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F|从《伪币制造者》想到的一些爱情碎碎念
前两天我在看《伪币制造者》,觉得纪德对于文字和人的把握真是真诚又游刃有余。这让我想起陈丹青曾经提到木心去看古希腊雕塑,回来很委屈地说“我们一辈子也追不上呀”。就像纪德这样的作家,他们对于文字的把握能力真的是我们一辈子也追不上的。所以读书读着读着总会有点沮丧。我觉得自己有点像阿曼,他没什么资质,明晰自己的局限却最终走向了虚伪。幸好我的故事还没有完结,我还有时间去和自己作斗争。
说回来,纪德在《伪币制造者》里的人物每一个都像是活的,那些人物的细微的情感,看似不合时宜的动作,带着谨慎的期望,自觉骄傲但其实早被拆穿的伪善的面目,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现的自私的底色,犀利的言辞和拆穿他人时无法自省的冷漠和虚妄,都恨不得让人拍手叫好。中译本前言里说得很好,纪德在这本书里尝试了很多条人物线并进的讲故事方式,一环套着一环,但在时间上又是平行的,像电影一样,可电影又拍不出它的妙处来。当然元小说的性质也很重要,这些我不想再转述。
我想讨论的是书里的爱情。这是关于纪德其书非常精妙的表现之一,也是我想从书里讨论到书外的一个问题。等看了纪德其他几本书我大概会说得更全面一点,但我现在有点等不及了。《伪币制造者》不是讲爱情的小说,如果严格点说,这本书没有什么主题,它什么都不讲。但书里提到的爱情却又很多。细细梳理来我发现纪德真的是很不看好爱情这东西:萝拉不爱自己丈夫而是钟情爱德华,说不清道不明糊里糊涂结了婚,结果在养病期间与文桑上了床。当时怀着必死决心的俩人都没想太多,结果俩人不仅病都好了,萝拉还怀了文桑的孩子。文桑没什么好报,萝拉回到丈夫身边,而萝拉的丈夫最后也不能安心,就像萝拉也不安心那样。由此,裴奈尔爱萝拉的感情线自然是没结果的,而他和萝拉妹妹莎拉同样也没有结果。两个年轻人被阿曼打小报告告诉了大姐,裴奈尔黯然离去,莎拉也离开了家。萝拉的爸妈显然貌合神离无法沟通,在逃避问题方面俩人倒是能达成一致的。裴奈尔呢,他的母亲与人私通生下了裴奈尔,即使丈夫原谅了对方她也并不想在家里继续待下去。裴奈尔的好朋友俄理维呢,他的母亲明知丈夫性格的愚蠢和其偷情的事实却无可奈何甚至帮忙圆谎,俄理维弟弟乔治还是个孩子就有了固定的妓女陪伴,最后俩人都没什么好下场。波利和勃洛霞青梅竹马却落得后者病故前者自杀的结局…唯一结局幸福的情侣大概就是爱德华和俄理维了。说到这简直想忍不住吐槽一句纪德:丫是不是有点歧视...
吐槽归吐槽,纪德对于两个人在婚姻中的描述简直切中要害,文字像手术刀一样说的也就是这样了。拉贝鲁斯先生和太太两人互相伤害,“老太太自己看做是个殉难者,而在老头儿眼中却正是一个刽子手…两个本应在生活中相互凭依的人,结果却各使对方感到极度的痛苦。”(p134)而把妻子送到养老院之后丈夫反而失去了心神。两个人不管在一起还是分开,对双方都适合痛苦。我想起贺老师曾经说“如果说美好的婚姻是最接近天堂的样子,那坏的婚姻真的就是地狱的样子”(大概意思吧)。深以为然。我觉得大亮“是个可以结婚的人”的时刻有很多(“觉得他永远不会出轨”显然不是其中之一),记得很深的是我有一天突然发现,即使每天都在聊非常鸡毛蒜皮的细碎小事,我俩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非常开心。
我这样说似乎混淆了婚姻和爱情这样两个概念,可我总觉得,当下我们把这两者分得太清了。《乡土中国》里费孝通说爱情并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必需品,因为核心连接不是横向夫妻之间的而是纵向的血缘关系,更准确地说是父子之间的。而现在,中国社会全面西化的现在,我们和我们的父母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拉扯。到底是夫妻关系至上还是血缘关系至上。咱们现在把爱情和和婚姻分得这么清,简直就是又想体验爱情的美好又想留着非一夫一妻制的底子,本质不过是人的贪婪在作祟罢了。
所以我想,叫它情爱关系、亲密关系、爱情或者婚姻都好,随你怎么说,它都是在重叠的场域里讨论问题。前两天看“简单心理”的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大概是摘录了不同年龄段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结果是年龄与观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父母关于婚姻的看法并不能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和费老的观念的相契合的。在迅速变化(或者我们说“发展”)的年代,年长的人能够教给下一代的东西是有限的。我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有理由少爱他们和尊敬他们一分,而是说,他们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困惑。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没有真的想明白——突然想起佳明说他就喜欢别人说“我也没想明白”,显得人特实诚,想到这里简直笑出声来。我和大亮尤其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爱情是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值得追求?我俩把爱情之所以在我们身上持续起作用且至今运行良好的原因归结于各自性格上的缺陷,就是因为彼此缺陷都很明显而又特别明显地可以相互弥补,因此关系才牢固。那在逻辑上讲,如果是一个完全的人会怎么样?她/他是不是就真的不需要同伴了?如果真的不需要,那爱情就是因为两个人太笨才成立,而爱情在这个层面上讲终究是经验层面的东西。
