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学的定义
音乐存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充分显现其社会功能性的一面。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远古时期与宗教、礼仪、交际、劳动等社会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人文明的进程,逐渐呈现出其音乐性的独特面貌,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不能没有音乐,人们离不开音乐,音乐在广阔的生活中起着审美、认知、教育、娱乐、促进社会和谐等多种功能。
音乐治疗学是集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由于其借助音乐媒介来开展各类身心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西方国家音乐治疗学定义
美国是当今音乐治疗学最发达的国家,在1980年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中对音乐治疗学进行定义:
音乐治疗是使用音乐来达到治疗性的目标,修复、维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随着音乐治疗师在治疗性的环境下,通过系统地应用音乐,将患者引导出期待的行为改变。这些改变使人们接受治疗,促进他们对自身及其自我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在计划及实施某些特定的音乐活动时,身为一个治疗性的专业治疗师团队,要分析个人的问题及规划一般性的治疗目标,其中定期的评估决定了治疗历程的效益。
在上述的定义中,明确了音乐治疗的目的,提出了音乐治疗师在团队中要对个人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出适宜的治疗性目标,强调了定期对音乐治疗活动进行评估的重要性。
美国从1980年开始介入音乐治疗学,并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地独立学科,其使用领域也不断扩展。1997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对音乐治疗专业所涉及的服务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种建立在与健康结合的专业,使用音乐与音乐活动来治疗生理、心理、认知与社会需求失常的个人。这一专业早在1950年,音乐和音乐性活动应用在二战后的退伍军人与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今天有超过5000位音乐治疗师受雇于全美医院、诊所、日常照护机构、学校、社区心理健康中心、药物滥用中心、养护之家、收容所、复健中心、矫治机构及私人医疗执业等各种场所。最近50年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验证了音乐治疗的积极意义。
柏拉图: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英国音乐治疗协会创始人朱丽叶·阿尔文,在她所著的《音乐治疗》一书中定义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即“音乐对具有身体性、精神性、情绪性失调的成人和儿童进行治疗、恢复、教育和训练的一种计划性、意识性的适应。
澳大利亚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为:
音乐治疗是对那些因社会交流、情绪上、身体上或智力上缺乏应有的能力,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有计划、有控制地实施音乐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标。
加拿大音乐治疗协会(CAMT)则通过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活动所达到的目的对音乐治疗做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治疗师熟练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来达到促进、维护和恢复心理、生理、情感和精神健康的目的。
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音乐治疗的定义,但作为音乐治疗成为一个系统性独立学校,应该具有广泛意义,世界音乐治疗联盟则对音乐治疗学作出定义:
音乐治疗是指具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弦),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表达、组织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或团体在躯体、情绪、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需要。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个体潜能或恢复原功能,从而使患者达到更好的自我整合与人际关系整合,并经由预防、康复、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1997∶1)。
东方国家音乐治疗学定义
中国、日本、韩国是东方开展音乐治疗活动比较早的国家。1980年3月16—27日,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次将西方现代音乐治疗学介绍到中国。当时,刘邦瑞对音乐治疗学专业从行为科学角度作了以下表述:
“音乐治疗基本是一种 ‘行为科学’,它注重的是人们的行为、动态和改进行为走向健康的方法。"
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治疗学专业从应用心理学角度作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1994年上海音乐学院普凯元教授所著的《音乐治疗》一书中,对音乐治疗学做了以下定义:
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音乐治疗是以特定的方法减缓疼痛和改善健康的一门科学。将音乐这门艺术与治疗这门科学加以联系,有控制地让音乐来治疗和康复人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保持或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便是音乐治疗。
1995年,在何化钧、卢廷柱编著的《音乐疗法》中认为: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就是指用音乐作为主要手段,使患者最终战胜疾病而得以康复的一门学科——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涉及多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
2000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博士生导师张鸿懿在《音乐治疗学基础》一书中强调,音乐治疗学专业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通过音乐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来达到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日本《新音乐辞典》中也把音乐治疗学列入了应用音乐心理学的范畴:
音乐疗法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疗法,它是以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的艺术观为基础,属于一种应用心理(心理学)范畴。
由日本生物音乐学会和临床音乐治疗协会两个团体所组成的音乐治疗联盟,对音乐治疗学专业定义则强调了音乐治疗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作用来协助人们达到恢复、维持和改善身心功能的作用:
所谓音乐治疗即通过音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作用,协助身心障碍的恢复、维持并以改善身心功能、提升生活品质为前提,有计划、有意识地应用并实施的治疗方法。
韩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学的定义:
音乐治疗是有机地将音乐使用于治疗过程,以达到保持、恢复和增进人的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健康的目的。
新加坡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则强调音乐治疗不只是静态的聆听,而是以个体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现场演奏为主要干预手段:
音乐治疗是透过音乐与音乐活动,以期帮助个体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社交、认知等方面的治疗效果。这一切都需在一个治疗的环境与关系之下,由合格的音乐治疗师来设计、执行或监督。音乐治疗不只是静态的聆听音乐而已,它是以个体积极参与音乐的创作及表达为主,这包括了歌唱、乐器弹奏、音乐律动等。虽然音乐治疗师会使用录制好的音乐来进行治疗,但现场演奏来进行治疗的方式仍是音乐治疗师之优先选择。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集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把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并借助特定音乐活动,在音乐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参与下,通过音乐活动对人引发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达到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来源:《音乐治疗学》
