毕业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就业的心态尤其要增强就业危机感;正视现实情况还有自身能力条件,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才能够在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的精神。 近几年社会上,大学生卖猪肉、当搓澡工、搽皮鞋等例子已屡见不鲜,更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从这些舆论就可以发现社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就业选择。由于高考制度的不完善,被大多数学生默认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只要你考上名牌大学就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就是将学历看作高人一等的证明。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初期甚至是大学教育期间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知识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绝大多数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特长不明确,而把工作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作为工作选择的第一要素。而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是值得鼓励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够做好。所以改变当今社会的认识尤为重要也是极其困难的,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择业问题,那么大学生扫地、卖菜也不会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这样一来社会认识就大大提高了。 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现实中的社会、工作的需要决定了它们需要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意识与社会、工作的需要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断层。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发展的节奏让人无法想象,知识更新速度更是惊人,新知识、新理论的产生很快。而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却是陈年黄历,对社会接触少之甚少,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掌握得很少,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体系的速度也相当的慢,知识体系更新的速度根本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或许我们在学校学习时,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很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很从容地应对就业,但是到了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知识已经过时很久了,根本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有的甚至很难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即使在学校学习到知识,都不能自以为是,因为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离指导实践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尽管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全面,但缺乏足够的实践。我们知道大量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进而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