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门徒
第一次全家自驾游,去的是山东。从河北邯郸向东行一个多小时,过魏县、大名、馆陶,就进入了山东界。在泰安爬泰山时,仰着脖子看满山的摩崖石刻。个个字大如斗,比读初中的我高好大一截。记不得哪些皇族公卿或文人墨客在泰山题字,但那些殷红大字或远远伫立在磨镜一般的崖壁上,或直直地高耸在逼仄山路的巨石上,历经千年风霜和百代荣辱而缄默不语,其力量蕴而不发、其底气逼而不溢,对于平原出生长大的我而言,就像吃了郭芙蓉一记”排山倒海“,内心掀起巨大波澜。时隔20年,这种巍峨与大气仍是一个少年对古齐鲁大地最初的印象底片,在记忆的深处封存。
如果说泰山的磅礴、陡峭(20年前的十八盘石阶又窄又陡,往上只能看见登山者的小腿肚,回望来时路就像作文纸上一道道密密的分割线,旁边便是深邃幽静的峡谷)所带来的是体力上的征服。那么参观曲阜三孔(指的是孔林、孔庙、孔府),就是一场头脑上的朝圣。当然,浅不足夸的课本知识和未经人世咸苦的少年心性,使我不敢称是合格的朝圣者。好在那时父母虽然节俭,也懂得文化消费的价值。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一路指点各处景点和由其牵引出的诸多典故。
三孔的题字大都是名家手笔,颇有些“讲究”,除了引经据典歌颂孔圣人德才兼备的“金声玉振”、“大成门”,赞美孔夫子是天上文曲星的“棂星门”,还有许多故意为之的“错别字”。比如,孔府大门两边的对联出自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之手——”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的“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没有顶点),“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显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爱卖官司的讲解员说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自东向西注入大海,只有孔门里的这条河是“圣人门前水倒流”,这种奇观象征着孔子德行之高、影响之远。我那时竟然也信以为真,看到孔子像是一尊长眉垂肩、手持玉笏的和善老人,以为夫子真是个神仙爷爷,法力无边呢。
一路走来,我发现孔子虽然没有列位仙班,却比神仙还厉害呢。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到了孔庙,都要进门下马、行三拜九叩大礼呢。历史上的大人物们以能够为他老人家题字立碑修房建门为荣,其中既有学识人品双馨的大儒名家,也不乏几只“大臭虫”。比如,大奸臣严嵩不仅在孔府的大门上题匾,还把女儿嫁到孔家,受封朝廷一品诰命夫人,好使自己也沾沾圣人的光。
孔子故居热闹了千年,我们到访的那年春天也是同样的喧嚣。只有在游人稀疏的角落,轻拍两下参天的古木,心中知道它们每个都是寿老人,一步跨越千年的时光。根在地下交缠,叶在枝头相偎,墨绿色的木纹仿佛土地的颜色,见证着时间,也被时间温柔地放过,恍惚中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苏子之叹。
我曾以为历史是可以总结的,薄薄的几册书、几十万字就能道尽千载兴衰;文化也是可以快进的,像幽暗的深潭,只有某些节点上发出惊雷般的动静值得被记录。可是,及至想到我站着的这个地方,2000年前站着一位睿智而可爱的老人。2000年啊,时间并没有把我们从中阻断。因为那位老人将人生的理想,将生命的乐趣,将教育的诀窍,将处世的智慧,将普世的慈悲,献给不赏识他的君主,传给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写给从《春秋》、《论语》、《诗经》中寻找历史之真,人性之善和艺术之美的后人们。
原来,文明是静水流深。它是幼苗长成数人合抱的虬木,每一天都在成长,安静但永不停息。它是驮着碑刻的赑屃,被亿万过客摩挲出光滑的石色,温暖而承载记忆。
孔子生前不得意,他的政治抱负没有“沽之”的君王。死后却备受统治者的推崇,被封为“素王”、“至圣”,千年帝王家,没有一姓能安坐至今,今天是刘,明天改朱,后天就轮到了爱新觉罗氏。只有孔氏,无论是在大一统的太平年间,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流离乱世,甚至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挥舞弯刀朝向汴州和杭州的时候,甚至在入关的满族皇帝以文字犯禁为由迫害知识分子的时候,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仍然坚守着,为中华士子们举亮烛火,指引着理想的去处。它是不断的血脉,是不灭的火种,使不绝的草籽。政治的天候黯淡无光时,他气若游丝,但草蛇伏线、灰延千里,这时可见他的坚韧。而在统治者们宣称“政通人和”的好年节里,他也要无奈地抹上白鼻子,充当粉墨登场的小丑,这时可见他的隐忍。
石块将风化,河流将改道,陵墓将湮没荒草之中,只有伟大的思想和文化,能穿越永恒的时间。孔子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他曾说过某句话,或者编著了某部经典,半部《论语》也不是济世的"万能宝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指南的,不应是夫子语录或者粉墨打扮后的儒家思想,相反是夫子本身的存在。在他漫长的80年人生履历里,求仕、游说,是他对海晏河清的向往;编书、育人,是他对泽披后继的教诲;鼓乐、在暮春的河边披发吟咏,他是快乐的,活生生的人;自嘲为“丧家狗”、对弟子发誓见南子如有它念“天厌之、天厌之”,他又是可爱的,有点小脾气的老头子;他爱惜羽毛,取财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沮丧时也曾想“乘桴浮于海”,不理苍生政治,不过这都是赌气时偶尔的牢骚话;他一生落魄流离,始终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走在天下为公的大道之上。
