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希里亚故事集
这也是一套占地方的书。我最早看到的是在《萌芽》杂志上漫画连载,2003年左右。那时的《萌芽》开篇还常常出现郭敬明,中间还有韩寒和别人的骂战,后面是一些轻松的内容。其中就有《塔希里亚故事集》。
我那时真是懵懂无知太年少,当时觉得在活人里面,韩寒是杂文写的最好的,郭敬明是最有文采的。现在说起都有些惭愧。可是,一个人限于当时的眼界,也就那样了。就像我小时候还觉得《圣斗士星矢》是最好的动画片呢,我当时特别奇怪大人怎么那么没文化,竟然不和我一起看。
行云,如果有一本你喜欢的书,过了十年,你依旧喜欢,那证明那书堪称经典。不过,你现在三岁,最喜欢的书是《轱辘轱辘转》,十三岁还喜欢的话,我不免怀疑你的品位。
从2003年到现在,14年了,我对韩寒的影响几番起伏(这个以后有空再说),郭敬明则头也不回地一路走低,《塔希里亚故事集》(下文简称《塔》)依旧让我时常竖起激动的汗毛。限于我目前眼界的局限,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如下:这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作为文化经典流传,并影响世界。嗯,你没有看错,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就这么高,吓人不?没错,我就这么想的。我想《哈利波特》在英国也就也就这样的评价吧。我觉得《塔》起码不比《哈利波特》差。
我觉得一个故事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就算是好故事。
第一是人物和情节的逻辑可以自洽。第二是能引人思考。
像吴军《硅谷来信》中说的,我国大学理科生最应该学的是写作,文科生最应该学的是逻辑。
对现在横行网络的那些文学,影视剧来说,逻辑算是顶配了。
我怎么看不惯那些男主角年少多金,颜值暴表;没见努力,技能不少;天赋异禀,还能当领导;温柔体贴,却从不乱搞。
这还有王法吗?就算“慈不掌兵,义不行商”说的片面,“一万小时定律”也该有点体现吧?你从小就这么优秀,你家里人知道吗?当然应该知道啊,不禁你家知道,你班女同学也该知道啊,都那么矜持吗?不早下手吗?只围观吗?
这我就忍了,毕竟人外有人,世间也许真有这样的奇男子。可是为啥这样的奇男子偏偏就看上长相普通,身材普通,才华普通,家境普通,啥啥都普通的女主角呢?是男主角不想脱离群众吗?还是说就是因为这类作品的目标群体主要就是啥啥都普通,还就梦想捡这么大漏的女观众呢?额,有梦想总是好的。
主打男性的玄幻类的更离谱,主角光环一开,一路打怪,半路恋爱。相比之下,反派就比较有上进心,想统治世界,那我就想像《塔》中一篇故事里魔鬼问的那样,“你如何构建你的权力体系呢?你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呢?”啥都不具备,杀人就能行?还有想毁灭世界的反派,我就更奇怪了,世界没了,你们搁哪儿?
《塔》中没有绝对的主角,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在别的篇可能是配角。难得的是每个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都足以自洽。甚至有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演绎这种内在逻辑。神明要的是秩序,魔鬼要的是自由。世间的人们或靠近信仰,尊崇秩序。或独立成长,延伸自由。更多的是在这种意识冲突中趋于适于自身的平衡。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奇幻想法,在这些故事中都找到了现实的支点:蜃,法术,友善的兽人,自省的龙,冥界的吟游诗人,爱的遥望,命的平行。
好故事第二特点是用凝练的智慧引人思考。
就说书中的一个例子吧,
说美术学院有一门“赝作课”,就是临摹名家作品。并在课程结束时,制作出足以乱真的赝作。这门课最后一天,艺术之神出现了。
艺术之神:“用一个词形容你对赝作的看法。”
第一个学生:“钥匙。”
艺术之神:“华美诞生于腐朽,虽然无法看到花开,但历史会记住你传承者的身份。”
第二个学生:“面包。”
艺术之神:“每个皇室成员的肖像都将成为你的面包。”
第三个学生:“耻辱。”
艺术之神:“你会得到你想要的荣誉以及人们公正的评价——在你去世百年后。”
第四个学生:“掠夺。”
艺术之神:“在收藏家和鉴赏家的推崇之下,你的作品会化为一堆冗长的数字通向天堂。”
第五个学生:“岔路”
艺术之神:“不走岔路的艺术适合在教堂的四壁上起舞,或许有一天,众神的面孔将由你的手来决定。”
看到这你是否想起某些我们这个世界的人。
赝作可以看作模仿或非开创性的精湛技术。
第一个学生是把模仿看作学习途径的人,往往会成为了某种艺术的传承者, 画家为例:米勒。
第二个学生,把精湛技术用于谋生。如:温特哈尔特。
第三个学生耻于和别人一样,大众往往短时间接受不了,后来才发现其独特价值。如:梵高。
第四个学生,借鉴前人的优点为自己所用,活着的时候就会名利双收。如:毕加索。
第五个学生,肯定技术的价值,但是不认同原有的艺术目的,要表达自己的理念。如:米开朗基罗。
这是只是作者在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时,引发我的思考,在文学,音乐,雕塑,戏剧等艺术领域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故事的结尾,第六个学生说:“分享”
艺术之神选择了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使者。