远古时期与宗教、礼仪、交际、劳动等社会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人文明的进程,逐渐呈现出其音乐性的独特面貌,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不能没有音乐,人们离不开音乐,音乐在广阔的生活中起着审美、认知、教育、娱乐、促进社会和谐等多种功能。
音乐治疗学是集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由于其借助音乐媒介来开展各类身心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西方国家音乐治疗学定义
美国是当今音乐治疗学最发达的国家,在1980年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中对音乐治疗学进行定义:
音乐治疗是使用音乐来达到治疗性的目标,修复、维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随着音乐治疗师在治疗性的环境下,通过系统地应用音乐,将患者引导出期待的行为改变。这些改变使人们接受治疗,促进他们对自身及其自我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在计划及实施某些特定的音乐活动时,身为一个治疗性的专业治疗师团队,要分析个人的问题及规划一般性的治疗目标,其中定期的评估决定了治疗历程的效益。
在上述的定义中,明确了音乐治疗的目的,提出了音乐治疗师在团队中要对个人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出适宜的治疗性目标,强调了定期对音乐治疗活动进行评估的重要性。
美国从1980年开始介入音乐治疗学,并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地独立学科,其使用领域也不断扩展。1997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出版的音乐治疗手册,对音乐治疗专业所涉及的服务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种建立在与健康结合的专业,使用音乐与音乐活动来治疗生理、心理、认知与社会需求失常的个人。这一专业早在1950年,音乐和音乐性活动应用在二战后的退伍军人与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今天有超过5000位音乐治疗师受雇于全美医院、诊所、日常照护机构、学校、社区心理健康中心、药物滥用中心、养护之家、收容所、复健中心、矫治机构及私人医疗执业等各种场所。最近50年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验证了音乐治疗的积极意义。
![]() |
柏拉图 |
柏拉图: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英国音乐治疗协会创始人朱丽叶·阿尔文,在她所著的《音乐治疗》一书中定义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即“音乐对具有身体性、精神性、情绪性失调的成人和儿童进行治疗、恢复、教育和训练的一种计划性、意识性的适应。
澳大利亚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为:
音乐治疗是对那些因社会交流、情绪上、身体上或智力上缺乏应有的能力,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有计划、有控制地实施音乐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标。
加拿大音乐治疗协会(CAMT)则通过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活动所达到的目的对音乐治疗做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治疗师熟练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来达到促进、维护和恢复心理、生理、情感和精神健康的目的。
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音乐治疗的定义,但作为音乐治疗成为一个系统性独立学校,应该具有广泛意义,世界音乐治疗联盟则对音乐治疗学作出定义:
音乐治疗是指具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使用音乐和音乐元素(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弦),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表达、组织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或团体在躯体、情绪、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需要。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个体潜能或恢复原功能,从而使患者达到更好的自我整合与人际关系整合,并经由预防、康复、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1997∶1)。
东方国家音乐治疗学定义
中国、日本、韩国是东方开展音乐治疗活动比较早的国家。1980年3月16—27日,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次将西方现代音乐治疗学介绍到中国。当时,刘邦瑞对音乐治疗学专业从行为科学角度作了以下表述:
“音乐治疗基本是一种 ‘行为科学’,它注重的是人们的行为、动态和改进行为走向健康的方法。"
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治疗学专业从应用心理学角度作了以下定义:
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1994年上海音乐学院普凯元教授所著的《音乐治疗》一书中,对音乐治疗学做了以下定义:
音乐是一种乐音运动的形式,音乐治疗是以特定的方法减缓疼痛和改善健康的一门科学。将音乐这门艺术与治疗这门科学加以联系,有控制地让音乐来治疗和康复人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保持或增进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便是音乐治疗。
![]() |
尼采: 没有音乐, 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
1995年,在何化钧、卢廷柱编著的《音乐疗法》中认为: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就是指用音乐作为主要手段,使患者最终战胜疾病而得以康复的一门学科——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涉及多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
2000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博士生导师张鸿懿在《音乐治疗学基础》一书中强调,音乐治疗学专业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通过音乐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来达到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日本《新音乐辞典》中也把音乐治疗学列入了应用音乐心理学的范畴:
音乐疗法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疗法,它是以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的艺术观为基础,属于一种应用心理(心理学)范畴。
由日本生物音乐学会和临床音乐治疗协会两个团体所组成的音乐治疗联盟,对音乐治疗学专业定义则强调了音乐治疗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作用来协助人们达到恢复、维持和改善身心功能的作用:
所谓音乐治疗即通过音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作用,协助身心障碍的恢复、维持并以改善身心功能、提升生活品质为前提,有计划、有意识地应用并实施的治疗方法。
韩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学的定义:
音乐治疗是有机地将音乐使用于治疗过程,以达到保持、恢复和增进人的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健康的目的。
新加坡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则强调音乐治疗不只是静态的聆听,而是以个体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现场演奏为主要干预手段:
音乐治疗是透过音乐与音乐活动,以期帮助个体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社交、认知等方面的治疗效果。这一切都需在一个治疗的环境与关系之下,由合格的音乐治疗师来设计、执行或监督。音乐治疗不只是静态的聆听音乐而已,它是以个体积极参与音乐的创作及表达为主,这包括了歌唱、乐器弹奏、音乐律动等。虽然音乐治疗师会使用录制好的音乐来进行治疗,但现场演奏来进行治疗的方式仍是音乐治疗师之优先选择。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集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把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并借助特定音乐活动,在音乐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参与下,通过音乐活动对人引发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达到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来源:《音乐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