唉,我还以为爱情是永恒伟大呢。
《伪币制造者》版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17317/
本文原载于小蚁和我的公众号:
说回来,纪德在《伪币制造者》里的人物每一个都像是活的,那些人物的细微的情感,看似不合时宜的动作,带着谨慎的期望,自觉骄傲但其实早被拆穿的伪善的面目,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现的自私的底色,犀利的言辞和拆穿他人时无法自省的冷漠和虚妄,都恨不得让人拍手叫好。中译本前言里说得很好,纪德在这本书里尝试了很多条人物线并进的讲故事方式,一环套着一环,但在时间上又是平行的,像电影一样,可电影又拍不出它的妙处来。当然元小说的性质也很重要,这些我不想再转述。
我想讨论的是书里的爱情。这是关于纪德其书非常精妙的表现之一,也是我想从书里讨论到书外的一个问题。等看了纪德其他几本书我大概会说得更全面一点,但我现在有点等不及了。《伪币制造者》不是讲爱情的小说,如果严格点说,这本书没有什么主题,它什么都不讲。但书里提到的爱情却又很多。细细梳理来我发现纪德真的是很不看好爱情这东西:萝拉不爱自己丈夫而是钟情爱德华,说不清道不明糊里糊涂结了婚,结果在养病期间与文桑上了床。当时怀着必死决心的俩人都没想太多,结果俩人不仅病都好了,萝拉还怀了文桑的孩子。文桑没什么好报,萝拉回到丈夫身边,而萝拉的丈夫最后也不能安心,就像萝拉也不安心那样。由此,裴奈尔爱萝拉的感情线自然是没结果的,而他和萝拉妹妹莎拉同样也没有结果。两个年轻人被阿曼打小报告告诉了大姐,裴奈尔黯然离去,莎拉也离开了家。萝拉的爸妈显然貌合神离无法沟通,在逃避问题方面俩人倒是能达成一致的。裴奈尔呢,他的母亲与人私通生下了裴奈尔,即使丈夫原谅了对方她也并不想在家里继续待下去。裴奈尔的好朋友俄理维呢,他的母亲明知丈夫性格的愚蠢和其偷情的事实却无可奈何甚至帮忙圆谎,俄理维弟弟乔治还是个孩子就有了固定的妓女陪伴,最后俩人都没什么好下场。波利和勃洛霞青梅竹马却落得后者病故前者自杀的结局…唯一结局幸福的情侣大概就是爱德华和俄理维了。说到这简直想忍不住吐槽一句纪德:丫是不是有点歧视...
吐槽归吐槽,纪德对于两个人在婚姻中的描述简直切中要害,文字像手术刀一样说的也就是这样了。拉贝鲁斯先生和太太两人互相伤害,“老太太自己看做是个殉难者,而在老头儿眼中却正是一个刽子手…两个本应在生活中相互凭依的人,结果却各使对方感到极度的痛苦。”(p134)而把妻子送到养老院之后丈夫反而失去了心神。两个人不管在一起还是分开,对双方都适合痛苦。我想起贺老师曾经说“如果说美好的婚姻是最接近天堂的样子,那坏的婚姻真的就是地狱的样子”(大概意思吧)。深以为然。我觉得大亮“是个可以结婚的人”的时刻有很多(“觉得他永远不会出轨”显然不是其中之一),记得很深的是我有一天突然发现,即使每天都在聊非常鸡毛蒜皮的细碎小事,我俩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非常开心。
我这样说似乎混淆了婚姻和爱情这样两个概念,可我总觉得,当下我们把这两者分得太清了。《乡土中国》里费孝通说爱情并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必需品,因为核心连接不是横向夫妻之间的而是纵向的血缘关系,更准确地说是父子之间的。而现在,中国社会全面西化的现在,我们和我们的父母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拉扯。到底是夫妻关系至上还是血缘关系至上。咱们现在把爱情和和婚姻分得这么清,简直就是又想体验爱情的美好又想留着非一夫一妻制的底子,本质不过是人的贪婪在作祟罢了。
所以我想,叫它情爱关系、亲密关系、爱情或者婚姻都好,随你怎么说,它都是在重叠的场域里讨论问题。前两天看“简单心理”的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大概是摘录了不同年龄段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结果是年龄与观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父母关于婚姻的看法并不能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和费老的观念的相契合的。在迅速变化(或者我们说“发展”)的年代,年长的人能够教给下一代的东西是有限的。我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有理由少爱他们和尊敬他们一分,而是说,他们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困惑。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没有真的想明白——突然想起佳明说他就喜欢别人说“我也没想明白”,显得人特实诚,想到这里简直笑出声来。我和大亮尤其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爱情是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值得追求?我俩把爱情之所以在我们身上持续起作用且至今运行良好的原因归结于各自性格上的缺陷,就是因为彼此缺陷都很明显而又特别明显地可以相互弥补,因此关系才牢固。那在逻辑上讲,如果是一个完全的人会怎么样?她/他是不是就真的不需要同伴了?如果真的不需要,那爱情就是因为两个人太笨才成立,而爱情在这个层面上讲终究是经验层面的东西。
唉,我还以为爱情是永恒伟大呢。
《伪币制造者》版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17317/
本文原载于小蚁和我的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