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易十四到维密舞台:姑凉们的高跟鞋为谁而穿?
文 | 新民说 本文选自《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一书
昨天,美国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在中国上海举行内衣秀,这也是维密内衣首次移师亚洲舞台。从各路媒体到各行业大佬,再到没弄到票苦苦等候在电脑屏幕前的普通观众,所有人都对这场内衣大战充满了期待。
结果,身披翅膀出场的中国超模奚梦瑶意外摔倒。这一摔,成为当晚中国社交网络最热门的事件。对于这惨烈的一跤,有人归因与高跟鞋,毕竟维密超模们个个脚蹬踹死牛的恨天高。
高跟鞋,这一女人们爱恨交织的物品,起初其实是给男人设计的。在男人们觉得疼痛难忍,难行走之后,便留给了女人们。到底高跟鞋和时尚有什么渊源?和性感有什么关系? 赤桦在《衣不蔽体》一书中讲述了这个“疼痛”的时尚符号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历史中意义的变化。
高跟鞋:现代版缠足
高跟鞋的来历有一点与缠足不同,虽然也出生高贵,来自宫廷,但据说第一双高跟鞋却是谄媚的鞋匠为好色的路易十四设计制作的。
1659年的一天,法兰西的“太阳王”去波尔多商谈他与西班牙公主的联姻事宜。御用鞋匠尼古拉斯•莱塔热乘机大献殷勤,及时制作出一双高跟鞋,奢华了得。鞋面采用蜜色东方丝绸,鞋里是皇家的蓝色塔夫绸,鞋上绣有法国国王们的纹章符号——鸢尾花。
莱塔热从未量过“太阳王”脚的尺寸,做出来的高跟鞋却相当合脚。高跟鞋抬高了身材矮小的国王,让他的双腿看起来更迷人了。据说,国王拥有一双美腿,拥有各种能表现他双腿之美的靴子。他喜欢在舞会上秀美腿,天生丽质难自弃啊!路易十四的时代,男人衣饰对男人的大腿给予了最大的修饰。在婚礼上,路易十四对莱塔热送他的这双高跟鞋之钟情,超过了对新娘的迷恋。后来,紧紧追随着国王,王室贵族男女都爱上了高跟鞋。路易十四不但脚蹬高跟鞋出席各种舞会,而且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也不换下,大概是为了在视觉上不能低人一头吧,尽管他1.69米的身高是当时法国男人的平均身高。
高跟鞋作为上流社会高级时装的一分子,传入平民社会后,被声色场所的女人所利用,风尘味十足。十九世纪中叶,巴黎一个妓女去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执业,带去了一样秘密武器——高跟鞋。结果,她接的客比谁都多。鸨母凯西夫人发现了她的这个秘密,立即向巴黎的制鞋商下订单,为她手下的每一个姑娘都买了一双高跟鞋。她说:“高跟鞋会使姑娘们的屁股和乳房提升好几个档次,男人们待的时间更长,花的钱更多……”凯西夫人这边生意火热,其他妓院纷纷效尤,为从业女子买高跟鞋。一时间,高跟鞋成为妓女标配的职业行头,妓女也站在了新奥尔良时尚的第一排,精明的商人如同发现新大陆般,很快在美丽的新世界开设了第一家高跟鞋商店。
十九世纪末,高跟鞋来到中国。二十年代,女人衣衫还十分的中式,中规中矩的拘谨,可业已穿上摩登的高跟鞋。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女人中,甚至有人开始穿鞋跟3寸高的高跟鞋出门了。高跟鞋,是为了看,为了虚荣而设计的,它的唯一使命就是要让那穿鞋人挺拔好看。高跟鞋赋予了女人一种新的姿态,站时,前突后翘,行时,扭臀扭腰,风姿绰约。
但是,一如香艳金莲背后的苦楚不被看见,穿高跟鞋的女人足下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狭窄的鞋尖不给脚趾舒适的空间,严重挤压脚趾,鸡眼睛在女人的小脚趾头上疯长,稍走远路就苦不堪言。我的骨科医生说,高跟鞋是人类最糟糕的一个发明。有三十多年从医经历的李医生,看过无数酷爱高跟鞋的女病人。殊不知,高跟,这鞋的迷人之处,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导致女人腰酸背痛,甚至脊椎变形,人是再也无法亭亭玉立了。
自从格林童话《灰姑娘》给了女人走向荣华富贵的秘籍——一双小巧玲珑的水晶高跟鞋以来,女人们就以“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气概,千方百计要挤进又细又窄的高跟鞋,让肥嘟嘟的脚看起来性感,指望有权势的潜在追求者一脚结良缘。少有女人还记得,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分别用刀削掉脚尖和脚后跟去试那水晶小鞋,搞得血在鞋里淌的惊悚场面了。
