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多却无所获?
闲来无事网上交流,有书友说,“为什么我读书200本,却无所获?” 我曾经读书其实也跟凑数似的,也有每周读一到两本书的读书计划,老实说我这半年读过40多本书了,读了一段时间后,所读书目不少,而实际收获却很少。 我牢记我喜欢的作家三毛说过的一句话:“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这成了我读书却无所获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把我读后的记不住,当作大家原来都一样,大作家既然这么说,我记不住也无所谓啦,这当然是我一厢情愿片面的理解,“哪怕不记得”,是作家说的如果,并不是说凡是读过的书都不记得啊,我拣了正好对应了我的部分去解释。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书,它教会你怎么读书,怎么用以实践,我才恍然大悟,才真正直视自己读而无所获的根本原因,是不消化不吸收不联系实践,未能学以致用,所以我的自欺欺人的所谓“读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读而无获,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如何读书?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中讲,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仔细阅读封面文案、目录和推荐序等一切非内文的东西。 这都是编辑精挑细选,最能概括书中精华文字的部分,读完这些你会对本书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就像一个外出旅游的人提前看地图,对各景点的特色,彼此间的距离,根据旅程和需要去规划,接下来就在目录里选几篇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可基本了解你想看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是通读,以备接下来有目的有重点的高效阅读。 其次要精读,做读书笔记。 书中讲“在必须知晓的部分下边画横线做标记,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主要内容要抄录,利用上下班时间,反复记忆,慢慢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每个周末写所读两本书的评论。” 教我们把书中知识联系实践,真正地内化,挪为我用。我们很多人在读书时有困惑,说起来自己在读书,在努力,但实际状况并未因此改变多少,或者只是零星地记住几句金句,或思维上某些观点的改变,碎片化地充实到自己的脑子里,而有时尴尬的是,你想引用的时候话到嘴边愣是卡壳,比如我有好几次想引用马云说的很简单的一句话,“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醒来走远路”,意思明白但节骨眼上就愣是想不起原话,在我连搜了几回后才真正记住,真是丢人。 书中告诉你,对于你想要记住的金句名言,你可以利用随手贴,贴在家里或办公桌显而易见的地方帮助记忆,而对于需要实际操作应用的部分你就实际联系到生活中去啊。比如在弘丹老师《时间的管理》一书中提到,利用做日课来进行时间管理,每天记录待办事项,对未完成情况分析原因,还有诸如做事怎么自律,如何坚持形成习惯,提高自己时间利用率等等,我们当时读过后是一时脑热,而脑补过后更重要的是运用到实践中去,说起来很明白,但我有拖延症啊,她说她的我听听罢了的态度,是我们虽读书千遍可其义自见,但却不能让我们生活中有任何改变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于我们仅且仅止于知道,并没有身体力行去实践,为此踏踏实实做出改变,去真正提升自己。 第二,读什么书。 建议多读经典、世界名著之类的书,经典和名著之所以长久不衰,自然有它深刻的道理,它会在情感上升华,提升我们的内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作品的格局,更是吸引读者。读网络小说尤其宫斗剧类的,我也曾熬夜早起的读得轰轰烈烈,似乎手不释机(手机),直到看的自己头晕眼黑,最后也就是闲看热闹,看人编故事,而且还给一结论,编得不是那么太靠谱,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再就是建议读些干货类书,比如《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时间的格局》、《自控力》等等之类的书,这里有实用的方法,帮我们指点迷津,会让我们脑洞大开,读后用到实践当中去,可以直接提高我们的读书效率。 以上是我个人总结的两点,希望我们读过的书不但“在气质里,在谈吐中”,还能联系实践改变生活,提升到我们本身。学无止境书为始,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读书不只是欣赏,娱乐,而是重在学习和实践,我想他日必有提高,愿大家读有所获,如我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