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房间都有故事
查看话题 >合租日记 | 与你合租的不止是位客
■ 招租如择友
当年和两位室友下班后连夜看房时,对于这所房子,我算是一见如故吧。打动我的,是一些木质的老家具、抽屉里的一张山口百惠磁带封面和一封在80年代寄给父母的信封和明信片,以及写字台桌面的一张《大众电影》海报。
然而房东并不急着定下来,说是翌日还有人要来看房。对于首次对外出租的房子,她对租客有很多期待/要求,其中一条便是看起来善良本分。
然而经过重重筛选,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我们。当时的两位室友,一位是我在学时期的室友,另一位是我同学的同学,所以都是熟人,某种程度上,熟人关系,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刚出身社会时对于陌生城市的恐惧感,对于学校之外的群租生活方式,我也一直跟着她们在学习,学到了很多。
房东为了避免太麻烦,选择只和我签合同,由我代收房租,代与她沟通。而两位室友和我的不成文约定,便是每一位要离开时,都要帮留下的室友招一位新室友,且是留下的室友看上的。
一年后,一位室友要搬走了,她如约而行,发了很真诚的招租帖,图文并茂,非但详细介绍了房子的地理位置和各种硬件,还提及了房子周边的交通和生活服务功能,以及两位室友的身份、性格,房东的情况。
对于首次离开熟人,去和陌生人做室友,我们留下来的两位,多少是有些焦虑的。尤其在筛选了一轮之后依然没能找到合拍的,而要搬走的室友又急着离开时,这种焦虑更甚。我尤记得另一位室友当时的应援贴,对可能的新室友说道,我们不止希望你是个可以按时交房租且懂得遵守公共环境约定的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更希望节假里,大家可以偶尔一起吃个饭,一起撸串,或是晚上一起可以散步聊天的。不至于非得是朋友,至少会相互关照,而非冰冷的陌生邻居的关系。因为在我们看来,三个人要朝夕相处,要见证很多彼此的私密时刻,比如大家居家素颜的样子、饮食起居的习惯、带回家的朋友,以及带回房间的焦虑和沮丧、欢欣和宁静,等等,就算你选择不关心,但无法假装看不见。我们不希望这样近距离的长期相处,只是一种冷冰冰的邻里关系,更愿如我们的WiFi名一样,可以happy together。
或许是我们的诚意生效了,总之,在最后关头,我们迎来一位很不错的室友,大家在看房当日已经相谈甚欢了,住进来后,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朋友,那种彼此独立又互相关照的同居空气,如今想来,依然温馨、美妙。

■ 招租日记
三年后,第四位室友也要离开了,如约,她也发了招租帖,招来了好多看房的人。所以某个周末,整整两天,我宅在这房子里,等待着各位看房的租客。
以我这样的观念,房子简直是精神的家,所以每一次搬家,都会有持久的焦虑。因为你不得不割舍好不容易通过日复一日建立起来的情感的联系,比如每日上下班要走的路线、要坐的公交或地铁,常去的菜市场、超市和饭馆,以及日渐熟悉的小区邻里,尤其是要割舍这个空间的格局,以及你在此建立起来的生活习惯,包括你和这个空间共处的记忆。所以也能更理解前来看房的每位朋友。
她们有的会迷路在小区,怎么也找不上来,有的则如约直接找上门来;
有的进门匆匆走一下拍几张照片就走了,有的则希望可以让她和房子待一会儿;
有的口罩都不摘也不和你多说话看完就走了,好像并不关心同一屋檐下的另外两位是谁,也有的会谨慎地询问每个人的作息时间、大家的年龄、工作、籍贯、星座等信息,甚至要求看合同与房产证;
有的因为害羞说话总是很紧张,也有的处处防备不愿透露太多个人信息;
有人说话太过客气,也有人讲话颐指气使。
就这样,来来去去,两天竟来了十多位。这个房子,在附近一带,算性价比较高的了,地段也好,采光也好,又安静,又不用和中介打交道。所以凡是来过的,基本上都会看上。
对于我和另一位室友来说,选择一位新室友,依然如选择一位长期伴侣般谨慎。依然觉得同一屋檐下,既不想彼此之间太冷漠,又不愿太亲密,总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信任,面对修马桶、打蟑螂等生活琐事时可以相互关照;总希望对方在保持干净和保持安静上有所自觉;更希望对方好相处,遇事好沟通。
而对于前来看房子的女孩们,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从其致电时的语言方式,敲门、进门、出门的细节,穿衣打扮的风格,以及与人交流时的谈吐来简单判断。而当我开始留意这些细节时,竟仿若照了一面有着时光机功能的镜子,仿佛看到了不同阶段的自己,有的害羞,有的鲁莽,有的怯懦,有的从容。
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紧张到防备还是放松到坦然,话多还是少,其实都已在照面的瞬间不经意间透露了太多信息。

