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后的道德资本
《浮生取义》里吴飞用道德资本去解析河北农村妇女自杀的原因。而这个案件中江母所持的道德资本是获得大众瞩目的主要原因,然而最让人震惊的是道德资本借助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转移性,使与事件无关的人都自以为是的获得了同样的道德资本。
前几天晚上看了一点Despite the falling snow,我看的部分是关于美苏冷战后影响的。一个年轻的Politic Journalist 为了调查当年导致父亲绞死的告密者,通过他的侄女来引出曾经的告密者(过程中两人Fall for each other)。在旅馆里,当三人聚在一起,记者告诉告密者他曾经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后果后,不同于告密者的惭愧,他的侄女对记者说get out。让我很震惊,因为我预想中在道德资本的亏欠后通常反应是来安慰记者而非追究自己被利用的事实。之后她们的对话解释了她的行为,记者对她说:我本来有个珍爱我,疼惜我的爸爸,然而因为你叔叔的告密导致他在我九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她回答说:那个regime让很多人都犯错成为罪人,也让很多人失去生命,然而你却在追究the last detail。我突然想到之前看龙应台在《人在欧洲》里讨论人在扭曲的社会形态下,放弃道德标准是否值得批判或者获刑。
看完局面发布的关于江歌案的视频,我挂电话给我妈,和她说如果我的人生遇到任何意外,请继续好好活着,不要追究太多细节了。江歌妈妈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然而她已经不能再拥有一个可以给她打电话说这些话的女儿了。刘鑫让我想起了去年王小帅的电影《闯入者》中为回城的机会而打压朋友一家的老人。男孩来找老人报复却下不去手,因为在男孩眼里她真的没有那么坏,她让男孩住在家里,给他做饭,让他帮忙抱电饭锅。男孩实在不能把那个让自己一家几代人都逃不出农村,受不到任何高等教育,充满心机的人联系在一起。和《将来的事》里于佩尔演的独立自主,荣辱不惊的女主比,吕中的女主会比她大一些,如果命运可以交换,她可能也就是为communism疯狂过一阵,然后被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点醒,最后那段时间成为一个和丈夫在餐桌的笑谈。然而在现实中,那段日子让她亲身经历,成为让每顿饭都如鲠在喉的回忆。在《赤地之恋》里两个为彼此拼上生命的战友,变得互相倾轧。事件中在门内的刘鑫即使锁门了,在法庭上也是可以解释通的,PTSD会让细节模糊的。我可以理解她妈妈的悲痛和伤心,然而追着这个事件最末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呢?她到底锁门没有?如果死得是刘鑫,世界上也只是换了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我理解不了网友所谓的陈世峰已经可以确保会收到法律的制裁了,所以要用另一种方式去惩罚事件中道德上有缺陷的人。 真正的可以避免事件发生的问题不去思考,而群起而攻之一个曾经的potential victim的意义是什么呢?
江母累积的道德资本已经达到了可怕的地步,我担心在判决后她还能继续生活吗?当她说出我有千万网友和我站在一起时,我真的害怕了。道德资本的累加从陈鑫住在女儿家开始,然后不及时回微信,其父母无情的指责,每一件事情都成为一个道德筹码,所以在沟通开始她要坐在高椅子上让刘鑫矮一些。当她发现她之前积累的道德资本可以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并不能让对方感到亏欠时,她失控了。
我曾经在看过《一百人的十年》里,有些厌恶冯骥才在每一章结尾都用相同的手法提及文革的残酷性。我对每个人都把自己表现成受害者的状态并不满意,因为很多人曾经都是政权的一部分,如果他在之前一直在享受其合法性所带来的利益,你就并不是只是一个受害者。然而有另一种人的状态更加让我厌恶,就是盯着每一个文革事件中指责告密者的人。残忍的时代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参与者的反思,最不需要的就是一群人因为没有机会犯错从而把自己想象成道德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