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看了假波洛——吐槽一下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我是阿婆的忠实书粉,尤其喜欢阿婆笔下的大侦探波洛和老小姐马普尔。当听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翻拍版要上映时,我是激动的,暗暗决定一定要先睹为快。可是当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就有一种不想的预感,从演员的形象到布景风格,完全不像是阿婆啊。然而,还是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遍,果然预料之中的失落。
倒也不能是说电影太烂,而是对于太熟悉原著的人来说,电影中丢失了阿婆小说里最核心的部分。
首先,是波洛的形象。在小说里,这是个胖乎乎的小个子比利时人,有一个像鸡蛋一般光滑的圆脑袋,两撇标志性的小胡子,说话会带点口音,有时为了从傲娇的英国人口中套取信息,会有意强化自己是外国人的印象——谁让英国人民看不起外国人呢?电影里的波洛,撇开外形与原著差异太大且不说,性格上也完全不是波洛啊。小说中的波洛,首先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其次才是一个侦探。他和柯南不一样,不会在案情水落石出时宣布:“真相只有一个!”而是尽量维护着所有涉案人员的自尊和情感,尽量低调地处理案件。他身上,有一个老派绅士的悲悯之心,也有一种洞悉世情的温暖和幽默。可是,电影只是机械地用摆正领带这个小细节表现波洛的小怪癖,一点儿也没有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精髓。而且,总觉得导演有点儿浮夸,不论夸张的大胡子,还是笑着读狄更斯,都觉得不太自然。所以,当电影里的波洛带着一种“我宽恕你们”的优越感在众人面前进行演说中,耳边总有一个声音说“这不是可爱的小老头儿波洛!”
除了波洛是最大的失望意外,电影中其他人物几乎都被淹没在了群体中,都是面目模糊的,甚至十分呆板的。比如伯爵夫妇,除了伯爵是个狂躁症,莫名其妙爱动手打人以为,其他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而且,这些人物之间几乎没有互动,看不出来熟人装作不熟的感觉,而这种不自然的感觉正事小说里波洛破案的灵感来源之一。在小说中,当波洛寻找案发现场发现的手帕主人时,首先怀疑到伯爵夫人,然后又怀疑老公爵夫人(电影中的公主),还故意利用女仆来套话,但是老公爵夫人主动出来承认了自己正是手帕的主人,面对波洛的“挑拨”,云淡风轻又极其自信地表示:“忠诚是一项良好的品德。”另外,在原著中,每次乘客们与波洛谈话,都会让人感觉到,乘客们因为这桩命案惴惴不安,而且他们也在交流着信息,在互相安慰。但是电影里,根本看不到这种感情的涌动与互动。尤其几位女性角色,除了服装,很少有能体现出她们个性的台词和细节。
最后,还要吐槽一下剧情方面的不满。原著中这是一起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复仇,或者说审判,一方面保证了嫌疑人不会是其他车厢的人,一方面看起来不相关的乘客们互相作不在场证明,第三还用乘客们的证言精心虚构了一个“穿红色睡衣的女人”,一个“小个子,黑脸庞,说话像女人的男人”,给人营造一种外来者杀人后逃走的假象。为了使假象更为逼真,阿婆设计了很多小细节,但又留下了一些痕迹,所以,无论没有来的乘客,被打破的怀表,还是红色的睡衣,丢失的纽扣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电影里,这些线索可以说几乎没有起到什么干扰作用。波洛几乎已发现阿姆斯特朗案这个线索,好像就发现了真相。而且,还十分没有必要地安排了一场枪击的武戏。这个更是背离阿婆的精神,要知道,这些人之所以杀死卡塞蒂,不仅仅是为了替小黛西和自己复仇,更是一场为了正义的审判。杀人,也就是执行死刑,实在是无奈之举。所以,这次谋杀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悲壮的行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因为波洛发现了真相而要杀死他。这就完全扭曲了这些人的行为,也减弱了这次谋杀令人同情的动机。
看完电影,赶快找来原著压压惊,发现自己果然是看了一个假的波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