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市小记 下
深夜,回到小旅馆,说它小,它真的很小,小到房间里只能放下家具,而家具之间几乎没有可以移动的缝隙。此外,它还很旧。由于酒精和疲惫的作祟,我很快倒在了床上,试图想看会儿电视,但是眼皮很快就合上了。凌晨4点,被轰轰的空调声吵醒,它就在离床头不到一米的位置,看上去比我家买的第一台空调还要老。我打开灯,伸出手关掉空调的开关,然后回到半清醒半迷糊的睡眠状态。
早上想去Southbank走走,所以6点多钟就又起来了。洗漱完了之后,跨出旅馆的门,清晨新鲜的空气迎面扑来,和一张张充满精神的,迎接新一天的脸。再次,沿着George Street向南走,然后右拐Queen Street。Queen Street的尽头和一座桥相接,白色的,好像布里斯班的桥都是白色的。桥不大,没有武汉长江大桥或者悉尼海湾大桥那么雄伟。桥的中间走车,两边走人,我顺着左边的人行道走着。桥上很繁忙,行人都匆匆的向城里走,看打扮应该都是去上班的。站在桥上向河的对岸望去,一个巨大的摩天轮矗立在绿茵之中,近处的河岸伸出几个小码头,但是没有船,远处有三个比摩天轮还要高的吊车,更远处是一些像公寓的建筑群。这就是Southbank把,我想。
不用多久就过了桥,才发现马路的另一侧才是通向我所感兴趣的艺术馆区的。由于时间还早,我还是决定先看看这一边。Southbank的感觉和河对岸的市区完全不一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扭动的高速桥,沿着河岸有条林荫道,只供行人和自行车。下了桥的第一个建筑是表演艺术中心,大概建于六,七十年代,就是典型的现代粗野主义那个样子。建筑的形体好像是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盒子组合在一起一样,或者是从一个大盒子里面把大小不一的盒子抽走一样。建筑的颜色也比较单一,就是那种已经发黄了的混凝土。沿着表演艺术中心走了没有多远,就可以看见那个摩天轮。现在似乎每个城市都有摩天轮,和麦当劳一样普及,或许它真的能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经历 - 攀到最高点去看到不一样的城市,而且给情侣们提供便利呢?
这时候我才从地图上发现其实Southbank并不在市区的南边,而是西边,所以叫Westbank应该更贴切一些。站在摩天轮下,你可以看到右侧远处有座较为现代的建筑,在其中的塔楼上写着“Griffith University”,右侧近处则是一个建筑工地,可能是新的教学楼吧。在摩天轮和“Griffith University”之间有一条拱形的花架,上面开着紫红色的花,引着你继续向前走,直到一个大型的半开放式的圆形剧场。这个剧场的大概可以容纳几百个人,造型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造型,就是几根大柱子顶着一堆桁架,桁架上面再架个顶。但是我很喜欢它的镂空,可以想象在表演的时候,音乐会响遍整个河面。
再往前走,穿过一片绿地,可以看见一个露天的人工游泳池,还有人造沙滩。对这我突然感到一丝不安,可能是这些人造的景观和五米外河面之间的对峙造成的。不过,晨练的人丝毫没有感受到我的焦虑,他们一个个轻松的跳进水里,几个工作人员也是埋着头,继续整理着沙滩。接下来的景观大致雷同 - 河边的步行道,大树,晨练的人,游客,施工的围墙,拱形的花架。。。我看了看表,决定返回向北走,去艺术馆区看看。
回到过江的那座桥,发现并没有人行横道通向马路的另一边。我四周张望,才发现有座人行天桥横跨马路,但是并没有路标指示方向。我满怀疑问的走到桥前,选择了电梯上去。电梯很奇怪,没有楼层号码,只有“上”“下”的按钮,当然,我按了“上”。从桥上可以看回市中心和桥下繁忙的公汽中转站,当然这桥的主要用途不是这些,而是连接着去艺术馆区。桥的另一头是博物馆,由于时间还早,博物馆并没有开门,所以我要穿过一条很长的“隧道”去图书馆那一边。“隧道”很暗,但是很宽,刚进去的时候透过嵌在厚重墙内玻璃可以看到左侧博物馆的里面。在隧道入口的正上方悬挂着两条巨大的鲸鱼标本,可能按照现实中的鲸鱼尺寸做的。在往前走了没几步,耳边突然传来低沉的响声,声音不大,但是很雄厚,应该是模拟鲸鱼发出的声音。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真的鲸鱼,但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我判断那应该是鲸鱼的声音。昏暗的走道,硕大的鲸鱼,不时响起的鸣叫,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水底之中。
