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就该穿秋裤,没毛病!
公号原创:耸耸肩 (ID: SSJ_sunny)
进入十月,北方大地就像突然换了一个纬度,连降三天大雨之后,一下从夏天就变成了冬天。大家见面不是问:吃了么?而是改成:你穿秋裤了么?
提到秋裤,总有一些段子,比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所以必须穿秋裤”,或者“怎么证明你老了?就是不用你妈说,你自己就把秋裤穿上了”……
我曾经有一次和朋友去滑雪,穿滑雪服时被同行的一个男生耻笑:哎呀,你怎么还穿秋裤呢?我一边整理者裤腿,一边问:来滑雪这么冷,多穿点怎么了?
对方说:“穿秋裤的人很不时尚哦,女孩子怎么能穿秋裤呢?”他这反应让我想起来时尚芭莎的女出版人苏芒。鲁豫有一次对她的访谈,我感觉挺有意思的。

当时我就想:你要真有毅力,干点什么不好,为啥要在忍着寒冷唧唧索索地去看展览呢?以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身体上不舒服,干什么都干不好。我打赌那次艺术展她除了记住这句话以外,啥也没记住。
她自己从不穿秋裤,也不允许周围人穿,她觉得不穿秋裤就是不遵守外国人的礼仪。我在欧洲确实看到过老外大冬天的上身穿羽绒服,下身穿单裤,大厚羊毛袜外面套凉鞋。这种混搭也是蛮拼的,不过人家应该不是为时尚,而就是这个传统,祖祖辈辈都这样。没见过秋裤的人,当然不会想起还有秋裤这种神器能御寒保暖。
至于那个男生鄙夷地问我穿秋裤的事,我就很恼火:让自己暖和一点、舒服一点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在我看来明明可以让自己舒服、却为了某种原因,特别是为了让别人看着舒服而放弃这种舒适性,简直就是自虐。
与其顾忌别人的眼光,不如在意自己的感受。我被冻得瑟瑟发抖,就为了让你养眼?凭什么?
赵薇现在功成名就,却经常很随意地出现在街拍中,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注重打扮,大明星坦言到:因为打扮很累啊。
我来给男性读者们普及一下女性出席隆重场合是怎么准备的:弄头发3个小时、化妆1个小时、找衣服一个小时(算快的),这还不这算去角质、做面膜的时间。差不多五个小时后就可以出门了。
对于明星出镜,这个时间只多不少,难怪赵薇说累,能不累么?好多明星在后台都是一边睡觉一边被化妆的,因为打扮真的很累啊。
大多数人不是明星,明星化妆是工作需要,她们花钱花时间是真的可以挣钱的。而普通人耗费了几个小时去打扮,就为了让别人赏心悦目,凭什么?
有人告诉我,美丽可以带来自信,也可以吸引异性,或许能带来一段郎才女貌的佳话。这点我不否认,人都是视觉动物,第一眼印象很重要,别人心情愉悦,相处起来确实也比较愉快。
但是凡事不能太过,出门约会一小时,打扮三小时,那么你这个约会成本就比较高。如果青春都是这样度过的,那回忆起来可真太索然无味了。
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年轻人爱打扮,肯在化妆品、穿衣上花费金钱和时间,而年长的人却不怎么在意。
和其他年轻人认识一样,我原来以为是因为那些中年人都结了婚,生了孩子,需要花钱花时间的地方多,才放纵自己,不再精致打扮了。
这样说对一部分,确实有一部分人打扮就是为了求偶,一旦达到目的了,就摒弃又累又费钱的习惯,谁还不想要舒舒服服的呢?
但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更值得花钱花时间的东西,这些东西远远比穿衣打扮要重要的多,我称之为“生活的意义”。
摇滚歌手窦唯年轻时精神有朝气,也是小鲜肉一枚。

而近期拍到他的状态却是这样的:

有人为这个年少成名的歌者惋惜,前妻王菲仍旧和约会不断,光彩照人;而窦唯却已老态龙钟,像个普通的大叔,不顾形象在地铁里酣睡。大有“江郎才尽”的感触。
而其实呢?再看这张照片:

