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祁县(一)被修缮的标本与被遗忘的角落
一位隐者说过,你连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无法参透,靠什么去看那么大的世界呢?
大学时代也曾是一个穷游的学生,住青旅,吃路边摊,在转车的几个小时跑去海边吹风,一个人在甘肃某大山里走四个小时终于遇见一辆拖拉机……后来渐渐就不再上路,朋友圈出现几张风景照,也是因为又跟着家人一起自驾,下车拍照上车睡觉。
不是因为走得厌了,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看不懂,走再多的路,也只是走马观花。
兴趣从五光十色的世界渐渐转入泛黄的故纸堆,接触传统文化,然后认识一位从专门探访古迹的老师,从老师那儿买一本书,忽然想重新开启旅程。
这本书
一位隐者说过,你连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无法参透,靠什么去看那么大的世界呢?
我是山西人,自诩热爱传统,喜欢戏曲文化,却只看过省博里几个戏台模型,我家不远就有几座元代古戏台,我却根本不知道。是啊,身边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不去发现,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只为晒照片给别人看呢?
尝试着跟了一次游学团,以后渐渐的学着自己去发现吧。
正文开始。
即是团,当然是从最俗的开始,乔家大院。
从太原乘大巴到祁县,路过乔家大院门口,下车,步行几步到达景区入口,一愣:乔家大院变了?
几年前来过一次乔家大院,彼时是个穷学生,恰值519旅游日,冲着免票来的,一大巴人在大院门口下得干净,熙熙攘攘拥进乔家堡,也不用看路,跟着人流绕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挤进景区窄窄的小门就是了。现在乔家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空旷的景观大道。
同行的几位老师叹息说乔家大院离开了原生的土壤,变成可悲的标本。而我则想起之前带一些外地老师去晋祠,离真正的晋祠还有十八丈远,老师们就在晋祠外的景观公园里拍照流连,哎,这些作为外包装的景观公园啊……
乔家大院无甚可说,只是从导游语速极快的讲解中,一窥当时的大家族罢了。乔家、渠家、马家,祁县三大家族,如同红楼梦里的几个大族大院,在商界、政界牵扯着,高高在上,又如履薄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最后剩下的不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是一个宾客往来,碌碌匆匆的旅游景点罢了。

接着是一个临时加的景点。子洪石窟。
听见“子洪石窟”这几个字时,第一想到的是地质地貌的奇观,于是,看到路边几个土洞时,第一个瞬间有些呆——并不是失望,只是单纯的呆。
可听说这些都是北朝的石窟后,就只剩满满的惊喜。
这里曾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官道,有人把晋商追溯到唐代武士彟,但这条路显然比武士彟更久远。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崖壁。一千五百年前,劳力与车马来来往往,工匠乘吊篮从崖壁吊在半空,用简单的工具在岩壁上开凿佛像。
据说当时的路比现在低很多,在我们脚下踩的路旁,还有更多深埋的佛窟。埋着也好,毕竟露在地面上的那些,手和脸多有损毁失窃。曾经路边有水渠,为了让路更宽阔好过车,水渠被填埋,没有了泄洪的水渠,石窟损毁更快。石窟上方的条石也在夏天的雨水中落了,横在地面。
崖壁上挂了一块古老的牌子,说是省级保护文物,可毕竟省内有云岗在前,同样的北朝石窟,因为弱了一筹而无人保护,现在只怕县市级也不收。想想这些佛菩萨当真可怜,说的是空无一物与世无争,却要在俗世的竞争中被人遗忘。
幸好还有人发现,把我们带来这里。静静地在村庄的角落里,淡然面对着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没有云岗的精美,没有云岗的热闹,但历史的痕迹这样清晰和苍凉,或许更容易让人悟到时间的道理吧。



前面那本书的作者,刘老师说,上次一个人来,爬上去看了上面的石窟,怀疑是从佛窟改的儒窟。我也很想上去看看,可惜人多,顾及大家,还是不要随意发挥女汉子的潜质吧。下一次,能不能发挥女汉子的潜质,自己找到这地方去呢?去了,又能否看懂北朝遗留的风采呢?
气力不济,好像写不出多少字来。后面还有很多。第一次在豆瓣写日记,也不知道能否继续修改更新,如果能的话就继续更新,如果不能,就再开新日记来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