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读书笔记-《大败局》
第1章-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
任何一个奇迹的基因中,总无非生长着这样一些特质:非理性的、激情的、超常规的、不可思议的。总而言之,它不是理性的儿子。
读后感:所以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如果无法分清企业超速发展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否合理,那么还是放任奇迹从自己身边溜过比较好,至少耐心等待到自己看懂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为止,正如巴菲特对苹果的处理,永远不要让绽放的奇迹炫瞎双眼。
时至今日,“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仍是一条屡试不爽的中国市场竞争法则。
长知识:“三北”指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市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早前民众收入不高,性情耿直,消费心态较不成熟,适合那些价格低廉、品质一般而需求量大的日用消费品。
如果没有其后的“标王事件”,姬长孔和他的秦池可能会开拓出另外一番天地,他会继续在“三北”市场上勤恳耕作,为既得的那部分市场份额苦苦拼搏,企业也将以较为稳健的速度积累着它的财富。
读后感:结果究竟会怎样,谁知道呢?!作为企业家,如果没有这种敢拼,敢博的精神,恐怕还真难取得成就,但作为投资者,最好还是少参与这种一把定输赢式的赌局,至少不利于身体健康。这应该也是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吧……
长知识:谭希松,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时任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部负责人。记者出身的她显然是一个十分了解国民性的人。
称王夺标,历来是中国男人一生最辉煌的梦想,何况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一掷千金的豪气博取举国瞩目的喝彩。
读后感:有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国民性吧,对这方面的认识我还真是有待加强!不过称王夺标应该不只是中国男人的梦想吧,这应该是动物界绝大多数雄性的本能吧。最近特别喜欢挖掘人身上的动物性,如果说所谓的国民性、人性是不易改变的,那么保留在人性中的部分动物性则更是近乎永恒,值得探究的东西。
长知识:1994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届广告时段招标会举行。11月8日谐音为“要要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北京,是一个“智慧爆炸”的中心,在偌大的京城里四处游荡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策划大师。他们的皮包和脑袋里有着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他们的履历上有着无数目眩神迷却又经不起推敲和验证的“成功”案例,他们似乎随身带着一根点金棒,能够在几分钟内看出一家企业的病症,并用一两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点子把你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演讲、召开“峰会”、论资排辈,然后拿那些奉他们为神明的企业来做自己策划的试验品。
读后感:瞬间想起牛群冯巩当年的相声《点子大王》,那些年伴随着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也诞生了一大批超级经典的相声作品。相信时至今日,企业家身边依然会围绕着不少这样的人,而投资圈这样的人就更多了,QQ群随便一搜就是大把的专家点拨金股群。这段最精彩的地方是吴晓波老师的描写,寥寥数句就把这批人的形象和日常工作描写的惟妙惟肖!
1996年后,秦池的广告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策划大师们的指导下,秦池确定了“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的形象宣传主题,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拍摄了数条以此为诉求主题的形象广告片。这几条广告片画面不可谓不精致,气势不可谓不浩大,然而却完全缺乏个性,缺乏起码的商品营销功能,也就是说,秦池投入巨额资金予以传播的竟是一些毫无商业推广信息的美术片。
读后感:平时就特别喜欢观察知名品牌的广告片(当然啦,铺天盖地的广告,想不观察也难!),通过广告,往往能够看出企业的经营思路是否清晰,竞争优势是否明显,企业定位是否独特,企业的品味和审美与用户群是否匹配等等非常多的信息。靠产品说话的企业往往是细水长流,会非常有规律的定期推广,偶尔在特定活动或节假日集中宣传,而有的企业则完全是以广告为生命线,仿佛广告一停,企业就离死不远了,比如近期比较典型的就是老年代步鞋系列!其实有空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一起聊聊当前热门的各种广告。
中国的传媒历来有非理性的一面,在它们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最容易得到宽容的是弱者,最受尊重的是思想者。因此,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把被策划方包装成一个弱者或思想者的形象。因为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在强者身边团团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些许的危机,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这些道理,至今不为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所领悟。
读后感:啊!多么痛的领悟!其实做人也一样,当个弱者没啥问题,当个思想者也没啥问题,但无论你是真强还是假强,最好都不要让人感觉你很强,因为很强的样子总自带找抽的感觉。套用一句流行语:如果一个人整天感觉自己很强大,那说明这个人真的弱到一定程度了。
长知识:山东的葡萄酒、啤酒和酒精全国第一,但白酒却从来不敌四川。因此,数十年以来山东白酒企业便有从四川收购散酒的传统。以食用酒精为基础勾兑白酒,比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更为先进,绝不会影响白酒的质量。
企业长久处在新闻的焦点中心,最终引起了公众的反感,一旦出现舆论反弹,其新闻波便对企业自身造成了致命的杀伤。传媒如小人,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读后感:精辟的总结,谁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被推在风口浪尖上就危险了。
中国企业能够靠造名迅速取胜的原因:
1. 中国人口众多;
2. 消费者的盲从性;
3. 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也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行业都能靠造名取胜。靠造名取胜的主要是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而消费品中又主要是那些效用比较模糊、一般消费者很难判断其质量和实际价值的产品,如保健品、化妆品等。这些产品又有三大特点:(1)效用的不可检验性;(2)效用的滞后性;(3)消费的奢侈性。
所谓过度造名,是指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生产产品、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概念;消费者花掉巨额费用主要不是消费使用价值,而是消费概念。整个社会,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概念的创造。这种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概念经济”。
企业在造名与造实的关系上应把握以下准则:(1)既要造实,也要造名;(2)造实先于造名;(3)造实重于造名;(4)造名不能急于求成。
读后感:上述内容是《大败局》中引用的一篇文章,出自中国经济学界四小龙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先生。一篇短短的文章尽显钟老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正是我们预判行业前景,分析企业背后的商业逻辑所需的能力。关于概念经济,在现今的网络时代更为流行,而最易令人产生混淆的是,那些致力于概念经济的企业也并非完全不造实,甚至这些企业家每天对外宣讲的都是造实的内容,而我们分析判断的立足点应在于这家企业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哪里,每天在落实的事情主要是造名还是造实。如果具备这样的分析和思维方法,对乐视的判断应不会出现过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