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点情感诈术:vs薛郎贾翟马邓
![]() |
醒来,有一个推送,说当下把婚恋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人人自危的六人互相欺骗,谁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看了帖子,实在是有趣之极,借此机会,我也来凑凑热度,顺便教大家一下他们的伎俩。当然,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六个人在我看来也只是纸老虎,只要你技艺够精,一样可以玩坏他们。我想,那些问出“如何避免婚姻中娶到翟马这样的女人”的男人们,或者被男人骗怕了的问出“如何让男人对自己投资更多”的女人们,掌握了更高超的,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爱情和欺骗、诈骗从古到今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好在,前人早就得出了这样的诈骗公式:诱饵+弱点=反应—转换—惩罚
发明公式的心理学家贝尔恩,将一个人外显的、实际上针对他人的东西称之为诱饵,迫使一个人对诱饵作出反应的需求称之为弱点,而突然变化的结局称为转换。在这六个人中,最为高明的就是翟了,如果投票这六人互骗谁是大赢家,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她,因为其他五个人在公式的右半边都做的不怎么样,而她却完整地符合了公式。或者可以这么说,其它五人不像蓄谋以久,精心策划,而翟带有很强的蓄谋色彩。
![]() |
(一)诱饵和弱点
先看看他们各自对于“受害者”的公式中的左半边:
薛VS李:一起淘宝创业,薛的明星光环,构成诱饵;盼望薛和自己早日形成正当的男女关系,同时一次次金钱付出的不能及时止损成为最主要的弱点。
郎VS缪:学富五车口才极佳的明星经济学家,在恋爱中一向对他人很大方,出手就送房子,诱饵不可谓不大。这位女士的弱点,就在于对情感太过渴望,要不然也没有后来和高个的劈腿。
贾VS投资人:乐视各个让人听起来酷炫的项目,股票的一路飘红,对于投资人诱惑极大。但每个投资人都担心没了“船票”的风险,这致命缺点,让他们蜂拥而至心甘情愿交钱。
马VS王:姣好的相貌,英雄难过美人关;对家庭的观念,对他人的信任成为致命弱点。
邓VS boss们 :有比邓更优秀的女人,有比邓更性感的女人,但在这两个纬度都做得很好的顶级货,对于见过点大世面的人来说,似乎太少。你可以要知道这些boss们对权利、支配很敏感,这或许是可以让他们成功的特质,但也是他们的弱点。
翟VS郭:多金漂亮女生的浪漫攻势对于一个不精于人情世故的it民工而言,无不等于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自身又在情感关系中基本属于小白,更落下公司灰色业务这个大把柄在对方手上,再加上内心软弱缺少果敢,这些弱点足以让郭被翟牵着鼻子走。
施骗者的诱惑
受害者的弱点
薛VS李
明星光环;俊男;痞子气;合作关系;长情告白;
不知止损;受害者心理;善妒;不合理期待;过度坚持;轻信;浪漫主义
郎VS缪
明星经济学家;双商高;出手大方;
过度依赖;关系中缺少自控;性需要
贾VS投资人
演讲能力;股票市值;让人期待的公司项目
贪婪;错失的风险
马VS王
漂亮;
轻信;家庭观念过重;明星口碑
邓VS boss们
性感;优秀;双性化特质;顶级交际花的光环
征服欲;权利欲;控制欲
翟VS郭
漂亮;浪漫攻势
公司把柄;性格软弱缺少果敢;不精于男女关系
如果没有出众的相貌,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是不是就不具备骗人的“诱惑”这个要素呢?事实上,诱惑并非真的需要你实有。想想看,人们会被诱惑的那些东西是什么?美貌、金钱、机会等,多数都是一些抽象的,很难有评价体系的词。多美算美?多有钱算有钱?都是很难具项评价的。
一些法制节目中,被骗了财色的女人,事后告知如何被吸引的,都会交代如下类似的一些细节:对方一身的名牌,请客吃饭很大方,开的车子是什么牌子的,是某某公司的老板(基本都是资金流转要求很大的项目,或者需要垫资的。)实则,等节目片尾处采访犯罪人员的时候,他们都会交代:生活穷迫,甚至欠了一屁股债;车子是借来的,或者已经抵押;名牌衣服和手表是高仿;公司是一个皮包公司或者空壳;大方因为,请客吃饭的成本比起需要诈骗的数额来,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容易被那些抽象的词吸引,同时我们还会自认为通过细节可以评判对方真的是如此。不得不说,有时候恰恰是眼睛欺骗了我们自己。
