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大约两个月前有本西班牙的惊悚犯罪片,叫做《看不见的客人》,好像非常火,好的电影总是能吸引人。但今天这部《看不见的城市》不是电影,而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一部意大利小说,作者“卡尔维诺”。 现在是手机的年代,小说不是也许而是肯定不如电影那么普及,电影是一种“声光色”的视觉组合艺术,容易在感观上吸引人,而小说是一种“纯文字”的载体,必须要有耐心才能读下去,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耐心有时很难做到。 但不管怎样,虽然人并不多,但“小说”这个载体还是有人在读,它和电影一样能触及人的内心并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圈子以外的世界。 这是一部不同以往的小说,以往的大部分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只要你识字并把它读完,一般来说你一定会知道这个小说叙述的一个大概情况,也了解了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这部《看不见的城市》不是这样风格的小说,它通过旅行者“马可波罗”和皇帝“忽必烈”的对话来讲述一个个不存在的城市,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说。真实与虚幻、清晰与迷离不停的交换,有点像《一千零一夜》那样讲故事,但《一千零一夜》每个章节毕竟有个大概的故事,能让人看懂,而这部《看不见的城市》虽然只有160多页,第一遍看完后,我发现只是认识了书中的字,竟然一点没看懂。 第一次看这样写法的小说,好像也没有什么深奥的情节,可能是不习惯这样的写法,再看一遍,觉得不看懂有点对不起看第一遍花的时间,其实断断续续看了约3遍,幸好只有100多页,否则也坚持不下去了。 3遍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彩,有个书评是这样说的,这种“寓言式”文本,其实无论从那一章开始读,都是可以读通的,无论从那一章结束,也都是完整的,有时感到不像小说,更像散文,一篇关于“君主、疆土和权力”的哲理散文,更多时仿佛在读历史,好像自己也加入了“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谈话,跟着马可波罗的叙述游走在50多个虚幻的城市中。 文体有点散,无法确切的把这部小说归纳到那一个合适的文体。在空间上,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短的章节,50多个城市以不同的女性的名字命名,所有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但城市的本身又是差不多的模样,仿佛完成那些城市之间的过渡并不需要旅行,而只需改变一下她们的组合元素。 同样,每个章节在叙述各个城市时,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是很清晰,时空有时辨别不出来,感到一种虚无。 按理说,这样的小说很难读下去,但“卡尔维诺”的确了不起,他不但让你读下去,而且每一次从新阅读,都会在那些短短的章节里找到前一次阅读所漏下的那些精彩。 这真的不同寻常,别的小说就如同一部电影,你很难去看第二遍,更别说第三遍,只有这部小说不一样,第一遍没看懂,你会看第二遍,第二遍稍微懂了一些,你还会看第三遍。 这部小说的精彩句子实在太多,随便摘几句作为结束吧。 “人在旅途,不知前面路上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城市”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市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我不在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大师们的内心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理解的,“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一个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