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钢言论”与“反冯钢言论”中的客观真实与政治正确
1、一次习以为常的歧视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在网络上声称:“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路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显而易见,这是“教科书”级别的性别歧视言论。在我们生活中,早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性别歧视。在大学毕业生招聘广告上,多少公司堂而皇之的写着:“要求:男生”。在职场上,一个已婚未育的女性被视为有着重要瑕疵的应聘者“优先”不予考虑。在事业上,女孩子表现不好,还有“嫁人”一条出路。在生活上,女性不要太拼,在性格上,女性不要太冲。娘炮是一句辱骂。“作为男人,我们……”是一句让直男们慷慨激昂的开场白。这一切,我们早都已经见怪不怪,被迅速污名化的女权主义者们,动辄以“有预谋,有组织”被诋毁,舆论发明了与直男癌相对应的“女权癌”,“田园女权主义”对女权主义者们进行嘲讽。
吊诡的是,社会层面上的男女性别歧视如此严重,但“男女平等”却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话语在社会上被广为接纳。即使有人为男性霸权开脱,也要先清清嗓子,说一句:“讲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啊……”“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啊!”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社会主流舆论层面,女权主义者所呼吁的“男女平等”在理念上被广泛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中很多人在做着心口不一的事情:他们一方面承认男女应当平等,而在工作、招聘、教育各个领域实践着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2. 当“客观现实”遭遇“政治正确”
男性话语中,的确有很多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政界、商界、学术界,男性的数量远远大于女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一点已经有无数社会学者指出。男性现实中的优势地位,并不是男女差异的原因,而是男女不平等现象带来的结果。女婴从出生到成年,被男女差异的话语体系全方位的包裹,由此在努力程度、性格等方面展现出“示弱”的一面,而生理差异中的例假、孕育,又在男女竞争中拖了“女性”的后腿,最后社会现象中的“马太效应”将那些许的差异迅速放大成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作为人类,男女本在各方面拥有相同的潜能,却由于自然法则无法将潜能全部发挥。这本是社会进步所应当给自然状态予以纠正,而男权世界却恰恰利用了那些生理差异,强化社会差异,最终坐实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但好在,男女平等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理念,在社会舆论中扎了根。这首先源自我国目前意识形态中,对于革命浪漫主义时期的烙印。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中,男女平等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理念,通过政权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上世纪的意识形态宣传中,明确认为“妇女能顶半边天”,“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艺术作品中,也创作了“海燕”这种模糊了性别差异的英雄形象。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中,对男女平等理念的宣扬是围绕着经济建设和“去性别化”进行,但毕竟将一种平等理念贯彻了下去,并成为我们今天思考社会问题“理念工具包”中的存货。
同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层面的成功带来了对其社会理念正义性的认可。90年代,我们会以美国老太太来讽刺中国老太太不懂得贷款经济的福利。21世纪,我们以欧美亲子关系来解构中国大家庭文化。男女平等,也同样作为一种先进社会理念,以“女权主义者”的面目出现,并与我国上个世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朴素男女平等观”重逢。两股巨大的精神渊源,合流,并形成了今日“男女平等”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观念在我国精英分子中的流传。
于是,社会层面中“男女差异”与价值层面中的“男女平等”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呼吁“男女平等”的人,坐拥政治正确,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同情,反而由于“不近情理”被朴素的吃瓜群众所厌恶。打心眼里认同“男女差异”的人,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会以“掏心掏肺”,“我是个耿直汉子”的姿态,表达那些“男不跟女斗”的庸俗见解。
在“冯钢言论”中,的确就是一个赤裸裸的“讲点实在话”的性别歧视言论,以“客观事实”反抗“政治正确”。如果以“事实”来看,冯钢言论其实是很有市场的。虽然我们能够看到朴素正义观和女权主义观的人大肆批判,但在没有话语权的群众中,却具有相当大的认可度。这个无需社会调查,只需侧耳聆听周围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便可管中窥豹。
3、关键不是“意识形态”,是“利弊之争”
但除了面对这种撕裂之外,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冯钢已经明确说了自己“十辈子也不道歉”。而四处可见的性别歧视,也随时可能在下一个议题中点燃女权主义者的怒火。公众需要在一次次的教育中逐渐觉醒,但!这似乎还远远不够。从冯钢自己的后续言论中,其实能够看出,冯钢作为一名社会学教授,肯定是了解“女权主义”这一话语体系。他自己也希望能够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只是,在“客观领域”,男女就是不一样啊!就业、子女、学术野心……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沿着冯钢教授这一心路历程,我发现了今日男女平等议题热点后一个巨大的盲区。那边是“正确”与“好处”之间的关系。今天的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够判断是非。但韩寒在电影里已经借电影角色之口说出:“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分利弊”。冯钢教授虽然明白男女不平等是一种有待解决的客观现实,但仅仅坚持“政治正确”并不会给自己的学术指导带来更多的好处。就像招聘企业的人事经理,也是明白“男女平等”,但一名女性的确在孕育期间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业务中断。与其讨伐那些有着“歧视言论”的人在道德上如何的低劣,倒不如讨伐我们今天的大部分人,都会为了“实际好处”而悬置自己的“政治正确”。而无需承担后果的舆论,以“政治正确”对“客观事实”大肆批判,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增加的只是对抗情绪与委屈。
男女差异之争,在今天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个纯粹理念之争,也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生活于“客观事实”中的人,与坐拥“政治正确”的人之间,就后果承担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站队方式。在理念上,也许我们之间的分歧并没有那么大。大部分人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脊梁骨早都被砸断的我们身上,一个人是否能够“政治正确”的说话,似乎只取决于“客观事实”中的成本多少。如果,观念没有带动行动;如果,“政治正确”带来的只是“道德优越感”,社会的撕裂便永远无法缝合。
4. 让责任回归信念
在我来看,如果“政治正确”一直仅仅停留在“政治正确”,那么它很快也正确不起来了。男女平等是实现,是需要切切实实的利益放弃与责任承担的。如果参与学术的女性不能够以男性世界的法则要求自己的学术水准;女性将生活成本和重担都寄希望于男性解决。而一个公司人事负责人为了绩效考核,优先考虑男性,一个父亲希望由女儿未来的丈夫解决婚房。那么都是在现有体系下,为了利益最大化,为了“客观事实”而放弃了“政治正确”的理念,而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的社会将被越来越多可被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所包围,而女权主义者的“政治正确”也便会变得越来越僵硬与教条。脱离了行动与责任的信念,轻盈的不值一提。
当然,男女平等,最终也是要得到利益的。之所以将“男权体系下”的利益放弃,追求“男女平等下”的利益,是因为,在那更高阶段的利益上,有着所有人类,不考虑性别因素,都至关重要的利益:自由!而这也不仅仅是女权主义者的目标,而是人类所有伟大社会运动的共同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的实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实现,而不会被性别,种族,肤色,国籍等一切无关因素所影响。
��8����
© 本文版权归 spanish_hote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