《案件聚焦》中的一期《我的男朋友竟然是“她”》,诈骗犯竟然是一个剃了光头的女人,审讯中,警察问,你是怎么做到亲亲抱抱中不被发现你是女儿身的?骗子交代的细节:尽量避免亲密接触;作案的时间我都从秋冬季开始,这样衣服可以穿的厚一点;我本人很胖,发型改成光头,谈吐男子气一点。
这样看来,创造“诱惑”这个要素并非是难事,只需要两点上下功夫:
对诱惑所涉及到的“形容词”的内涵和外延精心细节上的设计,其中可以需要一点偷换概念或者歪曲。
避免被发现的细节上的掩盖。
男人担心自己没有钱,但有多少女性会在一开始恋爱钱要求查看“银行存折”呢?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女性担心这是非常不礼貌侵犯隐私的行为。实有的数字,不得而知,女人不得不通过“生活品质”来揣摩对方是否有财力,注意概念此时其实已经发生了“偷换”:干净整洁,很好的教养,会让人假想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谄媚讨好,不过度关心,会让人确认不是屌丝一枚;偶尔能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出一些门道,比如红酒或者财经,那么也会让人假想收入不低。
女人经常会故意测试一下男性是否具有实力,或是要一些奢侈品礼物,或是要开个高级酒店。至于动机是来源于不安或是绿茶婊做久了,我们暂且不管。金钱捉襟见肘或者怕吃亏的男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其实方法并不难,就在于得学会“掩盖”真相。拒绝别人的要求,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一定是接受,但“掩盖”的是价格,而不是态度。奢侈品,可以换成非奢侈品的礼物,并且告诉对方“并不是我不愿意,等我们关系更亲密了,我会毫不犹豫的送给你”,至于不接招的女性,花小几百块钱,看出对方的态度,也可谓损失不大。至于酒店,则可以偷换概念成“更有特色的”、“比起五星级酒店的干净丝毫不差”,然后引导对方可以先看看房,不行再换回高级酒店。女生已经陪你看房了,即释放了非常明确的态度,再换成高级酒店也无妨了。
说服术中有一个概念“折中”,即对方提出A想法,你再提出B想法,最后折中商议一个大家接受的C想法。对于男生掩盖自己实力不足的问题,就要熟悉运用这个技能。女生实则也是。
女性担心自己不够长得漂亮。但其实大部分的男人并不是时装设计师或者化妆师,对身材和五官有严苛的要求。对于女性的魅力,恶俗的评价叫让人精虫上脑,好听一点叫做性唤醒,肾上腺素“嗖”地激增一下。概念实则并非原来的概念,就像网络笑话,富豪选伴侣,最后会选择波大,而不是用气球、烛光填满房间的女性。魅力,几乎被约化成了“情色”。有一些长得并不好看的身材臃肿的女性,反倒特别有些自我良好的感觉,甚至比一些的确身材和脸庞良好的女性,更显得在婚恋市场上有“人气”。回溯她们的早期经历,可能完全来源于不自信的某种尝试,穿着暴露性感一点,结果反收到奇效,不仅“滋养”了自信,即使被人感觉到“自己约的炮也要打完”,甚至有的,在后期渐渐参与了更多的男女之间的互动,变得对于两性更游刃有余。
![]() |
(二)需求
迫使一个人对诱饵作出反应的需求称之为弱点,贝尔恩如此描述弱点,只用“需求”一词,太过简单,个人以为,该把“动机”也加入进来。实则,任何暴露出来的需求和动机,都有可能成为实实在在被人利用的“弱点”。
动机可以分为:权力动机、独立动机、好奇动机、秩序动机、收集动机、接纳动机、荣誉动机、社交动机、家庭动机、反击动机等。
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分为:自由选择的需求(选择梦想、目标、方向等)、庆祝的需求、言行一致的需求(真诚、创造自我肯定等)、滋养身体的需求、玩耍的需求(欢笑、乐趣)、情感想通的需求(美、和谐、激励等)、相互依存的需求(欣赏、亲密关系、成长、尊重、信任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生存、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