众人不解之时,艺术之神笑道:“艺术,是生活的赝品。”
我那时真是懵懂无知太年少,当时觉得在活人里面,韩寒是杂文写的最好的,郭敬明是最有文采的。现在说起都有些惭愧。可是,一个人限于当时的眼界,也就那样了。就像我小时候还觉得《圣斗士星矢》是最好的动画片呢,我当时特别奇怪大人怎么那么没文化,竟然不和我一起看。
行云,如果有一本你喜欢的书,过了十年,你依旧喜欢,那证明那书堪称经典。不过,你现在三岁,最喜欢的书是《轱辘轱辘转》,十三岁还喜欢的话,我不免怀疑你的品位。
从2003年到现在,14年了,我对韩寒的影响几番起伏(这个以后有空再说),郭敬明则头也不回地一路走低,《塔希里亚故事集》(下文简称《塔》)依旧让我时常竖起激动的汗毛。限于我目前眼界的局限,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如下:这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作为文化经典流传,并影响世界。嗯,你没有看错,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就这么高,吓人不?没错,我就这么想的。我想《哈利波特》在英国也就也就这样的评价吧。我觉得《塔》起码不比《哈利波特》差。
我觉得一个故事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就算是好故事。
第一是人物和情节的逻辑可以自洽。第二是能引人思考。
像吴军《硅谷来信》中说的,我国大学理科生最应该学的是写作,文科生最应该学的是逻辑。
对现在横行网络的那些文学,影视剧来说,逻辑算是顶配了。
我怎么看不惯那些男主角年少多金,颜值暴表;没见努力,技能不少;天赋异禀,还能当领导;温柔体贴,却从不乱搞。
这还有王法吗?就算“慈不掌兵,义不行商”说的片面,“一万小时定律”也该有点体现吧?你从小就这么优秀,你家里人知道吗?当然应该知道啊,不禁你家知道,你班女同学也该知道啊,都那么矜持吗?不早下手吗?只围观吗?
这我就忍了,毕竟人外有人,世间也许真有这样的奇男子。可是为啥这样的奇男子偏偏就看上长相普通,身材普通,才华普通,家境普通,啥啥都普通的女主角呢?是男主角不想脱离群众吗?还是说就是因为这类作品的目标群体主要就是啥啥都普通,还就梦想捡这么大漏的女观众呢?额,有梦想总是好的。
主打男性的玄幻类的更离谱,主角光环一开,一路打怪,半路恋爱。相比之下,反派就比较有上进心,想统治世界,那我就想像《塔》中一篇故事里魔鬼问的那样,“你如何构建你的权力体系呢?你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呢?”啥都不具备,杀人就能行?还有想毁灭世界的反派,我就更奇怪了,世界没了,你们搁哪儿?
《塔》中没有绝对的主角,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在别的篇可能是配角。难得的是每个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都足以自洽。甚至有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演绎这种内在逻辑。神明要的是秩序,魔鬼要的是自由。世间的人们或靠近信仰,尊崇秩序。或独立成长,延伸自由。更多的是在这种意识冲突中趋于适于自身的平衡。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奇幻想法,在这些故事中都找到了现实的支点:蜃,法术,友善的兽人,自省的龙,冥界的吟游诗人,爱的遥望,命的平行。
好故事第二特点是用凝练的智慧引人思考。
就说书中的一个例子吧,
说美术学院有一门“赝作课”,就是临摹名家作品。并在课程结束时,制作出足以乱真的赝作。这门课最后一天,艺术之神出现了。
艺术之神:“用一个词形容你对赝作的看法。”
第一个学生:“钥匙。”
艺术之神:“华美诞生于腐朽,虽然无法看到花开,但历史会记住你传承者的身份。”
第二个学生:“面包。”
艺术之神:“每个皇室成员的肖像都将成为你的面包。”
第三个学生:“耻辱。”
艺术之神:“你会得到你想要的荣誉以及人们公正的评价——在你去世百年后。”
第四个学生:“掠夺。”
艺术之神:“在收藏家和鉴赏家的推崇之下,你的作品会化为一堆冗长的数字通向天堂。”
第五个学生:“岔路”
艺术之神:“不走岔路的艺术适合在教堂的四壁上起舞,或许有一天,众神的面孔将由你的手来决定。”
看到这你是否想起某些我们这个世界的人。
赝作可以看作模仿或非开创性的精湛技术。
第一个学生是把模仿看作学习途径的人,往往会成为了某种艺术的传承者, 画家为例:米勒。
第二个学生,把精湛技术用于谋生。如:温特哈尔特。
第三个学生耻于和别人一样,大众往往短时间接受不了,后来才发现其独特价值。如:梵高。
第四个学生,借鉴前人的优点为自己所用,活着的时候就会名利双收。如:毕加索。
第五个学生,肯定技术的价值,但是不认同原有的艺术目的,要表达自己的理念。如:米开朗基罗。
这是只是作者在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时,引发我的思考,在文学,音乐,雕塑,戏剧等艺术领域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故事的结尾,第六个学生说:“分享”
艺术之神选择了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使者。
众人不解之时,艺术之神笑道:“艺术,是生活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