“隧道”中还有一架飞机,很老式的那种,象只蜻蜓一样。走过隧道,来到一个空旷的平台,顺着指标下了楼梯,便可以看见图书馆了。从我刚下楼梯的这个角度看,周围灰白色的花岗石铺地映衬着图书馆主体 - 四层楼高,但是层高大,二楼延伸出一个宽大的平台,遮着底层的半室外的咖啡厅。一,二两层的用的是浅绿色的石材铺面,而顶部的材料是竖向银白和浅蓝色的铝板相间而成。图书馆的西南角有一个建筑模型,清楚显示着整个艺术馆区的建筑群始如何穿插摆列在Southbank的。
尽管不到九点,图书馆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一群学生站在前面,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今天要参观的内容。图书馆的形体很丰富,消弱了其本来应该庄重的形体,让人觉得尺度很宜人。曾经听丹提过其设计概念,即试图创立新的图书馆的概念,在模糊的建筑边缘上,通过无线网络,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果然,在入口左侧的踏步上坐满了人,每人的膝盖上都放着一部手提电脑,通过网路开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走进入口后是一个连接各个馆室的中庭,在中庭的四周,只要有可能的地方也会布置一些低矮的踏步或者升起的台子,供人休憩或者上网。此外,中庭不光组织着内部的各个空间,对于整个southbank的艺术区来说,它算是一个过渡空间,甚至延伸更远到我最后的目的地 - 现代艺术馆。
布里斯班现代艺术馆看上去是一个很简洁的建筑,主要由玻璃和银灰色的铝板组成,正方的水平悬挑屋顶让我想起了努维尔的在瑞士卢森做的文化中心。由于展馆还没有开门,氛围和刚才图书馆的很不一样,有点冷清,但是亚太地区现代艺术三年展的招牌还是很惹人眼的。我绕着建筑向右走,打算兜一圈。建筑的四周并没有我想象的完美,特别是悬挑的打屋顶下没有能够和岸边的步行道很好的结合,只是稀稀拉拉的布置了一些灌木和沙地。现代艺术馆的西侧更是粗糙,也是地下停车场的入口,我略带失望的离开了。
回到市区,看见了布里斯班的第一条自行车道,坐上了去昆士兰科技大学Kelvin Grove的公汽。再次,很快的来到了校园。这次的公车站和昨天校车停的站不一样,是一个很大的钢结构棚子。由于车站在山底,去校园要爬很高的一段台阶,旁边的两个女生笑谈着做梦都害怕这些台阶,我心想着这可能就是求学的艰辛吧。去学校处理了一些事情,和贾斯汀道别,我飞奔的回去了艺术馆,因为心里惦记着早上没有看的三年展。
由于要赶下午的飞机,我给了自己十分钟看展览,只能走马观花。艺术馆的室内出乎意料的宽敞和明亮,空间也组织的井井有条。在匆忙的扫射中有两个作品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朱卫兵和计文于的“举花的人”,虽然带着很浓的现代中国艺术家的政治色彩,但是重复的造型很有震撼力。另一个是大巻伸嗣(Shinji Ohmaki)的“阈限的空气”,作品很诙谐的让观众去探索精心设立的空间。其形式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比较喜欢的日本设计师吉冈德人(Tokujin Yoshioka),表达着一种包容着复杂的简单绝美。出门领包的时候看到了Janet Laurence,她正在询问晚上讲座的一些信息,可能像她这样的人总是不停的奔波于这类活动吧。
好不容易找到了South Brisbane火车站,因为和其他崭新的公共设施不一样,它是一个粉红色老旧的建筑。走到火车站要穿过一条很繁忙的马路,交通很糟,连斑马线也没有,而且行人要让给车,怎么布里斯班也有扬盖尔曾提到的行人的“人权问题”。坐在月台上,提起照相机拍下了对面的几位神态各异的老人,正如火车站其他的人一样,我们也要回家了。在飞机上,我看到了悉尼港湾,金黄色的阳光洒在上面,覆盖住了城市的其他颜色,和David Moore的那张照片一模一样。这时,我松了口气,算是结束了这次的旅行。
