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这件事
好多人说我是个书痴,其实应该不算是,书痴应该不会像我一样喜欢蹦跶,喜欢运动喜欢泰拳喜欢到处跑。
可我确实经常买书,自2006年开始大概每个月会花上差不多一千块钱买书,从卓越网买到亚马逊再到Z.CN,到港澳小书店,再到国外代购。
从学生时代到离开学校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一有机会就会跑到书店,如果有大型书店,书的类型比较广,可以从开门呆到关门,关于和珅的书,最喜欢的那一本,是站在书店里看完的,还有希特勒系列。那段时间我处于破产状态,不是说书可以慰藉,也不是说什么灵魂与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有些人,生来就是,对精神粮食的渴求大于对胃部填充物的渴求。
我觉得我属于这类人。
逛了多年多年的书店,无论去哪个城市,旅行或者是工作,只要看到书店就会进去,这个习惯保留了很久,一直到微博爆发,大部分人开始刷热点、刷话题,绝大部分的书店也沦为纸质版的微博,蔓延开来,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总是摆放着微博上的热门书,满眼“青春腰痛文学”,纸上皆是无病呻吟,看这样的书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智力,而且还会让智商无限的下降,思考能力也会从大脑逃之夭夭。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污染眼球,也让我开始对书店敬而远之。
跟上潮流这件事情,跟得上的是谁的潮流?
然而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非连锁书店说自己活不下去,因为电子书。
电子书有电子书的好处:便携、相对于纸质书优惠,它的缺点也很致命:无法做笔记,用笔来做笔记相当于一个思考过程,也没有纸质书的质感,总之是利于阅读但是不利于思考,所以适合读一遍就可以的读物,小说传记之类,专业类书籍、必须深度阅读的书无法用电子书来看。
可是偏偏电子书的短板、专业类书籍也是很多很多独立书店没有的。如果说因为不适合大众而不摆放专业书,那么如果不摆放专业书,对专业书很执着的人,也不会来,因为这类人大概对大众流行读物也不会感兴趣。
独立书店的矛盾点在这里,所以越来越多的书店变成多元化休闲场所:可以看书可以坐着喝点东西吃点东西聊聊天。
所以网上买书挺好的,精准搜索、快速响应、不会浪费时间。
读书是一种习惯,逛书店也是。今天逛逛书店,手又过敏了,又肿又痒。
我会花一百四十在书店买一本网上找不到的书,也会花二百五十托人在美国代购一本没有中文版本的书。不是人们不再愿意在实体书店买书,而是你没有,而是我何必去买?

广州【1200】书店是很好的了,一进门就是哲学类,楼梯是读者留言版,值得深度阅读的书还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