心理学中的一般需求:渴望被重视、归属心理、焦点效应、自主需要、安慰心理、刺激的需求等
人物
暴露出的需求与动机
李
秩序动机、接纳动机、社交动机、反击动机
言行一致的需求、相互依存的需求、渴望被重视、归属心理、焦点效应、
缪
刺激需求、安慰心理、自主需要、相互依存的需求、滋养身体的需求、家庭动机、收集动机
投资人
权力动机、好奇动机、秩序动机、收集动机、荣誉动机、刺激需求
王
家庭动机、秩序动机、接纳动机、荣誉动机、自由选择的需求、言行一致的需求、滋养身体的需求、情感想通的需求、相互依存的需求、渴望被重视、归属心理、焦点效应、
boss们
权力动机、好奇动机、社交动机、渴望被重视、刺激的需求
郭
秩序动机、荣誉动机、社交动机、家庭动机、反击动机、自由选择的需求、滋养身体的需求、玩耍的需求、情感想通的需求、相互依存的需求、渴望被重视、归属心理、
(注意,人有需求这是合情合理的,我只是谈论需求被他人利用的情况。)
我只是列举了一些需求和动机的分法,事实上,这上面“所有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弱点”,而且我们生活中,从朋友那里的男女之间都会听到类似的情况。简单抽举,
权力动机——“你主外,我主内,所以银行卡交给我关。”
独立动机——“你都不陪我,你不爱我了。”
好奇动机——“发一张照片来看看。”“你说看就给你看啊,你发一个红包来,再说。”
言行一致的需求——“我是你的人了,你会对我负责的吧。我以后都跟你了。”
相互依存的需求——“我很喜欢你,但是我配不上你。”
玩耍的需求——“老是去打麻将,不行,以后去打麻将你先我这里交份子钱500。”。
刺激的需求——“你的婚姻,肯定很无聊吧?你需要一点新鲜血液和刺激。”
有些人看过一些关于吸引的材料,会被洗脑,不要暴露需求敢,不要表白。然后教条地认为应该始终摆着架子,显得高冷一点。其实忽略了重点:吸引初期不要“过早地”。恰恰当建立一些信任和对对方人品有一定的了解后,是可以暴露一些需求感或者男生做出一些模糊表白的,这会让彼此明确信号,反倒便于互相推进感情的发展。而所谓强调不要暴露需求感,则是免于被情感中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那些特别在乎“需求感不要暴露的”,其要么本身就非常胆小害怕被拒绝,要不然就是受过伤吃过亏,半知半解地事后分析出,“啊呀,当时没暴露出需求感就好了。”此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
(三)惩罚和代价
二元性,有需要就有代价,在欺骗公示中,用的是惩罚一词。道理很简单,你想购买你喜欢的产品,就得付钱,就算抢和偷,也有道德和法律风险。在上文的举例中,也不难发现,只要我们“不怀好意”,我们管理的实质并非是他人的“需求和动机”,我们管理的而是“代价和惩罚”。骗子好坏,渣的是不是够“毒药”,完全取决于对他人需求背后“代价”的监控和管理。绝大多数的人,在关系中,往往都是盯着“自己的需求”,是否可以更能直接的满足自己,或者带来某种间接的收益的人,都是情感食物链条的底端,再上一层的,无非是能较为准确地辨识出对方的内心需求和心理环境。真的要到所谓的达人水平,除了控制好自己的需求,能读懂别人的需求外,还能有意识地并且有手段地管理别人的成本。
但请注意!在亲密关系中,用经济学的角度,阐述需求和代价的问题,即:结果=收益—成本,原有的观点(也包括上一段文字),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需求和代价其实是一体两面的统一的。所以,很多人落入极端片面的情况:
1.非常看重自己给别人的心理收益,我得更漂亮更瘦更有价值。下的了厨房,上的了厅堂。
2.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成本,“要么给钱要么给爱要么滚。”
3.非常想让自己的心理成本变得低,“认真,你就输了。”
4.非常想让别人提供更高的收益,“你应该。。。”
实则,当这样夸张的举例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择其一二,进行我们所谓的看似非常有道理的情感策略,但其实这已经把“代价和需求”看成是分裂的两部分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两者共生。你所谓的策略,所谓的需求,其实和代价只有一线之隔。反过来说,你管理需求同时,就不得不管理代价。你的需求就是代价本身。
