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处理 | 2:《知日.断舍离》
引子
还记得几年前在老东家,还是一位程序员同志推荐的呢,知日系列,说是很好看。于是,上网看了下,本身就挺喜欢日式的东东,毫不犹豫就开始了收藏知日的“傻事儿”。其实还真心谈不上什么收藏,也买得不算多,和那些网上晒出来本本都买的家伙们实在没法比。不过呢,我觉得之所以没有本本都买,其实还是跟书中的内容,某些期的主题内容,不是最适合自己看、或者压根不是自己的菜有关。例如什么说猫的、说日本机甲战士的,再后来换了主编之后,干脆更小众了,开始采访那些日本的作者啥啥啥的。于是乎,也就越买越少了。
昨日坑出本应该还算是挺早期买的《断舍离》那本。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书中摘录出一些有用的养料,如同昨日写《影响力》那样,随手翻翻就是干货,可供写出来的那种,可后来今天一天早上出门地铁上看,单位里也看,下班回家路上也看,楞是没能挖掘出啥有用的东东来!?真的好诧异,自己当年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难道当年刚买来的时候,没有觉得内容少?没有觉得空洞过么?好吧,或许,就算是当年被对知日系列的热情,给冲昏了头脑吧。
今天由于因为有结果做导向,一开始看便想着找点什么来写的,所以才会这么高效地发现了这本书“问题”,并最终也算是“挤”出了点什么。今天算是通读全书了,简单历数一下此书弊病:
1. 这到底是算写个给大陆读者看的,还是写给在日本的留学生看的呢?书中充斥着介绍收纳的日文书籍,索性是都已经在大陆地区售卖的,书店里可以找到的中文版的么也到算了。
2. 说说是断舍离主题的,可不知道怎么地,开篇没多久,就变成了讲古代收纳的日本人很喜欢的包裹便当的花布头?!然后,然后好像就变成了讲纺织、讲布料的事儿了?呵呵,还真蛮搞笑的。
3. 书本来也就不厚,印象中也不便宜,然而没讲多少收纳,书的后半段居然还插了一本附册,附则还是说别的东东的,说文具去了一刚?!我也是倒!
50个需要丢掉的东西
最终,总算是翻来翻去,找出个稍微有意思点的、且有用的篇章来。书中有个跨页,说的是和工作、和生活、和人际等几个方面都有关的,可以抛弃掉的50个习惯。观点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如说,舍弃掉那些杂碎无用的人际交往,往往古怪的人会比较自由。想想是哦,人的一生,其实不知道会遇到多么多么多的人呢,假如,每个人你都希望去结识、甚至让别人和你成为朋友,其实,首先这本身不太可能,其次,即便成为了可能,我相信,这其中也需要花费掉不少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我们很希望自己人缘很好,然而,看到这里,你会瞬间发觉,哦!原来,断舍离,不光是用来说杂物的丢弃的,原来,也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人际关系的断舍离!
说到这里,不由地让我想到目前一起共事的一位同事,很清纯,很单纯,曾经领导总结说她来到这公司几年,似乎像个置身事外的人一样。听到这评论时,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类似的,作为一个communication职能角色的员工,怎么可以不和别人打成一片?怎么可以不去多社交社交呢?然而,在看到今天这书中的论调之后,我瞬间又觉得,同事她这样的风格,似乎也挺好的,没有什么错。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必要,去时刻维系或者刻意拓宽人际关系嘛?或许有人会觉得多个人交谈,多一个视角,多一道风景线。然而,有FOCUS的,只专注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另外的一些“丢弃”也很有意思,例如丢掉对公司的忠诚,确保自己有多条生活线,your lifestyle;例如丢掉放弃,释放一些小小的欲望,go for it;又例如丢掉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试试看与昨天不同的生活,a little special changes everything等等。似乎真的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哎?!


对于传统的所谓整理收纳的断舍离么,我觉得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东西尽量少,只留下不可或缺的,经典的东东。但有一个目前自己还是做不到,即对于过去的事物的怀念和留恋。用书里面为数不多的论调来讲,就是专注于当前和未来,断掉对于过去的留念。我觉得好在现在有网络、有电子设备,可以用数字的方式存储起来。真的要扔掉过去的东西,至少可以用电子档备份记录一下、拍个照什么的。
然而,假如今天是没有网络的时代,又该如何去记录保存过去呢?又或者说,你今天备份照片、撰写博客的那些地方,某一天终究有可能关门大吉,届时你又该如何释怀呢?所以,我觉得最终极的自我释怀的价值观念应该是:假如过于沉迷于过去,你又怎么会有新鲜的生命的下一天呢?时间大家都只有这么点。就像前面50个断舍离中提到的a little special changes everything,试着与昨天不同的生活!
(参考书目和章节:中信出版社的知日系列《断舍离》,p38-p43,通向自由的50个丢弃)
下面是写这篇日志的过程中,听到的最让自己动心的一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