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浪漫
从毕业开始就不停的听到一个关键词,叫情怀。某某很有情怀、某某公司很讲情怀、某某现在虽然是富了但情怀不再了唉。。。。。。等等听了十年了。后来专门问那些有情怀或者特别喜欢说情怀的同事、同乡、同学。每人给的答案都不同,但基本有三条统一:
1、 和钱没关系
2、 和大众媒体没关系
3、 情怀是浪漫的
我本以为情怀是个很诗性的事儿,整了半天,是个很纠结很不明确的事儿。因为纠结所以不明确,还是因为不明确所以纠结呢?所以想探讨探讨。
一、电影的浪漫
既然我是做电影的,就还是从电影入手吧。我个人觉得电影无论多复杂,关联的不过三拨人——拍电影的、看电影的、研究电影的。
先说研究电影的:
1、 电影本身的浪漫——技术的、场景的
电影本身的浪漫体现在其技术和场景中。技术决定了电影成为艺术新的形式,场景决定了这种形式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电影本身的浪漫就是建立在电影院内、视听综合里的。场景和技术遗忘任何一个,都不够电影化。在电影化的前提下谈浪漫,是研究者们需要天天做天天提炼的事情。
再说看电影的:
2、 看电影的浪漫——用心的、共情的
看电影的观众是消费者,消费者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因为永恒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直接。直接到他们有权力只说“喜欢”和“不喜欢”就完成所有表达。而这些情绪用词统统都是通过共情这种能力呈现出来。“走心”“用心”“扎心”“锥心”,所有的“心”都是情绪。从情绪到情感,自情感到表达,最终消费。这个基本顺序暂时没有看到可逆的概率。
最后说拍电影的:
3、 拍电影的浪漫——务实的、吃苦的
电影是门生意,电影人无论哪个职种都是这条产业链里的一环或者半环。作为手艺人、从业者,其基本职能就是把活儿干好。动脑子的把脑子转好、动眼睛的把眼睛擦亮、动器材的将器材平日都保养好——可以说任何工作本身都是不浪漫的。而拿一个浪漫的结果去不停“诓”自己的能力,也不单是电影人才需要的。当然,电影人最需要的不是浪漫,理应是技术和务实。
二、错位的浪漫
错位本常事,没什么稀奇。时常把错位当做常识再洋洋自得起来,也是常有。比如拍电影基本通过两种模式来完成——作坊式和帝国式。前者是以有限的人+无限的时光、精力换取成果,后者是以无限的钱、人+有限的时间换取效果。从效率总量看,两者都是合理的存在。但相互看不起看不惯乃至闹得非此即彼,就是一种错位的浪漫。说是浪漫,是因为电影行业真动手干架的几乎没有。
理解不重要,看到很重要
理论不重要,大家知道很重要
理想不重要,活着看到结果很重要
这种概念无论在作坊还是帝国都迄今不能接受。而整个行业的大多数既不是作坊主,也不是帝国人。他们和所有行业参与者一样,都是处于金字塔中段的最庞大的最不浪漫的人群。这个人群也是几乎所有行业的根本和基础。可他们对自己始终要么以为是作坊那边的,要么以为是帝国那边的。这种假象本身可能有些浪漫,但本质只是错位。
当你的认知始终和所处身份、位置不对等,就会怀疑+纠结。为了排遣自己,就通过种种浪漫的想象来套住想象中的自己,以得到暂时的平静。这种自欺欺人当然不止电影一行如此。不过非要那些不错位的人为此道歉,非逼匹配好了的团队为此改“正”重来,非将对位顺序的思维拧巴+逆推。这种情况,实在还是不能苟同。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个行业乃至关联大行业也都岌岌可危。
所有的高危,都很不浪漫。
浪漫的从来只有结果,结果通常由提问开始。
多问几个问什么,就会多出几层的思考;多出几层的思考就得多消耗几十回合的调研与比较;多出几十回合的调研比较就得多出几百工时的投入与判断。
投入与判断都属于沉没成本,电影的沉没成本多是隐性的沉默的。这种吃力不讨好,是很少有人乐意去做的。
不乐意是人的常性,不费劲是选择的常态,不改变是社会的惰性。
总是违反常性、拥抱非常态、妄图推进行业与生态的人和思想,自古以来都被称作疯子。哪怕再多的数据支持逻辑自洽,哪怕再多的道理与合算。从认同上也总比拼不过大众的以为。唯有事情完成公之于世,唯有这种完成了一次、两次、五十次、五百次。这些事件本身替换了过往的所谓常知道。于是被接受且自然形成新的常认识。
哪怕如此,大众也只归顺事件,不理会背后的逻辑。这就是人类的世界。这也正是浪漫背后的本质。

三、孤岛的浪漫
我们传统文学、民间故事里很喜欢讲古说奇。最有感召力的往往有孙悟空的师傅、李元霸的师傅、少林扫地僧、山间的独孤求败。在知道的孤岛里,存在着云深不知处的孤绝高手。这种向往一直延伸到了今天。今天的电影人许多还是以为高手在莫名次元、生活在别处、艺术在云雾间,于是把自己献祭给这个想象中的电影之岛,妄图得到玄铁重剑顶级传承。这可多浪漫呀!