这种辩证性,很容易理解,下面我再补充几句:
1.管理他人成本,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问题是,它常常是下意识下的产物。女人半推半就,最后发生关系后,“都是你,我不愿意的,现在我是你的人了。你得对我负责到底。”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桥段。试问多少女性在这些情况下,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让自己显得更矜持的目的,还是这时候已经有管理他人代价的意识呢?别被我带进选择题里!这时候大多数女性的选择都是下意识的反应。这个举例,多种心理诉求“殊途同归”,最后都会让人说出这样的话,但反过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有意识地”。
2.当别人回避他人自己的成本问题时,不用犹豫,全部解读成是“刻意地”,因为这就是本能地,所以保持镇定,不必情绪失控,留意到底双方在探讨成本还是收益,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转换到其他的成本和收益中去。“你很温柔,对我也很好,我离不开你。但是我有家庭,你得想清楚。”愚痴的人,“他是爱我的,因为说的很坦诚”,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被这样的“双重束缚”,感到进退两难。但有手段的女人呢?明显语句中,对方的需求是,“保持好人的形象”,但希望成本为零。那么,我们并不需要讨论关系的总体成本和收益,只需要落到对他“好形象需求”所需的成本之上,那么通过符合对其印象管理的办法,引导话题进入此成本的探讨之上,既不伤感情,也能让男的进而投入,这就等于男人谈论这个话题,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3.结果=收益-成本,那么,魅力和吸引力其实就有区别了。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会把这两者模糊等同起来的相似概念。魅力,更多的偏向于给到别人的收益,而吸引力,则是一个更广的范畴,既是有魅力的部分,同时还有让对方参与进来付出成本的这个变量因素。所以,有些男性认为“有钱就是泡妞的王道”、有些女性只顾身材容貌,都是符合魅力,而并不是吸引力。
4.刚才的分析都是静态分析,但情感关系最核心的本质是“时间”。如果脱离“时间”这个维度,那么我们将落入“一锤子买卖”的陷阱中去,因此,需要把“此时此刻”加入进来,即:我们每个当下,都在做这样的成本和收益的管理。每个当下,指的是就是无时无刻,对每一个对方言行的反馈之时。
5.情感是动态的,那么关于需求和成本的周遭就是无限不能穷举的了。如何在每个当下管理,势必也很庞杂。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足够的理性情况下,用感性来做选择。但如果实在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只信奉一个原则:对方有需求,当机让对方付出成本;如果对方谈成本,立刻敢于商议。审核自我反馈是否得当的两个标准:是否显得过于自恋;是否显得太过幼稚。
6.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希望通过“信任、尊重、理解、包容”来“感召”自己的爱人,但其实难度很高,需要非常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建设,并不怎么容易。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我们要出于“防御”。就只是针对方法层面来说,如果决定了选择这种“管理”的范式,那么一定不能“妇人之仁”,要牢记“牢牢”掌握主动权,哪怕被外人看作是“带有支配欲的”、“精致利己主义的”、“自私的”。
![]() |
(四)反应
至于反应,重在“看到”而不在于“言破”,道理很简单,骗子从来不会善意地提醒受害者在过程中去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只会放大或者缩小受害者的情绪感受,用以更好地取得被害者的信任或者用以诱导。很多教授情爱学的人,反复强调要去调动对方的情绪感受,某种从程度上来说并没有错,但并不深刻。