窦唯依旧认真地拨弄吉他,像从前一样沉浸在音乐世界中。
根据“每日人物”的统计,在国内拥有正版音乐版权最多的QQ音乐平台上,共计有378首歌、43张专辑与窦唯有关,超过素有高产、勤奋之名的汪峰(312首歌和20张专辑)、摇滚老炮崔健(163首歌、16张专辑)和大卖的鹿晗(70首歌,20张专辑)。
人家非但没有江郎才尽,反而一直在推新作品。只不过比较小众,都是问天问地,探索四季万物、追问苍生大地的纯音乐,和以往激昂澎湃的演唱会式作品截然不同。
音乐世界中的他,已然没有闲心去顾及外表和形象,纯粹地活着,不用顾及他人眼光。
把生命浪费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上,窦唯做到了。
赵薇可以素颜出镜,窦唯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因为他们见过繁华与平淡、经历过巅峰和低谷,心里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所想和所愿,认真过自己的生活足矣,管他人何干呢?
有一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隐姓埋名,跑到一个荒芜的小岛上用绘画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几十年。他抛弃伦理道德、舍弃金钱财物,只为过上心里理想的生活。文学作品的描述有些极端,却有一群小资追捧这种纯粹为自己而活的态度。
我不确定这种追捧是否真心,因为这本书登上过各种“**必读”的读书单,被各种大V吹捧,那么就会有一些人像追求当季新品一样去阅读他,以显示自己紧随潮流,绝不落伍。
如果是这样,那就和“早晨必晒星巴克、中午要吃素食沙拉、晚上配一杯红酒赏月”的朋友圈晒图标配没什么区别了。
我之前一个中学同学,同学会上和我聊天就开始说公司要组织他们去美国培训,然后还拿出手机给我看他们楼下的星巴克的环境,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家星巴克。当时只觉的闲聊,也未觉任何不妥。大概过了两个月突然发来一条信息:我将于本周去美国培训一个月,有事请微信,电话不便,请见谅。
这很像我的客户发来的自动回复邮件啊。要知道我们十年未见,不曾有任何联系,突然发来一条这样的消息,难道他还以为一个10年未联系的老同学在这一个月会找他有急事么?想到他在聚会上说的话,我后知后觉才明白,这明明就是要标榜一个职场精英嘛,怪自己反应迟钝了,应该当时就表示出羡慕嫉妒来,让他得意一下好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在追求美貌、金钱、经营、成功……大家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开始组团去打boss,要积到一定的分数、才能算通关成功。游戏里的人都要趋从于一定的规则,才能顺利完成游戏。
但我们的人生呢?规则是什么呢?市面上总有一些速成的书告诉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样做,你就可以blablabla……”。
再成功那也是他们的人生啊,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如何复制呢。时尚杂志上展示着大篇幅的图画,让你知道什么是美丽、什么是品位。可当一些刚毕业的小姑娘捧着省吃俭用换来的名牌衣服穿在身上,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可怜的姑娘们又在想,可能经典款不适合我,下次一定要买当季新款。
媒体们矢志不渝地告诉你:年轻一定要过上精致的生活,可生活是什么呢?基本上最后都会说“你用上这个,买了那个”就算生活啦。他们营造了一种他们设定好的消费模式,符合这个模式你就是小资,你就是中产,你就是不枉此生。
于是,生活目标就这么被定型了,要买大房子、要买好车、要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要买大牌……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好像都一样。
可是,人本来就不一样啊,有人好热闹、有人享安静;有人喜田园,有人爱都市。可是他们追求的生活反而都一样,奇怪不?
媒体和时尚杂志挖了个大坑,让大家纷纷跳下去,号召不停地买买买,要过上“杂志里的生活”。国家倡导的消费升级真该给这些媒体们颁奖,正是他们做推手,才把一群人的生活标准定得整齐划一。
或许这是社会主流,人人都这样做,我也不能例外。但是一年两年,很多年过去了,还是盲从于所谓“主流”,那么“你”的意义在哪里,“你”是谁,“你”如何成为独一无二的你呢?
“你”是你,不是因为你穿了什么衣服、拿了什么包、用了什么护肤品;也不是因为今天喝了哪家的咖啡,明天尝了谁家的葡萄酒。刷卡时兴奋、舌尖触碰美食时享受,但这些只是让你获得暂时的虚荣心和感官的刺激,不过“爽”一下,马上就没了。
相信我,多年之后你绝不会回想起那一次刷卡买包、哪一次做面膜、哪一次喝咖啡,短暂的兴奋绝对不会让你念念不忘。
让你反复回味的可能是一场电影、一本好书、一次旅行或者一场音乐会。这些种种“体验式”的消费经年累月沉积之后,才塑造成了现在的“你”啊。
以“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回味很久”作为标准,经过几次回想,你便知道什么是让你真正开心、什么是让你拥有持久幸福感的东西了。
如果你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换取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比如愿意花几个月去等待一枝花开,而不是去批量购买;去细心烹饪一顿美味,而不是外出就餐;花心思去制作一只陶瓶,而不是淘宝得来……
那么这就是你内心真正喜欢的事物,你会渐渐找到你的热爱之所在,会在繁重操劳的生活压力下看到你所喜爱事物散发的光芒。
这光芒弥足珍贵,值得你好好保护,你会发现所有操劳都很值得,因为你拥有了属于你的那一点光,什么都可以不必在乎了。
所以,别听所谓“优雅体面”的媒体瞎忽悠,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才最重要。
饿了好好吃饭、渴了及时喝水、天冷要穿秋裤,这都没毛病!
耸耸肩∣一个有想法的原创公众号
(原创文章,转载可豆油,申请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