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鱼_关于读书
我在这里说的读书不是课本,而是课本以外的书,想想那些年上学的时候,我读过的书都是些言情小说,琼瑶阿姨的小说,当时在班上可是盛行一时,赚取了那个时代我们这些女孩子珍珠般的眼泪,对了,还有三毛的书,到现在心里仍然痒痒的怀念藏进心里的三毛荷西式爱情,甚至想去趟撒哈拉沙漠,坐在三毛荷西一起呆过的地方,看看那里的星空,和我们这个青山绿水的地方的星空会有什么不同。
人们常说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才爱做梦,梦想着或许有一天自己可以这样可以那样的,我都这把年纪了,依然成天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有时候捧着本书假装学习会,看看自己喜欢的诗歌,小说,漫画,看着看着,就把自己植入进去,不知道别人读书会是个什么样子,像我这样植入式读书的人会不会有啊,幸好只是在这里说说,人太多就没法说了,对,像这种糗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我喜欢看的书不多,天生不是爱学习那块料,我喜欢音乐,我儿时的梦想都是和搞音乐有关的,连父亲都不知道,他问我的时候,我倔着表情从不告诉他,那会我不信任他。
所以从小我就没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真正的爱看一些读物还是在高中的时候,班长是个女孩,娆娆,各科成绩都很出色。
记得当时班上她的语文和英文特别棒,老师经常会在班里组织表演话剧,语文课和英语课都会有。我偏科的厉害除了英语的话剧表演还好,语文的就很差,很头疼的,而且写作文也很成问题。有一次班主任老孟出了个题目,要求写记叙文,我洋洋洒洒一大篇交上去,结果被班主任单谈了。老孟说“要是按散文算吧,我能给你至少95分,可咱们要求写记叙文,最多给你20分。”我当时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很无奈的。但老孟很负责任的,要我每天交一篇作文,天天写,我都快疯了,成绩一点也不理想。
但是当时演话剧的时候,我被分到娆娆一组,她在文学上的天赋让很多人羡慕的不得了,也包括我。
于是有事没事我都和她一起,想看看她到底怎么才能那么棒,有一次放学,去到她家里,在她小小的闺房里,我都惊呆了,六七平米的小卧室里,除了粉嘟嘟的装饰物,一整面墙都是书架,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而且所有书都是干净崭新的,中国的、外国的;中文的、外文的,就像个小型图书馆一样,满屋子弥漫着书墨的香。
“这些书都是你读过的吗?”
“基本上吧!要是想写作文有素材就得多读书,我这有好多书,你喜欢哪本,可以拿回去读,要求很简单,别弄脏,还有记得还我啊!”
“我不会弄坏,一定会还你,哪本都可以吗?”
“嗯!”
我在她的书架上翻来翻去,就翻到了斯汤达的那本《红与黑》。
“好看吗?”
“好看,我喜欢于连!”
那是我第一次看外国小说,后来我读完了。还她的时候我告诉她“我也喜欢于连,我准备买一本留着。”
说实话真正的接触外国文学名著应当从娆娆开始,我就是被她影响的,慢慢读一些小说,甚至诗歌,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尽管不太成熟,因为我读的东西跟我这个人一样,具有特别明显的偏好,不喜欢的一个字都不想看,喜欢的会总是翻翻,跟吃饭的挑食一样,尽管我知道不太好,可要是不喜欢的东西,强迫自己去喜欢还真挺费功夫的。为此我尝试了好久,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逼着自己读完了,脑子里无感,就是喝个药水吧,身体里还会有残留呢,我连残留都没有,所以后来我不逼迫自己了,不喜欢的终究也喜欢不了,还是算了吧,人不都这样,总是找对自己胃口的食物吃,喜欢或许就是骨子里真实的需要,一定没错。我不喜欢的一定不是它不好,只是它不是我需要的那种好,何必逼着自己白费力气呢!
顺便说一下我的记叙文直到高中毕业,依然写的不怎么样,我依然喜欢散文,感觉只有散文符合我这自由不羁的性格,我确实就是喜欢那种信马由缰的感觉,要是让我一本正经老老实实创造一片记叙文,我会说“我有权选择放弃!”
生命那么有限,搞什么记叙文,浪费!要是把它浪费在我喜欢的事物上,才不算虚度,就算虚度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至少自己觉得值得就好,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便是浪费,但取悦了自己,又何妨?
读我自己喜欢的书,在我自己的维度里,营造一个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那是我人生的终极梦想,一部属于我自己的童话,轻盈得像心里关着所有落雪的声音和我踩在上面咯吱咯吱的声音,那里边出现的所有事物都轻得过落雪。
_______又是临近子夜落笔,废话说在这里,真安静,像飘落了几片雪,凝于案头,以后我会早睡,这个坏毛病要杜绝,其实是怕哪一天自己会迟钝的说不出来了,想到哪就写到哪,这样吧,睡啦!晚安给自己的。最后一片雪落在最后一个标点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