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BYD)
1966年出生
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
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
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打算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
“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是否足够努力,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没有付出努力一样是空谈。”
即使比亚迪有意生产电动汽车,也可以与汽车生产商合作,而无需高价收购车厂”。但是如果没有王传福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偏执和冒险精神,而是去找一个汽车生产商合作,那么比亚迪也许将错过中国车市最好的时光。
“王传福是个读书却没有把胆子读小的人。”
王传福坚信,在制造业中,核心技术没什么大不了,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在世界 500强里,除了比尔·盖茨,还有沃尔玛。在创业初期,王传福就创造出了“手工 +夹具”的电池制造模式,以此宣告自己对于技术行业“革命”的开始。
专利。王传福以他所特有的“研究型老板”的身份,可以理直气壮地嗤之以鼻,“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 60%来自公开文献, 30%来自现成样品, 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不过只有 5%左右。”这在企业家中,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公然“藐视专利”。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钧告诉记者:“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将是‘ Made In BYD’。”在全球制造业分工精细化的背景下,王传福大玩垂直整合,逆势而行,再次表现出了他蔑视游戏规则的一面。在比亚迪汽车自给自足的供应链中,王传福就像一个君王,不必看任何人的眼色。“
这个来自安徽巢湖无为县的农家少年,最恐惧的就是“碌碌无为”。
在企业的经营上,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丰田这样的日本企业。“我们公司推崇的是造物先造人这么一个概念。全球品质体系有两类,一类是欧美的品质体系,从上到下, ISO9001等等。日本是另外一个品质体系,日本不强调大的体系流程,他强调人的管理,你所有的体系都要靠人这个节点来执行。”
王传福母亲去世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当时热门的中专。人生的命运有时完全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三洋公司。1975年,开发锂电池;驻美国的第一家制造工厂成立。
透过表面现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索尼的举动更像是一种市场策略,一种商业游戏,其提起诉讼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诉讼、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影响竞争对手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利用高昂的诉讼成本扰乱对手的正常经营,最终拖垮对手或使对手束手就擒。
1.技术创新。王传福是一个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的人,“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事实上,被王传福称为“核武器”的铁电池技术最难能可贵的也不是它如何先进,而是它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在电动汽车领域最具商业化的前景。因此成本创新,才是比亚迪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2.成本创新。“技术创新加完全自主”的发展模式是王传福做手机电池时摸索出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让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说到底商业竞争靠的还是人才,要想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主动性就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劳动力。王传福说:“如果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
当人们问他企业发展、事业进步、个人成长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王传福告诉人们这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认真。认真既是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又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美德,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心性修养,这是他创业的最大心得。
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是否足够地努力,是否足够地坚持,是否足够地认真。成功是 99%的汗水加 1%的天分,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付出努力,一样不会取得成功。所以,努力实践,付诸行动才是重要的。
王传福坚定地回答说:“我们比亚迪所做的第一款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收购秦川汽车后,原来的锂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同时也是锂电池生产设备的主要研发设计人毛德和被调往第十六事业部,负责组建一个 1000多人的汽车工厂制造团队。注:毛在2014年辞职。三大创始人杨龙忠(中南大学王的同学)在2012年辞职。
王传福由电池行业转向汽车行业的理由也十分简单:电池已经不好玩了,必须找到一个与电池挂钩的行业。在王传福的心中,汽车是他能够抓到的一块“肥肉”:手机肯定不能做了——不能和下游企业竞争;家电业不能做了——竞争太激烈;房地产也不能做了——门槛太低。他的逻辑很简单:要找一个玩家少一点、门槛高一点、竞争程度相对低一些的行业进入。
王建钧说,“垂直整合可以学得来,但我们从电池产业积累的‘造人、造设备、造产品’的能力,别的厂家很难学得来。”
模仿。比亚迪的模仿策略,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策略不利于品牌的发展,会给消费者造成公司无实力造更高技术、更高级别车型的不良印象。但从销售数据来看,这样的模仿战略似乎是安全的,更成功的。
凡事成本优先的比亚迪骨子里第一想到的是同样的技术,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或材料降低成本——这是比亚迪创新的思考逻辑。
这是中国企业时刻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获得高利润?就连中国企业教父——联想的柳传志也苦恼于此。但王传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解决思路就是懂得利用全球最便宜的研发人员。
王传福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我们只有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慢慢地、努力地去扩展。所幸有一个机遇,从 1995年到现在,研发属于自己的生产线、技术、产品,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凭借自身的力量,找到了一些信心。”
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面做出来的,王传福根本没有资金建纯干燥室。于是,他就琢磨着能不能在配方上想办法,加入一种能吸水的药剂,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吸掉,达到干燥的目的,结果他一举成功。
中国企业必须静下心来,走差异化道路,在创意、设计和核心技术上下工夫,在品牌上做文章,培植自己的竞争力,从“汗水工业”走向“创造致富”的道路。
根据现代营销之父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的品牌理论,品牌至少要向购买者表达出六层含义:一是属性,表达出产品特定的属性;二是利益,给购买者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三是价值,商品制造商的某种价值感;四是文化,品牌附加或象征的文化;五是个性,和人一样,品牌传达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六是使用者,品牌是购买这种品牌产品群体的代言人。所有这些都表明品牌是个复杂的符号,是一家企业所有历史的浓缩。
王传福轻描淡写地描述着他所重视的技术。他认为,许多企业没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是因为患上了技术恐惧症。走技术派道路,是需要勇气的。不要以为王传福的勇气只是因为他有着高学历。没错,他的确是个电池专家,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时研究的都是电池,而真正给他勇气的是因为了解所以才无惧。
跋:去长沙中南大学之前,正好读王传福传。时间地点恰好。一个以偏远的以矿冶为主的学科,到今天新能源争相窥视的发源地。一定有它的时代际遇。回程路上,读完。向勇于创造,不服输的工程师们和企业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