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
老木匠说的“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有什么寓意?
谚曰:“家住十里地,各处一乡风。”其中一些乡风民俗也颇有味道,随拾一二,以作茶余饭后谈资。过去农村的木工可是一项体面的手艺活,其祖师爷鲁班不仅把精细的做工工艺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生活经验及世俗文化也影响着木匠们做活的规矩,他们不仅考虑每种木材的材质特性,还考虑到不同器具使用场景及世俗常识。

例如因为人们都向往美好,万事都图个吉利,所以过去的农村老木匠在传艺时经常说“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其实就是说的是这些器具的尺寸讲究,大多取自谐音,寓意吉祥。
“凳不离三”,是指做长条木凳时长度的末位一定要带一个“三”数,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取至“桃园三结义”的典故,“三”有忠义的象征,寓意只要是坐在这条板凳上的都是兄弟和朋友。
“门不离五”,农村做门无论大小宽窄,其尺寸末尾数都离不开“五”,象征“五福临门”之意。
“床不离七”,农村木匠量东西尺寸时,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是都会在末尾留上七,“床不离七”的谐音是“床不离妻”,不仅是尺寸,在床的结构上也离不开七,穿樘是七根,床头靠背也是七根,还有一种寓意是有了这多个七,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媳妇了。如果没有七,怕找不到老婆。所以床板一般在二尺七寸,双人的床也要四尺五寸七,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棺不离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时候,不管是给什么人打棺材,个子高也好,矮也好,从来棺材的尺寸都只有八尺,不多不少。“八”同“发”谐音,有升官发财的寓意。
“桌不离九”,意思是吃饭桌,俗称大桌,分为简易方桌和八仙桌两种。大桌的边长尺寸,不能离开“九”这个数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最后一个数字必为“九”。“九”与“酒”谐音,意即吃饭不离酒,“桌上无酒难留客,心口不一难做人”。
原文地址:话说“床不离七(妻)”

民俗散文 “床不离半”和“桌不离九” (2014-11-27 15:44:55)
“床不离半”。现在城里家具店的双人床,长度都是2米,宽度常见的1.5米,尺寸再宽一些的是1.8米;窄一点的单人床一般是1.2米或1米。但是,过去民间的双人床常常是四尺二寸半,折合成公制长度单位,一米四多一点儿,那一点儿也就是二厘米不到的半寸。
记得几十年前,看一位长辈老木匠制作床,我问道,这床尺寸是多少?答曰:“长六尺二寸半,宽四尺二寸半。”当时年轻不解,疑惑地问道:我刚才看您把床衬子多余的截断,不能稍微留长一些,四尺三、四尺四不好吗?他笑了笑回答:“床不离半(伴)嘛! 讨个彩头,这是行家规矩。” 我恍然大悟,哦,这个半,就是“伴侣”的伴的谐音。那么为什么不用四尺三寸、四尺四寸呢,揣想起来,大概因为三是单数,“四”又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正如当今人不喜欢电话号码后面带个“4”字的缘故。
“桌不离九”。 现在时兴西式家具,餐桌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桌。而我们民间的平房堂屋里,世世代代摆放陈设的是正方形的八仙桌,即使是一般式样的方桌,其四边长和宽的尺寸也有一定的规格。在常人的印象中,正方形的桌面不就是三尺长、三尺宽吗?记得最初学数学时,老师介绍一平方米是多大面积,为了让我们有个直观的印象,就说,一平方米就是大方桌那么大的面积,一米等于三尺,一平方米就是三尺长,三尺宽。
还是那位木工老师傅,当年听我这么说的时候,依旧笑着说:“讲是这么讲,你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多少?” 于是我拿起尺子一量,原来是二尺九寸九。几乎家家的方桌都是这个尺寸。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零头是九寸九,不保持三尺整呢?” 老师傅笑道:“饭桌离不了酒嘛!无酒不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