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家笔记汇编7---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一、 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物自体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叔本华保留了康德的物自体,却认为物自体是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它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 二、生命意志 1、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2、生命意志的各种表现 ♦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树木渴望阳光,努力向上生长;同时,它也想要得到水分,所以就向土壤下扎根。 ♦渴望吞噬猎物的野生动物长出了牙齿、爪牙和肌肉。 3、在较低级的生存层面,意志是盲目的追求,它漫无目的活动却没有丝毫意志;但在人类之中意志是有意识的,智力被嫁接到了意志之上,是所有用以自我保存的工具中最有力的一种。 4、智力和意识始终为意志服务,意志是主人,智力和意识是奴仆。 5、意志控制着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它们总是出于意志的诉求。 6、意志是不朽的,而意志用以表现自身的特定的、具体的个体形式却是会消亡的。 三、悲观伦理学 生命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争斗、悲伤和邪恶的根源。 ♦生命由盲目的渴望构成,只要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痛苦不堪;但一旦得到满足,新的令人痛苦的欲望就接踵而至,如此反反复复,直至人们厌倦作呕。 ♦即使知道生活本身是痛苦的、邪恶的,我们还是会尽所能及的安慰和追求生命;就像是吹肥皂泡,尽管我们确切地知道迟早会破灭,但还是要尽可能把它吹得更大、保持更长时间。 ♦当缺乏欲望对象时,因为太容易获得满足使欲望顷刻消失,一种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降临。 ♦人性本恶,恐惧使人变得诚实、虚荣使人变得合群,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像其他人一样贪婪、狡诈。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于事无补,因为它只能带来新的欲求,以及与之相伴的新的痛苦和新型的自私和不道德。 ♦历史是一长串永无止境的谋杀、抢劫、阴谋和谎言;观其一页,尽知其余。 四、悲观中的曙光 尽管生活注定要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仍然为企图减少或消除这种悲观思想提出建议,他认为人怀有无私的心可以减少痛苦,若要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唯有看清生命的真面目,意志就会消亡。 1、同情(怜悯)是道德的基础和标尺 ♦善良的行为必须由纯粹的同情心激发。如果行为的动机是出于个人利益,则此行为无道德可言;如果动机是要危害他人,则此行为就是邪恶的。 2、否定意志并压制自私的欲望 ♦沉湎于艺术沉思或哲学思考之中,并忘却自我 ♦思考世界上的诸多邪恶、欲望的徒劳,以及个体存在的虚幻 ♦在禁欲苦行的生活中彻底否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