经过一番筛选,我和室友选出了备选一号。相比一些防备的或话少的来客,这个女孩更主动,也更真诚一些。她本来是请朋友帮看的房子,因为她人在异地,然后为了打动我们,她希望可以视频聊天,并在此期间大方透露自己的年龄、星座、职业和厨艺,还拉来好朋友应援。她的这份诚意,让我很感动。但因为已经答应了接下来很多要看房的朋友,所以并不能立刻给她答复。
一波又一波,我已快分不清编号了,也对接待来客这件事失去了兴致,因为它已经影响到我洗澡和去菜市场买菜的计划了。
周日下午,就在我懈怠到睡过去时,来了一位女孩。接待了这么多来客,我对她已没啥特别印象了,而且从衣着风格判断,应该也不太符合这个房子的风格。没想到她进进出出,一再地打量,甚至站在阳台望着窗外发起了呆。只见她一边打量一边做着计划,说着要改装某一面墙,要把阳台改造成咖啡间之类的。自己念叨完了,她便对我说:我喜欢这个房子。简单直接。她说的改造之类的话,早已加深了我的顾虑,我害怕不好向房东交代,所以告诉她,现在无法做决定,看的人太多,我们得内部商量一下。
一听这话,她开始着急了。便掏出手机,说是要为自己争取一下,于是一张张向我展示她过去的房子和过去的生活。房子里,一切井井有条,厨房的抹布叠得方方正正,橱柜和冰箱里的东西也排列得整整齐齐,几乎比超市货架上的陈列都要讲究,照片里实物自身的构图,已然是一种精心的设计方案了。她又给我看她的早餐,都是西式的面包、牛奶、培根之类的,让我不用担心做饭有油烟。她还向我继续讲述她的改造方案,以证明她热爱生活的能力,并说出了涂料的名字具体操作的方法,以告诉我她走的时候会让房子完好无损。当我问及该如何称呼她时,她干脆利落地告诉我姓名,毫不遮遮掩掩,甚至在谈话中告诉我她的爱好,爱猫的往生和失恋的遭遇,最痛心的两件事,讲得轻描淡写。无论语言,还是行动,皆是主动的,争取的,直截了当的。
就在最后的一刻,我和室友被她打动了,更改了选择,因为她比另一个女孩更有行动力。
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为了目标而主动争取、积极行动的行为本身,是极富感染力的。很多时候,生活中往往是这样,你的所得,最该感谢的,或许就是你自己,因为你不轻易放弃。同时,这种积极,还需要有日积月累的素养来支撑,她正是靠着日常的自律与自爱,让我们在短暂的接触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和尊重。我们对于和这样的女孩成为室友充满了兴趣,想要看看她亲自动手改造房子的过程,更想欣赏和学习整理空间、果断行事的作风。

■ 欢迎新室友与共进晚餐
昨天下午,新室友给我发来信息,说约着一起吃家门口的老北京火锅,以欢迎她的加入。
我是最后一个到的,进店以后,隔着眼镜上的白气,我如看到一位老友般,发现她已和另一位室友聊得火热。
她刚刚一个人从国外旅行归来,正在讲述其在30米的水下潜水时的所见:鱼群、珊瑚、海龟、人类,好似深谙共处的智慧,共享同一片海洋,每个物种各安其所在的区域与深度,即便偶尔交汇,迎面走来,擦肩而过,也可以互不干扰,完美相遇,又完美分开。原生的水下生物并不会对外来的人类大惊小怪,毫不care,大家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轨道里生活。在那种环境下,游客也会变得自觉,为了保护水下的生物,选择不涂防晒。若有哪位好作的人士非要乱来,潜水导游和同组队员便会对其施以敌意。她讲得兴高采烈,不时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她拍的照片和视频。
她还讲了很多潜水的规则,其中一个便是旅伴原则。潜水过程,必须结伴同行,绝对不能玩高冷,独立行动,否则,就会作死,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因为在水下世界,有很多不测的危险因素,比如水深给身体带来的压强,比如你身上的气囊可能会用完,又比如你可能会被暗涌冲到好远,无法回到船边,等等。这样,即便你在潜水途中有种种不测,身边的旅伴也可在第一时间帮助救援。
对于独自旅行的旅客来说,异国他乡,要想在短期内找到旅伴,便需要一种随时和陌生人建立关系的开朗和善意,所以大家都会自觉地变得友好,见面互相打招呼,好像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一旦结成旅伴关系,便需互相坦诚,更要彼此信任。旅途中,一个女孩患了感冒,明明知道感冒不宜潜水,但为了值回票价,便隐瞒病情,加入大家。最终因身体原因几乎昏厥,但大家觉得她不作不死,自作自受,也懒得理她。
室友说她在某个夜晚和另一位女孩一起潜水,因为暗涌太猛,一不留神便被浪潮推到离船边两千米远。没想到旅伴不会游泳,还缺很多潜水的常识,技术堪忧,还特费气儿,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以为真的只是随便玩玩。面对被黑暗吞噬的大海,没有方向,没有时间,没有声音,不能说话,无法触地,无处求救,一切与陆上生存不同,完全是另一种世界,室友也不好丢下旅伴独自游回去,便选择推着旅伴一起返回。不料旅伴非但技术差,还对她不那么信任,身体无法保持平衡,老是动来动去,还频频扭头看前方路途,这更加重了回游的难度。这样的旅伴,可真是害人。
火锅的汤料添了又添,不断沸腾,雾气迷人,我们隔着铜锅,听她聊了好多好多,如原住民听水手讲外面的故事般新奇,觉得她像个潇洒的懂得野外求生技术又深谙江湖交情的女侠。干了最后一杯啤酒之后,借着火锅的温度,融入夜色,我们一起散步回家。她说,临晨下飞机之后,她不但回公司做了工作,还回家做了最新的布置设计,已经整理得井井有条了。另一位室友和我愈加好奇,她会把家里改造成什么样子呢?于是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