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归零,拥抱增量
沉没成本(Sunk Cost):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
先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读4年大学要多少成本? 上班等公交车花费了半小时,要不要打的去上班? 我有个同事,是个老股民,持有大量远远低于买入价的股票不抛售(已知他的炒股策略基本都是这样:不求跌宕起伏,只求长期拥有)。我问他近十几年炒股有没有亏钱,他说没有亏,赚来的钱等价于银行利息的样子,请问他有没有亏? 花了几十元钱买的电影票,但是电影很烂,还要继续坚持看完吗? 谈了个对象,双方过得并不如意,想到当初好不容易追到,那就忍着吧?
人们往往出于想挽回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所谓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欠理性的行为。
如何纠正这种谬误呢?当你进行了一项欠理性的购买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和你支付的“沉没成本”,只考虑这项消费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正如罗胖所说:存量归零,拥抱增量。
▌实际应用:
股票的走势决不会受到你买入价的影响,而不应该囿于买入时的价格(沉没成本),用非理性的决策来挽回你的沉没成本。的确,如果你想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加理性,就应该把沉没成本抛诸脑后。
一部烂电影坚持看完,为了追回沉没成本(票价)反而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读4年大学,除了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那4年你不读书而去工作,4年的工作收入也是你的隐性成本。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利用沉没成本效应来指导我们生活的。
比方说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她的男朋友,想把男朋友永远留在自己身边,那么她该怎么做呢?当然,她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有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是大家一般都不容易想到的,就是多多地让男朋友请她吃饭,给她买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会觉得已经在这个女孩子身上投入了这么多的“成本”,就更加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女朋友了。
上述例子还蕴含一个心理学理论: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这个男孩子多次对女朋友示好,他会本能地把这类行为归因于对她的爱(其实这是行为的事后解释)。那么,如果想要拉近一个人的距离,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帮你的忙。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沉没成本误区中难以自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常人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