献祭起初是个名词,一个人赌一把,就成了动词,一群人共同赌上去,就成了形容词。赌本身就是搏小概率,群赌就更是拿安全感取暖的搏。无论怎么做出崇高、无暇、安定的表情与号召,概率本身不撒谎。当许多个体形成共识,一个行业便开始自动断绝外界真正形成孤岛,献祭意识也就成为必然。由献祭带来的仪式感、认同感、安全感则会进一步加强献祭的强度与广度。而这种自虐自残的行为自然继续加大周边和相关行业与其的更大隔离。
电影是泛娱乐里的一环,泛娱乐是服务业内的一部分。要看清楚,它们毕竟确实都不是医疗。它们本质上就不需要治病救人。有病治病去医院,哪怕偶尔电影客串了一把安慰剂,那也只是暂时糊弄有病的你的小安慰。把安慰剂当良药,把视听工程师当良医。这种思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您是把自己当病根了。孤岛虽然玄幻且浪漫着,但却是连安慰剂都算不上的精神烟焦油。以此指导自己人生、工作、生活不止不靠谱,还容易影响社会治安。(因为没那么多的不同电影随时供你补充)
自下而上的丢脑反智不停“孤岛”的恶性循环并不是死结,只需要十分之一从业者概率论和逻辑学基本入门就可破除。为不撒谎而受难遭排挤,是正常的。将这种正常习以为常,是没学好统计学的。愿更多读者更多翻翻概率论,更多看看逻辑学。那些都不是娱乐,但算是药。
四、现实中的浪漫
距离我们最近的大规模浪漫可算是浪漫主义了。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前半的半个世纪中,一大拨的作家、哲学家、画家、诗人、音乐家、作曲家、政治家自发性的不约而同的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改革与创新,这全部的总和被后世称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基础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大量参照了过往千年的社会、美学等等综合积累。没有之前的一步步,空想的概念只是纯浪,和漫没关系。
举例:
复活节岛上原本并没有文字,西班牙人带来了拉丁文。可当地居民并没有直接照搬外来语,而是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特点,跟声明文字(割地声明)上那些文字的形状,自己发明出一套新的文字——朗格朗格文。这种文字类似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他们实际已经见过了更为抽象复杂的拉丁文,但是真正地从自己的文化基础上诞生出来的文字,还是要从头来过,仍是先出现象形文字——这和大部分的文明早期的情况类似。也和几乎所有行业的生态、创作的步骤类似。
喉腔构造一样,四肢结构一样,五官摆设布置一样,表明咱们基本配置、属性、能力一样。于是文明发展的顺序也是基本一样的。以此为前提的迭代、进化,确实具备共通性与普及性。
文明本质上是讲逻辑讲顺序的,这件事本身就很浪漫。
这种浪漫本身需要带点脑子才能理解,脑子是人人都有的器官,只是许多人自动放弃、许多人从不知道其用途。从不知道不为过,完全不想想使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我为同物种的你表示遗憾。
用上理智的脑子,拄上现实的拐,行浪漫的事儿。大家以为,哪样最重要呢?如果只可以选一样,你会三选一其中哪条作为自己终身的武器呢?你的选择,也就是你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