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命104:学习不好,老爸是乾隆也不行,跪着
一个文雅的老头子,骑着毛驴,跟着一个仆人,在街道上缓缓前进。忽听喝道声。县令来了。仆人赶紧帮老头子下驴,肃立道旁,等县令的出行队伍过去。有人认识这个老头子——乾隆皇帝的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分管礼部,职位相当于宰相,来自司马迁故乡陕西韩城的老状元王杰。 王杰并非怕县令,而是认为在这块地盘上,县令是父母官,而他分管礼部,就“礼”应尊敬。事实上,和珅那么大的官儿,也算死在王杰手上。当年嘉庆皇帝请自己老师王杰亲自审理此案,王杰判和珅斩刑。嘉庆觉得和珅曾为朝廷重臣,又是父亲乾隆皇帝的红人,才改判投缳自尽。 在朝廷大臣中,罕见王杰那么刚直的人。和珅正威风的时候,他根本不去靠近,还敢嘲讽和珅贪得无厌。一次和珅拉着王杰手说:多么白嫩柔软啊,真好!王杰说:它又不会捞钱,有啥好的?和珅多次在乾隆面前诬陷王杰这个那个的,但乾隆根本不相信。他比和珅更了解王杰——任皇子颙[yóng]琰[yǎn]老师那时,王杰表现严厉。乾隆亲眼看见他罚颙琰跪着,心中不悦,说:我儿子将来是要当皇帝的,你这样做合君臣之道么!王杰回答—— “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 乾隆很受震动。而颙琰成为嘉庆皇帝后,并不记恨老师,倒是十分尊敬与信任。 其实王杰年轻时,就深受人看重。早年师从大学者孙景烈,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先后被推荐给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做幕僚,常常帮助他们写奏章。乾隆皇帝对王杰的最初印象,即来自这些文件。1761年王杰参加科考,顺利进入殿试,但排名第三。第一名是江苏大才子赵翼。乾隆审阅试卷时,对王杰的笔迹有亲切感,获悉其经历,大为赞赏,就将三十六岁的王杰拔为状元。风度俊雅、应对自如的王杰,还当场得到乾隆赐诗—— 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春风得意也不改王杰的端凝与稳重。为帝王师也在情理之中。在北京工作期间,王杰靠俸禄生活,他住的“宰相府”是自己花钱盖的,只有两进,无花园。若与和珅们攀比,那就惨了。他还对家人说:饭能吃饱即好,不必为子孙谋划太多。一次乾隆发现王杰的奏章字迹漂亮,却显然不是王杰本人的,就询问情况。原来,是王杰儿子代笔。乾隆很高兴,但王杰坚决不因此推荐儿子当官,甚至告诉家乡巡抚大人,我的儿子参加考试,您千万不要录取!原因是这个儿子性情豪爽,嗜酒。 七十五岁时,王杰向自己的学生嘉庆皇帝递交退休报告。嘉庆舍不得,执意挽留。王杰没办法,又干了三年工作,才终获回家养老。嘉庆获悉老师只有几十箱书带回老家,就把乾隆用过的一把玉鸠手杖连同两首御制诗赐给他带着。王杰八十大寿那年,嘉庆命令陕西巡抚代为祝寿,赐贺诗、题匾和一些珍宝。在嘉庆眼中,“王老师”近似自己家人。去世后不但追赠为太子太师,还祀于北京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