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与祛斑(一)
![]() |
光洁、白皙、红润的皮肤,一直是东方女性所追求的,市面上的美白产品也是层出不穷,琳琅满目。作为消费者,很容易被各种文案和销售人员的忽悠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大妈做了些功课,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美白这个永恒的话题。
1
美白机理
人体皮肤的颜色主要决定于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黑色素含量越多,皮肤就越黑。
![]() |
黑色素的形成机理
下面这张图,就是黑色素的形成机理。
![]() |
看着很晕对不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成为了黑色素。
黑色素细胞组织将黑色素转移到表皮基底层细胞中,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而被带到角质层中,最后随角质化细胞脱落。但当黑色素过速增长和分布不均时,就会造成局部皮肤过黑及色素沉着。
美白的机理
上面说到黑色素的形成机理,那美白呢,第一是预防、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第二呢,分解已经形成的黑色素或促使其尽快拍出体外。
近年来,尽管不断有新的外用美白剂被迅速研发出来,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而达到美白效果。还有些美白剂可作用于黑色素形成的其它环节以及黑色素的转运代谢。
按不同的作用机制,目前已开发的美白活性成分主要包括: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如曲酸及其衍生物、熊果苷、甘草黄酮、桑树提取物等;
减少酪氨酸酶产生或合成的成分,如壬二酸、胎盘素、姜科植物lempuyang(Zinginer aromaticum)等;
抑制酪氨酸酶的糖化作用,使得酪氨酸酶无法从内质网传送到黑色素小体内,具有此作用的活性成分如氨基葡糖、软骨糖氨、衣酶素等;
加速酪氨酸酶分解的成分,如亚麻油酸及次亚麻油酸等;
还原黑色素及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成分,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熊果苷等;
抑制黑色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的成分,如烟酰胺、绿茶提取物、黄豆提取物、RWJ-50353、抑糖蛋白等;
抑制内皮素与黑色素细胞受体结合的成分,如西洋甘菊Matricacia、德国洋甘菊等;
软化角质层和加速角质层脱落(加速黑色素排出体外)的成分,如果酸等。
此外,在美白化妆品中还会加入一些抵抗紫外线的成分,以减少紫外线、氧自由基等对黑色素形成生理过程的负面影响。
(后面大妈还会详细介绍上面说的这些美白活性成分)
2 美白祛斑的那些坑
汞
早先,人们对汞的危害认识不足,汞化合物一度遭到滥用,例如用来祛除雀斑。因为离子状态的汞可以使酪氨酸酶失活,抑制皮肤黑色素的生成,具有美白效果。
![]() |
由于汞中毒产生的严重后果,后来化妆品中严禁添加汞化合物,但是,目前,美白产品中汞严重超标的新闻还是屡见不鲜。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本来是皮肤科里一种药物,拯救了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一批威胁生命的疾病,还有效控制了湿疹、皮炎的发作。
![]() |
但激素到了不发厂商手中,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名字:“美白素”,然后就进入了化妆品生产工厂的产品线中,最后进入到消费者手中,例如各类微商、网店满天飞的那些神奇产品:“三天起效”、“神奇美白”、“特效嫩肤美白”等等神乎其神的特效面膜。
停用带有激素的产品,换成安全可靠的产品,就会出现脸红,发热,刺痒等症状,这叫断激素过敏症,消费者以为是新买的产品不好,又换回原来带有激素的产品,症状会立刻减轻;如此反反复复,一直在“激素”的路上越陷越深。
激素对皮肤的危害作用远不止这些,长期外用激素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严重的皮肤问题。
荧光增白剂
![]() |
这种洗衣液中的常见添加物,居然被不法商贩添加到美白产品中,特别是面膜类产品。
氢醌(对苯二酚)
![]() |
氢醌为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可溶于14倍的水,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它具有凝结蛋白质的作用,通过凝结酪氨酸酶中的氨基酸,使酶冻结而失去催化活性。另外,氢醌在一定浓度下可致黑色素细胞变性、死亡。
但是,它有毒,而且毒性还不低。我国新版(2007年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已经将其在护肤品中禁用。
各类偏方
![]() |
各类不靠谱的偏方,大家还是不要随便去尝试了,对美白没啥好处,只会有坏处,例如:牛奶洗脸、淘米水洗脸、白醋洗脸、牛奶面膜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