完
早上想去Southbank走走,所以6点多钟就又起来了。洗漱完了之后,跨出旅馆的门,清晨新鲜的空气迎面扑来,和一张张充满精神的,迎接新一天的脸。再次,沿着George Street向南走,然后右拐Queen Street。Queen Street的尽头和一座桥相接,白色的,好像布里斯班的桥都是白色的。桥不大,没有武汉长江大桥或者悉尼海湾大桥那么雄伟。桥的中间走车,两边走人,我顺着左边的人行道走着。桥上很繁忙,行人都匆匆的向城里走,看打扮应该都是去上班的。站在桥上向河的对岸望去,一个巨大的摩天轮矗立在绿茵之中,近处的河岸伸出几个小码头,但是没有船,远处有三个比摩天轮还要高的吊车,更远处是一些像公寓的建筑群。这就是Southbank把,我想。
![]() |
不用多久就过了桥,才发现马路的另一侧才是通向我所感兴趣的艺术馆区的。由于时间还早,我还是决定先看看这一边。Southbank的感觉和河对岸的市区完全不一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扭动的高速桥,沿着河岸有条林荫道,只供行人和自行车。下了桥的第一个建筑是表演艺术中心,大概建于六,七十年代,就是典型的现代粗野主义那个样子。建筑的形体好像是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盒子组合在一起一样,或者是从一个大盒子里面把大小不一的盒子抽走一样。建筑的颜色也比较单一,就是那种已经发黄了的混凝土。沿着表演艺术中心走了没有多远,就可以看见那个摩天轮。现在似乎每个城市都有摩天轮,和麦当劳一样普及,或许它真的能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经历 - 攀到最高点去看到不一样的城市,而且给情侣们提供便利呢?
![]() |
这时候我才从地图上发现其实Southbank并不在市区的南边,而是西边,所以叫Westbank应该更贴切一些。站在摩天轮下,你可以看到右侧远处有座较为现代的建筑,在其中的塔楼上写着“Griffith University”,右侧近处则是一个建筑工地,可能是新的教学楼吧。在摩天轮和“Griffith University”之间有一条拱形的花架,上面开着紫红色的花,引着你继续向前走,直到一个大型的半开放式的圆形剧场。这个剧场的大概可以容纳几百个人,造型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造型,就是几根大柱子顶着一堆桁架,桁架上面再架个顶。但是我很喜欢它的镂空,可以想象在表演的时候,音乐会响遍整个河面。
![]() |
再往前走,穿过一片绿地,可以看见一个露天的人工游泳池,还有人造沙滩。对这我突然感到一丝不安,可能是这些人造的景观和五米外河面之间的对峙造成的。不过,晨练的人丝毫没有感受到我的焦虑,他们一个个轻松的跳进水里,几个工作人员也是埋着头,继续整理着沙滩。接下来的景观大致雷同 - 河边的步行道,大树,晨练的人,游客,施工的围墙,拱形的花架。。。我看了看表,决定返回向北走,去艺术馆区看看。
回到过江的那座桥,发现并没有人行横道通向马路的另一边。我四周张望,才发现有座人行天桥横跨马路,但是并没有路标指示方向。我满怀疑问的走到桥前,选择了电梯上去。电梯很奇怪,没有楼层号码,只有“上”“下”的按钮,当然,我按了“上”。从桥上可以看回市中心和桥下繁忙的公汽中转站,当然这桥的主要用途不是这些,而是连接着去艺术馆区。桥的另一头是博物馆,由于时间还早,博物馆并没有开门,所以我要穿过一条很长的“隧道”去图书馆那一边。“隧道”很暗,但是很宽,刚进去的时候透过嵌在厚重墙内玻璃可以看到左侧博物馆的里面。在隧道入口的正上方悬挂着两条巨大的鲸鱼标本,可能按照现实中的鲸鱼尺寸做的。在往前走了没几步,耳边突然传来低沉的响声,声音不大,但是很雄厚,应该是模拟鲸鱼发出的声音。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真的鲸鱼,但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我判断那应该是鲸鱼的声音。昏暗的走道,硕大的鲸鱼,不时响起的鸣叫,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水底之中。