浮华的宫廷男人们好像意识到,浮华需要为自由付出代价。路易十四曾穿过离地5英寸的高跟鞋,离开左右侍者,便寸步难行。于是,他们早早地放弃了高跟鞋。可是,女人穿上了,就迟疑着要不要脱下了。这穿脱中的迟疑,多半是因为信了男人关于性感的妄说。与高跟鞋构造出来的前凸后翘的性感形象相比,它带给双脚的苦楚算得了什么呢!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事事有代价啊!女人内化了性感的妄说,受着那皮肉的苦而没了怨言。

但是今天,年轻一代女人不轻易吃男人那一套了,不再盲目沿着男人设置的性感穿衣路线走了。这个时代开放的态度,让她们见识了各种思想,保守的,激进的,怂恿女人回到厨房的,拥护女性主义的,要女人继续保持性客体位置的,都在碰撞、妥协中和平共处。思想上的包容和开放,为她们的双脚带来了多元化的局面。近年来,大都市街头穿梭往来的女人们,脚上已少有高跟鞋的影子了。
高跟鞋曾是上流生活的符号,生活越优越,鞋跟越高。衣食住行有人伺候着,没有脚踩高跟行路难的担忧。因而,高跟鞋一旦遇到革命,就会被当作社会等级悬殊的标志而被禁止。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颁布过禁穿高跟鞋的法令,以此昭示天下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但贵族们却对禁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怎肯轻易舍去地位象征的衣衫鞋帽呢!据说,1793年10月16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38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这位无比奢侈、有“赤字夫人”之称的王后走上断头台时,依然脚蹬离地2英寸的高跟鞋。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4年3月14日的一篇报道称,中国的新中产阶级“是以30岁到40岁左右的人为基础的一个强大族群。物质的丰富让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安全感,同时,良好的教育也让他们保持工作上的强烈进取心。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生活品位,热爱旅行、健身”,甚至开始摒弃传统的麻将,迈入玩德州扑克的大军。
新中产阶级视运动、出国游、亲近自然为品位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跑步运动。2016年1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一篇文章甚至说,跑步正在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新信仰。
尼尔森(Nielsen)的调查显示,跑步成了运动爱好者的首选。约70%的人称,与内地城市曾经的主要运动羽毛球相比,他们更喜欢跑步。80%的受访者称过去一年购买了运动鞋,30%的人办了健身会员卡,60%的人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了健身应用。
但是,该文章不无调侃地说,“有一种运动形式似乎正在逐渐没落:繁衍后代。该问题之严重,已引起了中国各地方政府的注意。去年12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将向生育‘二孩’、甚至‘一孩’的女性劳动者提供额外的产假——此举是政府为提高生育率、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危机的举措的一部分”。
该报道称,“很可能在未来很多年,中国跑族人数的增长率都将轻轻松松地超过中国总体人口的增长率”。
运动,旅游,亲近自然,这三种时尚都要求追随者的着装是轻便的,实用的。于是,舒适的运动鞋开始受到都市青年的热捧。舒适裹挟着时尚,改变了男人女人的穿衣习惯。除非社交场合和个人婚礼的必要,或娱乐业一类的职业要求,都市女青年不大穿高跟鞋了。冬穿平底皮鞋、短靴、长靴,夏穿以丑为时尚特点的卡骆驰(Crocs)洞洞鞋,春秋穿滑板鞋、运动鞋、马丁靴,一片中性时尚的大好风光。