连惯于褒贬的司马迁在孔子面前,也只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像佛门的小沙弥,基督的信教者,我们也是圣人的门徒,夫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从入世的智慧,到德行的自律,从志向的高远到艺术的熏陶,从人性的宽容到品格的臻熟,夫子是部浩如烟海的辞典,心向往之的人都能开卷有益。
如果说泰山的磅礴、陡峭(20年前的十八盘石阶又窄又陡,往上只能看见登山者的小腿肚,回望来时路就像作文纸上一道道密密的分割线,旁边便是深邃幽静的峡谷)所带来的是体力上的征服。那么参观曲阜三孔(指的是孔林、孔庙、孔府),就是一场头脑上的朝圣。当然,浅不足夸的课本知识和未经人世咸苦的少年心性,使我不敢称是合格的朝圣者。好在那时父母虽然节俭,也懂得文化消费的价值。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一路指点各处景点和由其牵引出的诸多典故。
三孔的题字大都是名家手笔,颇有些“讲究”,除了引经据典歌颂孔圣人德才兼备的“金声玉振”、“大成门”,赞美孔夫子是天上文曲星的“棂星门”,还有许多故意为之的“错别字”。比如,孔府大门两边的对联出自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之手——”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的“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没有顶点),“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显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爱卖官司的讲解员说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自东向西注入大海,只有孔门里的这条河是“圣人门前水倒流”,这种奇观象征着孔子德行之高、影响之远。我那时竟然也信以为真,看到孔子像是一尊长眉垂肩、手持玉笏的和善老人,以为夫子真是个神仙爷爷,法力无边呢。
一路走来,我发现孔子虽然没有列位仙班,却比神仙还厉害呢。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到了孔庙,都要进门下马、行三拜九叩大礼呢。历史上的大人物们以能够为他老人家题字立碑修房建门为荣,其中既有学识人品双馨的大儒名家,也不乏几只“大臭虫”。比如,大奸臣严嵩不仅在孔府的大门上题匾,还把女儿嫁到孔家,受封朝廷一品诰命夫人,好使自己也沾沾圣人的光。
孔子故居热闹了千年,我们到访的那年春天也是同样的喧嚣。只有在游人稀疏的角落,轻拍两下参天的古木,心中知道它们每个都是寿老人,一步跨越千年的时光。根在地下交缠,叶在枝头相偎,墨绿色的木纹仿佛土地的颜色,见证着时间,也被时间温柔地放过,恍惚中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苏子之叹。
我曾以为历史是可以总结的,薄薄的几册书、几十万字就能道尽千载兴衰;文化也是可以快进的,像幽暗的深潭,只有某些节点上发出惊雷般的动静值得被记录。可是,及至想到我站着的这个地方,2000年前站着一位睿智而可爱的老人。2000年啊,时间并没有把我们从中阻断。因为那位老人将人生的理想,将生命的乐趣,将教育的诀窍,将处世的智慧,将普世的慈悲,献给不赏识他的君主,传给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写给从《春秋》、《论语》、《诗经》中寻找历史之真,人性之善和艺术之美的后人们。
原来,文明是静水流深。它是幼苗长成数人合抱的虬木,每一天都在成长,安静但永不停息。它是驮着碑刻的赑屃,被亿万过客摩挲出光滑的石色,温暖而承载记忆。
孔子生前不得意,他的政治抱负没有“沽之”的君王。死后却备受统治者的推崇,被封为“素王”、“至圣”,千年帝王家,没有一姓能安坐至今,今天是刘,明天改朱,后天就轮到了爱新觉罗氏。只有孔氏,无论是在大一统的太平年间,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流离乱世,甚至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挥舞弯刀朝向汴州和杭州的时候,甚至在入关的满族皇帝以文字犯禁为由迫害知识分子的时候,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仍然坚守着,为中华士子们举亮烛火,指引着理想的去处。它是不断的血脉,是不灭的火种,使不绝的草籽。政治的天候黯淡无光时,他气若游丝,但草蛇伏线、灰延千里,这时可见他的坚韧。而在统治者们宣称“政通人和”的好年节里,他也要无奈地抹上白鼻子,充当粉墨登场的小丑,这时可见他的隐忍。
石块将风化,河流将改道,陵墓将湮没荒草之中,只有伟大的思想和文化,能穿越永恒的时间。孔子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他曾说过某句话,或者编著了某部经典,半部《论语》也不是济世的"万能宝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指南的,不应是夫子语录或者粉墨打扮后的儒家思想,相反是夫子本身的存在。在他漫长的80年人生履历里,求仕、游说,是他对海晏河清的向往;编书、育人,是他对泽披后继的教诲;鼓乐、在暮春的河边披发吟咏,他是快乐的,活生生的人;自嘲为“丧家狗”、对弟子发誓见南子如有它念“天厌之、天厌之”,他又是可爱的,有点小脾气的老头子;他爱惜羽毛,取财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沮丧时也曾想“乘桴浮于海”,不理苍生政治,不过这都是赌气时偶尔的牢骚话;他一生落魄流离,始终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走在天下为公的大道之上。
连惯于褒贬的司马迁在孔子面前,也只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像佛门的小沙弥,基督的信教者,我们也是圣人的门徒,夫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从入世的智慧,到德行的自律,从志向的高远到艺术的熏陶,从人性的宽容到品格的臻熟,夫子是部浩如烟海的辞典,心向往之的人都能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