![]() |
“隧道”中还有一架飞机,很老式的那种,象只蜻蜓一样。走过隧道,来到一个空旷的平台,顺着指标下了楼梯,便可以看见图书馆了。从我刚下楼梯的这个角度看,周围灰白色的花岗石铺地映衬着图书馆主体 - 四层楼高,但是层高大,二楼延伸出一个宽大的平台,遮着底层的半室外的咖啡厅。一,二两层的用的是浅绿色的石材铺面,而顶部的材料是竖向银白和浅蓝色的铝板相间而成。图书馆的西南角有一个建筑模型,清楚显示着整个艺术馆区的建筑群始如何穿插摆列在Southbank的。
![]() |
尽管不到九点,图书馆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一群学生站在前面,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今天要参观的内容。图书馆的形体很丰富,消弱了其本来应该庄重的形体,让人觉得尺度很宜人。曾经听丹提过其设计概念,即试图创立新的图书馆的概念,在模糊的建筑边缘上,通过无线网络,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果然,在入口左侧的踏步上坐满了人,每人的膝盖上都放着一部手提电脑,通过网路开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走进入口后是一个连接各个馆室的中庭,在中庭的四周,只要有可能的地方也会布置一些低矮的踏步或者升起的台子,供人休憩或者上网。此外,中庭不光组织着内部的各个空间,对于整个southbank的艺术区来说,它算是一个过渡空间,甚至延伸更远到我最后的目的地 - 现代艺术馆。
![]() |
布里斯班现代艺术馆看上去是一个很简洁的建筑,主要由玻璃和银灰色的铝板组成,正方的水平悬挑屋顶让我想起了努维尔的在瑞士卢森做的文化中心。由于展馆还没有开门,氛围和刚才图书馆的很不一样,有点冷清,但是亚太地区现代艺术三年展的招牌还是很惹人眼的。我绕着建筑向右走,打算兜一圈。建筑的四周并没有我想象的完美,特别是悬挑的打屋顶下没有能够和岸边的步行道很好的结合,只是稀稀拉拉的布置了一些灌木和沙地。现代艺术馆的西侧更是粗糙,也是地下停车场的入口,我略带失望的离开了。
![]() |
回到市区,看见了布里斯班的第一条自行车道,坐上了去昆士兰科技大学Kelvin Grove的公汽。再次,很快的来到了校园。这次的公车站和昨天校车停的站不一样,是一个很大的钢结构棚子。由于车站在山底,去校园要爬很高的一段台阶,旁边的两个女生笑谈着做梦都害怕这些台阶,我心想着这可能就是求学的艰辛吧。去学校处理了一些事情,和贾斯汀道别,我飞奔的回去了艺术馆,因为心里惦记着早上没有看的三年展。
![]() |
由于要赶下午的飞机,我给了自己十分钟看展览,只能走马观花。艺术馆的室内出乎意料的宽敞和明亮,空间也组织的井井有条。在匆忙的扫射中有两个作品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朱卫兵和计文于的“举花的人”,虽然带着很浓的现代中国艺术家的政治色彩,但是重复的造型很有震撼力。另一个是大巻伸嗣(Shinji Ohmaki)的“阈限的空气”,作品很诙谐的让观众去探索精心设立的空间。其形式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比较喜欢的日本设计师吉冈德人(Tokujin Yoshioka),表达着一种包容着复杂的简单绝美。出门领包的时候看到了Janet Laurence,她正在询问晚上讲座的一些信息,可能像她这样的人总是不停的奔波于这类活动吧。
![]() |
![]() |
好不容易找到了South Brisbane火车站,因为和其他崭新的公共设施不一样,它是一个粉红色老旧的建筑。走到火车站要穿过一条很繁忙的马路,交通很糟,连斑马线也没有,而且行人要让给车,怎么布里斯班也有扬盖尔曾提到的行人的“人权问题”。坐在月台上,提起照相机拍下了对面的几位神态各异的老人,正如火车站其他的人一样,我们也要回家了。在飞机上,我看到了悉尼港湾,金黄色的阳光洒在上面,覆盖住了城市的其他颜色,和David Moore的那张照片一模一样。这时,我松了口气,算是结束了这次的旅行。
![]()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