不过,穿马丁靴的中国青年,大抵不知晓这双出自德国军医克劳斯•马顿斯(KlausMartens)之手的帅气靴子暗含叛逆和暴力的象征性,只是以为它是时髦的,所以穿。
1945年,马丁医生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时脚踝扭伤,受了伤才知道日常的军靴有多么对不起自己的脚。养伤期间,他在军靴的基础上,为自己做了一双软皮带气垫的皮靴。这鞋既保持了军靴的硬朗气质,又具备了走路轻便的功能,很快在日日步行数里的群体中流行,比如警察,比如邮差,等等。
六十年代末,这短靴被英国的光头党、朋克相中。他们穿上马丁靴、皮夹克,头发染得乱七八糟,以表达对主流社会的不满。叛逆声之强烈,跟光头党有了瓜葛的马丁靴被主流社会打上了暴力标签。后来玩摇滚、重金属的音乐人也爱上了马丁靴,当然也是一副反主流音乐的态度。马丁靴代言着反主流的叛逆青年,而马丁医生气垫鞋的创意却改变了主流社会对鞋的认识。七十年代末,耐克公司将气垫理念引进跑鞋设计。后来的运动鞋、皮鞋又效仿耐克,有了各自带气垫的运动鞋、配正装的皮鞋,庄重舒适两相宜。
而运动鞋中的纽巴伦(NewBalance),在中国似乎格外流行。这鞋英文缩写是NB,于是,北京人就称它为牛逼鞋。不过,现在的纽巴伦只有高端款还能在脚后跟见着NB字母,大众款只有鞋的外侧有一个大写字母N了。但北京人说,还是一个字,“牛”!其辨识度与耐克鞋上那个勾一样高。
纽巴伦这个源于波士顿的品牌,在美国被誉为“总统慢跑鞋”,也是很牛逼的。前总统奥巴马,前总统小布什,以及乔布斯等,都喜欢穿它慢跑,惬意但不张扬,现代时尚的韵味。
本世纪初,纽巴伦陡然走俏中国,似乎也同一位国家领袖有关。温家宝任总理期间,遇上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无论是在一线指挥抗震救灾,还是慰问受灾群众,他都脚蹬一双旧运动鞋。媒体不吝赞美,反复写到过这双鞋。细心的读者就发现,陪着温家宝走遍大江南北的鞋是浅灰色的纽巴伦。这个品牌是不是温总理个人的选择,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鞋的舒适度极高,能走很远的路,能去平坦的城市街区,也能穿越坑洼不平的乡村,仅这一个接地气的实用功能,已足以彰显温家宝所秉持的亲民理念,且在百姓脑海中镌刻下了他亲民形象的轮廓。
政界之外的娱乐圈,年轻人的偶像如余文乐、刘德华等,也无数次穿纽巴伦现身银幕,现身公益,为品牌做代言。2010年,香港导演彭浩翔执导的爱情故事片《志明与春娇》上映,为内地青年展示“随性但专注”的新爱情观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这鞋的态度,以及穿衣打扮。余文乐扮演的志明戴黑框眼镜,穿米色卡其裤,脚蹬灰色纽巴伦,其造型深入青年人之心。2012年,《春娇与志明》上映,志明还是穿着纽巴伦谈恋爱,这鞋越发风靡。在穿衣打扮上,偶像效应无穷,青年男女集体爱上了纽巴伦。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依然是,这鞋本身就意味着舒适,又是好看的,愉悦的,吻合了今天年轻人的审美:时髦的实用主义,时髦的身心快乐。眼下,纽巴伦满街行走的景象似乎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人,越来越接近那个广为人知却少有人践行的真理了:鞋对女人来说,至关重要。一双舒适的鞋,能带你去到美好的地方。而舒适的时尚,很可能会成为贯穿整个二十一世纪的穿衣潮流。

内容简介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 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赤桦,新华社记者,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英文深度报道。在《南方周末》《冰点周刊》《凤凰周刊》《新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南华早报》《中国日报》《好莱坞报道》《嘉人》等中外媒体发表文章若干。 有英文写成的非学术、非虚构著作《红镜》1995年在美国出版,成为长销书。业余,她观察国人的穿衣打扮——从冰冷的文史资料书籍影像,看到火热现实中的红男绿女,从符号学角度讲述穿衣打扮后面“明争暗斗”的故事:政治的,文化的,男男女女的,啼笑皆非。然后,有了这本《衣不蔽体》,亦非学术、非虚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