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上野和东大,银杏披金羽。
一
初到东京是旧历壬辰年,已过了节气的“小雪”,七十二候中有“朔風払葉”(きたかぜこのはをはらう)一说,即冰冷的北风吹着树木落叶的时候,上野公园内一地金黄的银杏叶昭示着已是冬日。
日语中根据落叶色调的不同有“赤朽葉”、“黄朽葉”、“青朽葉”、“濃朽葉”、“淡朽葉”这样的形容词。《平家物语》里描写“足利忠纲那天穿着朽葉(くちば)色直裰”,就是指这种传统色彩。
“朽葉色”出自平安时代,悲春悯秋的平安贵族有着对四季递嬗的细腻感,似乎很喜欢朽叶,因此还派生出了丰富的变化──“朽叶四十八色”,除了秋日气息浓厚的黄朽叶和冬日的赤朽叶等,带有晚夏气氛的青朽叶也是特色之一。


上野公园(Ueno Park)所在地原本属于日本皇室,1873年对公众开放。该区文化氛围浓厚,既有园林、寺庙,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包括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旧东京音乐学校奏乐堂、上野/森美术馆、下町风俗资料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和东京都美术馆。
从东京国立博物馆出来,路过“东照宫”,这是1627年建立的神社,里面供奉者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第1代将军)、德川吉宗(江户幕府第8代将军)、德川庆喜(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家康一手创建了江户幕府,在1603至1867年间统治日本。


参道两侧排列着诸国大名献上的超过200座的“石灯笼(灯篭)”,每一座皆超过2米高,颇有气势。往前走可以看到“大石鳥居”。



偶遇一只花斑猫,躲在落叶中晒太阳,唤了它一声想搭讪,它回过头来望着我,冷冷的,我只好悻悻的离开了。
日语中有“悴け猫”的季语,指的是因寒冷而蔫头耷脑,在向阳处等暖和的地方一动不动的猫。想必它是在“猫冬”呢。

二
这家无意发现的伊豆荣梅川亭老店,创业于江户时代,距今约有260年的历史。此店以独门不外传的“蒲烧”鳗鱼技法闻名,在东京“蒲烧”是先把鳗鱼蒸熟再烤,在大阪则是不蒸直接烤。“土用丑日”据说是夏季最热的一天,传统认为这一天吃鳗鱼可以治苦夏。
“蒲烧”即炭烤,据说在江户时代初期,在江户城(东京前身)前的沼泽内就有许多鳗鱼。新鲜鰻鱼抹上一层盐之后用竹签串起来放在碳火上烤,串起来的鳗鱼形状和香蒲的穗相似,因此称之为蒲烧。
上楼吃了顿午餐,以秘制酱刷过烧烤的鳗鱼腴而不腻,佐以纯素的米饭实在是回味悠长。


三
公园内有一池塘,西边立一石碑,上有三个大字“不忍池”(Shinobazu),清黄遵宪的《不忍池晚游诗》里有序:“上野有不忍池,亦名西湖,近郊胜地也。”
“不忍”这个名字格高意远,伫立于池畔,生出一种怀古思远的幽情,此名是源于孟子的“不忍说”吗?也联想到诗人王维的“柳条弄色不忍见”的思乡之情。
冬季池中已无花之艳色,只剩下荷叶枯槁颓败之状,慵困地立于凋零的枝梗上。
佐藤春夫译白居易《洛中春感》,把其中一句改成了"莫泣不忍池中月,莫叹言问桥上春"。
不忍追忆、不忍遽去。




四
东京大学是日本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本乡校区离上野公园并不远。
住京都时,常听人聊起东大与京大,两所大学都出过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东大出精英,京大出怪人。如果想做官僚,就去东大;如果想做研究,就去京大。”
日本对于考上好大学的变态指数,从他们发明防水笔记本让学生可以边洗澡边念书,就可窥一斑。
虽然东大是公立大学毋容置疑的第一,个人还是喜欢京都大学一些,京大是著名的左派大学,一直比较亲中。


进入校内,一眼望见钟楼与礼堂合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安田讲堂。这个礼堂是安田财阀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捐赠的,灵感来自剑桥大学校园的大门,以当时流行的红棕色砖为主流。
60年代后期,因美日安保条约问题,左翼学生势力渐起,再加上抗议学费高涨、以及校园democracy,大学生进行抗争。在运动中,东大学生占领了安田讲堂,最后警视厅派出8个机动队,强行攻入才成功解除安田讲堂的封锁。史称“安田讲堂事件”。

校园内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特有的尖形拱门鳞次栉比,大多数都是内田祥三(工学部教授,第十四任校长)所设计的。
这是法文馆的通道,曲拱的设计正是“哥特式”。在东大,被冠以设计者的名字称作“内田哥特”。







每到一处大学,必然要去食堂感受一下,刚好是晚餐时间。东大的地下室食堂有一种时代久远的朴实感,点菜投币机上约有64种各式菜肴,380日元的拉面及500日元的猪排饭,在一个铁路便当也要1000日元上下的东京,东大食堂便宜到令人惊讶。

从正门到安田讲堂的银杏树道已经“见顷”,银杏叶在不知不觉中飘落,道路变得金黄,树梢也渐渐变得寂寥起来。永井龙男在《银杏町》(いてふの町)中描写到:
银杏,在旧的假名用法里,写成い、て、ふ。它刚开始凋散的叶子,恰好就是那姿态,随风飘舞。









工学院前有高大银杏一株,主干需几人合抱,扇形树冠覆盖甚广,随着光线的撒落,叶片涂满夕光愈发变得金光灿灿。

五
赤门也是东京大学的标志之一,此门建于文政十年(1827年),为加贺藩第13代藩主迎娶德川家第11代将军之女所建的“御守殿门”。
“赤门”为俗称,皆漆为朱红色之故。依古代日本习俗,御守殿门一旦受灾损毁便不能重建,而东京大学的赤门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御守殿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央有一扇大门,大门两侧各有一扇小门,屋顶样式属于切妻造。门主体的两侧建有唐破风造样式的番所(警卫室),现在已无实际作用。
想到北京深秋的钓鱼台大道和清华大学校内也应该是一地金黄,难怪有似曾相识之感。

东京/201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