反应,即是人内在建构的显现,简单理解说,反应就是人格,即人什么样反应也就如此。我们只需要带着逆向思维,把一些电信诈骗的针对的“消费群体”剖析一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银行卡被透支——会被此类诈骗的,没见过世面,阅历很浅,比如山村出来的务工人员或者偏远地方出来的在读学生。平日省吃俭用,消费观很保守,有强烈的来源于社会底层的不安。
股票、炒邮、投资理财推荐——侥幸心理,自然容易缺少耐心。参与者一般都会相信自己是行的,好比长期买彩票的人相信自己会中奖,那么反过来说会被这种套路欺骗的受害者,某种程度上,自我肯定是不足的。
冒充亲朋好友借钱——看似重情重义的背后,可能代表了内在很强的孤独感,几乎社交停滞,缺少一定的归属感。
电话退税——社会中产,存在一定的“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观念或者财力有限,但有迫切的生活上的购物需要,比如婴儿用品或者中老年长期使用的药品保健品,所以格外在乎退税的数额和流程的顺利,因此落入圈套。
电话冒充采购——销售人员容易被诈骗,工作业绩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冒充公检法——有不合法勾搭造成的心理恐惧
机票改签——出行不做提前规划,时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比较淡薄。
形象化地勾勒了一下受害者心理的可能性,我只是简单地描述,但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构建,涉及到人的思维风格、言行反馈的风格、价值观、自我评价等等。关于对人的认识,是需要一些“功力”的,要读足够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的书籍,这里我就不具体说了,实在过于庞大的知识量了,我只说几个需要注意的重点:
1. 外向/内向,
抓住人的主体风格,便于在吸引过程中使用“镜相法则”,给对方形成“同类”的感觉,决定了我们可实施的主要交流风格,身体语言开放与否、语速的快慢等。
2. 自我评价高/低,
举个列子,一个自我评价低的人,你经常对于其夸张的赞美,他会觉得你很虚假,但对于一个自我评价高的人,批评打压会让其感到不舒服。对方自我评价的高低,决定了我们要以何种方式更容易让对方信任。
3. 新奇感
新奇感强的人,爱竞争、冲动、亢奋、易激、喜欢用直觉感受;新奇感弱的人,爱控制、保守、腼腆、稳重。一个人的“好奇”程度,决定了我们“诱导”的便利性,以及“诱导流程”的可操作性。高冷神秘感的塑造,那么对于好奇心强的人就有较强的诱导作用,但对于好奇感较低的人来说,很可能造成对方直接感觉驾驭不住,直接放弃。
4. 痛苦承受力
对于痛苦承受力弱的人来说,易悲观、善妒、情感用事、好胜、爱自省等,对痛苦承受力强的人,谦虚务实耐心,但有时过于谨慎,因此产生多疑或者敏感。这决定了我们在吸引关系中,使用“大棒”的强度或者必要与否。
5. 对奖赏的依赖
对奖励依赖强的人,粘人、易得寸进尺,轻度的强迫和神经质,对奖励依赖弱的人,较为独立或者说易冷漠,此决定了使用“胡萝卜”的强度或者必要与否。
![]() |
(五)转换
了解受害者的诱惑和弱点,诈骗者需要暗通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于能够做好惩罚这个环节,诈骗者还得是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那么至于转化这点来说,还得是个很好的编剧。
公安局最头疼的是学习型诈骗犯,他们每次劳教中,会向其它诈骗犯讨教和分享诈骗经历,从而一次次把诈骗的脚本越做越精细,剧本越来越合理,出狱后再犯案被发现的风险降低,周期拉长。
简单举例一些诈骗犯的故事脚本,便于理解转换一词。
1.老年人免费测量身体血压,每天发放鸡蛋大米这样的小礼品,对老人嘘寒问暖展开情感攻势,仪式化的会议增加虚假的凝聚力。突然,公司需要流水,劳驾各位爷爷奶奶帮忙,保证退回保健品的购物款,然后卷钱跑路成为僵尸店。
