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指南
一、什么是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DG)是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当地百姓健康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由政府或权威机构研究并提出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意见。 膳食指南是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基础性文件,是国家实施和推动食物合理消费及改善人群健康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膳食指南有着近30年的历史。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受到百姓的欢迎。随着在原卫生部的委托和知道下,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进行修改和发布了第2版和第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促进个人和全民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膳食指南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营养状况的平衡膳食和适量运动的建议,给出了可操做性的实践方法;不但宣传了食物、营养和健康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基础营养健康素养;是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水平的宝典。
二、 什么是膳食模式 膳食模式及时平常说的膳食结构,膳食模式是指膳食(如一日三餐)中各类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评价一个膳食指南模式是否合理,常常是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内膳食中各类食物的量,以及所能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数量,评价是否满足人体需要既健康状况来判断。 膳食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农生产、食物流通、食品加工、饮食习惯、消费水平、文化传统、科学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什么是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是指按照不同的年龄。身体活动和能量的需要设置的膳食模式,这个模式推荐的食物种类、数量和比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能量水平的健康人群的营养与健康需要。 平衡膳食是各国膳食指南核心观点,“平衡”指人体对食物和营养素需要的平衡,指能量摄入和运动消耗的平衡。平衡膳食强调了日常饮食中食物种类和品种丰富多样,能量和营养素达到适宜水平,注意避免油、盐、糖的过量等多项内涵。



四、 为什么要倡导平衡膳食的理念 近年来,我国局面物质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营养不足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膳食结构任然不够合理,由此导致的营养问题依然突出。据最新全国性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营养相关问题主要有:
1、膳食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
2、谷类食物摄入总量下降;
3、动物类食物尤其是畜肉摄入过多;
4、烹调油和食盐摄入水平居高不下;
5、饮酒率增加;
6、年轻人饮料消费增多导致添加糖摄入明显增加;
7、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学生超重肥胖持续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普遍不足,对预防个人和群体的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不良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倡导平衡膳食的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合理营养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平衡膳食则使实现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科学证据和实践已经证明,改善膳食结构、均衡饮食和增加运动量能促进个人健康、增强体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风险。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针对我国当前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将对改善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和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