2.20岁左右的年轻人,社会经验不太丰富。上前一个举止很阔绰样的老板,以手机没有电为由要求打一电话。(不要以为是借打电话偷手机的,现在的骗子也升级了。)电话打到一半,转交给年轻人,电话那头的人央求年轻人帮帮这位阔绰的落难老板。电话结束,老板提出要借走年轻人的手机,当天会归还。年轻人只要松口同意以后,老板会提出要见客户,得有些见面礼,得买两条中华香烟,说自己没这么多现金。年轻人哪里有呢?“乖乖”地交出支付宝或者微信的支付密码。得到这些以后,路边托儿早已停好的黑车,阔绰老板一溜烟窜了上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后,年轻人的银行短信通知随后一个个收到。
3.地铁站里,小正太,学生样的打扮,当然外表还是不错的。专挑外地来沪的落单姑娘,然后上前搭讪,因为都是外地来到这里一起打拼,容易博得被害人的好感。先是帮忙买一张车票,接着正巧顺路,路上就开始聊聊闲天,诱发女性的一些“母爱”心理,最后,小的可以问到个一百两百,大的会有女生转账几千这搭讪男生给买“飞机票回老家”。
或是突然跳转,或是得寸进尺,又或是情感攻势,转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故事情节”类似,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人物、地点、时间的辅助,最后让别人信任或者接受我们的提议等。
在情感关系中存在“脚本”的概念,无非称呼不同,有的叫“人际脚本”,有的叫“爱情图式”,或者简单说,就叫“套路”、“惯例”。无论是阴谋阳谋,又或是认真经营,都需要向别人传达或者某种程度上说叫“推销”自己的三观、个人特质、态度和自我需求的满足等。转换的能力,不得不这么说,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自我参与进故事中又能让故事不离开原有故事结构太远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什么,无非是想象力。但情感问题中,关于想象力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往往被想象力驯服,而无法驯服它。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常蹩脚的“剧作家”,“欲情故纵”、“坚持到对方被打动”、“我只要足够的优秀,不断提升,对方就会被我吸引”、“只要持续地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等等,只要我们被大脑中的任何一种想象出来的“故事情节”驯服,我们就会产生观念、不客观的预期、教条,乃至自我暗示催眠。如果顺利,那就无妨,但如果事与愿违,当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故事设定,必将面对巨大的内心冲突。
如何驯服想象力,这才是转换能力的关键。我们还是从骗子身上找相似性:
1. 谨慎。没有骗子希望自己想露出马脚,被人揭穿。骗子得手失败,及时止住,几乎不会大吵大闹。
2. 随时能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反过来说,驯服想象力得有很不错的自我觉察能力。用心理学的话说,要有元认知,用佛学来说,证自证分。
3. 跳出角色的能力之后,是角色的多元化。一场骗局中,有很多角色,托、望风的等等。情感关系中也可以一人饰演多角,丰富别人的“体验性”。
4. 情节得有心理预案。电话诈骗会有话术一说,诈骗犯会根据你的反应做出适应的反应。
我当然不是教大家如何成为变色龙,而人本来就有多样性。每一次人际情感互动,其实都是一幕幕剧情而已,我们可以抽离出角色再进入不同的角色中去。保持舒适区,不就是谨慎;身体进阶,不就是得寸进尺吗?我们本就自由,而不是被想象力给驯服。
回看这薛郎贾翟马邓六人,薛谨慎不足;贾、马、邓,陷入自我扮演的角色太深;郎的情节太过被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受害者;唯独翟,时间人物情节各个环节丰富饱满,转换游刃有余,可谓老手。
![]() |
今天说了一些诈术,但这并不重要,在我看来,重要的是避免被骗,被骗中尤其又是自我欺骗。最后说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完)
荔枝fm、喜马拉雅,关注:小徐泡术
微博:xu-vincent
豆瓣:小徐泡术
一直播:xu-vincent,不定期直播互动
如有问题,欢迎加微信号:vincent-mingjie或mingjie—vincent,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