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这部神作的摄影师,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就在凌晨我看完了《银翼杀手2049》,如果用一句话评价的话,那就是“不是神作也近乎杰作”。
这部北美口碑爆棚的作品,受到了众多媒体追捧,《帝国》杂志评价道:“与原版一样疯狂,但比前作更漂亮。”这让影迷们对本片的影像效果愈加期待。

可以说,《银翼杀手2049》要想超越前作可能性近乎为零。

成片最终效果是令人惊喜的,这种惊喜表现在续集真正延续了前作的精髓,无论是哲学指向还是艺术深度,都没有露怯。哪怕再过几十年,重温这部作品你会发现它依旧是超越人类极限的。

如果说,唯一超越前作的想必就是本片的神级摄影了,无论你能否理解影片的深意,你也无法将自己的双眼在银幕前移开。

《银翼杀手2049》的影像力量让一部故事极其简单,格局极其宏大的电影,找到了完美注脚。在某几个瞬间,我是直接被震撼哭的,罗杰·狄金斯的影像已经无限接近生命本身。

提到罗杰·狄金斯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曾13次提名奥斯卡,但颗粒无收,世人觉得他可怜,但他对奖项的表态是:“他唯一的希望只是在电影里“表达自己”,表达那个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样子。“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做作,”他说,“但这对于我就是每一天的生活” —— 不是那些摆在壁橱上的奖杯,这种生活才给我真正存在的意义”。事实上,这听起来一点也不做作。

当笔者打开一本摄影书籍《光影创作课》时,序言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深思:“没有人会冲着华丽的摄影去观看一部电影”。
这个看似令人泄气的结论并非出自某位好莱坞制片厂高管或制片人之口,而恰恰来自伟大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摄影师,与让-吕克·戈达尔长期合作的伙伴——拉乌尔·库塔尔。
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无论电影摄影师在拍摄时运用了何种技术,这种技术是在摄影机内还是摄影机外玩成的,其基本动机都是支撑并提升电影中流动的戏剧性,同时推动叙事。
电影摄影,尽管可以极尽光彩,但终归是故事的仆从。我想,这段话用来形容罗杰·罗杰再合适不过。

罗杰恐怕是最敬业的摄影师,也是导演最爱合作的摄影师,因为他的摄影从不喧宾夺主,而是完全服务于叙事本身。当然,这可能也是他一直未斩获奖项的原因之一。
和他合作多年的科恩兄弟很喜欢恶搞他:这兄弟俩某天命令剧组都像迪金斯那样打扮 —— 也就是白上衣、牛仔裤、还有靴子。但一直在专心工作的罗杰,直到这天的最后,才发现一整个团队都在模仿他。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足见罗杰的专注,他喜欢享受独处的安静时光,我想这是一位艺术家真正具备的心境。
罗杰职业生涯的高潮阶段当属与科恩兄弟将近20年的密切合作,但在这之前,这位出生于英国的艺术家早期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然后进入专业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最终他选择了平面摄影与静物摄影。
他的平面审美也是出了名的厉害,他的摄影风格以自然和擅于利用光影著称。在生活中,他也把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装修房子时,他沉迷于每一扇窗户的位置和采光效果,希望白天也有一些动人的阴影。正式动工时罗杰正在加拿大拍摄电影,所有只好让妻子帮忙。“她已经被我搞疯了,因为我后来忍不住开始评论她的拍摄技巧,”罗杰说,“她镜头摇得太厉害。”

而真正让罗杰打入电影市场的作品还是摄于1984年的《一九八四》,这部作品依旧带着他强烈的平面思维,再加上舞台剧效果,角色的场面调度都非常夸张。色调偏冷,压抑感十足。
在拍完《席德与南茜》后,罗杰正式转战好莱坞,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科恩兄弟。罗杰的摄影技术千变万化,但今天,我只想聊聊他对细节的缜密处理,与突破性的改造。
阴影大师
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都醉心于刻画清晰可见的画面,而罗杰却不同,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手法他早已运用娴熟,除此之外他还对另一种影像风格的塑造提供了建树性的贡献。这一领域即是常常被我们视网膜忽略掉的剪影,亦或是精细的边缘化处理。

印象最深刻的是《神枪手之死》,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想要一种特殊的电影风貌,类似于渐晕的照片效果,在某些段落中,边框的黑色不是死黑一片的,它应该具有令人不易觉察的柔化转变,慢慢过渡到一种暗红色。
导演想要在阴影部分引入色彩,并且他还想要赋予影像某种活力,使得它不像典型的光化学加工产物,要强调它的自然特质,所以罗杰把光化学加工方法和数字处理方法混合起来,获得了导演想要的一种风格。

《神枪手之死》中画面边缘线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变成罗杰的重点实验对象。正如他在告诉《美国摄影师》杂志中提到的那样:“其中一些镜头的焦点非常集中,但是边界看起来磨损和模糊。大多数镜头被用于过渡时刻,这个想法是创造出一种旧时相机的感觉。我们并不想怀旧,但是我们希望这些镜头是令人回味的。“这个想法从安德鲁喜欢的旧照片中研发出来。”
对于剪影效果的处理,罗杰的创作心得是非常感性的:“我的大多数选择都是出自本能,所以我没办法回答什么时候该拍摄剪影镜头。显然,你应该从剧本和场景来猜测使用剪影的时机。不过,剪影能运用在浪漫的时刻,也能运用在凶险的时刻。”
罗杰所言极是,剪影可以做到两极化处理,比如《神枪手之死》劫火车一幕就属于凶险时刻。

但是罗杰设计的影调类似于伦勃朗式的古典油画。伦勃朗善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人物轮廓,用黑暗绘就光明,在他笔下,诞生了著名的“伦勃朗光线”。
如果夸张来说,伦勃朗的光影处理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黑白分明”,因为他摈弃了所有繁杂元素,通过打光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称作三角光。通过眉骨和鼻梁的投影,以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
同样是劫火车一幕,罗杰就运用了大量“伦勃朗光线”,令这场杀气十足的场景变得沉稳、古典又不失神秘感。就像《惊魂记》中浴室谋杀那场戏,躲在背后的凶手以剪影形式出现,观众只能在瞬间意识到凶手的性别特征,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种未知感平添了悬疑性。
但正像罗杰所言,剪影还能打造浪漫情调,绝佳案例可参考他在《007大破天幕杀机》中多次使用的极简色调搭配孤立人影。

这种剪影效果在《银翼杀手2049》中变为一种极致。本片的主题是寻找自我,以及生命的本质,但剧情的发展一直在推翻重来。因此,全片在一种虚实相生的回忆中延伸开来。

为了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样陷入幻觉,罗杰采用了大量剪影式设计,尤其是那雾霾般的橙色沙土令人仿佛置身异世界。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弥漫在电影中的那层薄雾或者是沙土,与远景中的人物产生了多层介质,细节非常丰富。但你总会感受到一种隔阂与疏离感。这正是剪影的魅力,它剔除了多余影像,更富有大气磅礴的气质。
微妙的影调
前文提到,罗杰可以驾驭各类风格,比如像《007大破天幕杀机》这种动作戏,其中上海夜景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具备现代城市特有的繁华与坚硬感。

在《007大破天幕杀机》中,罗杰·罗杰在影像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尤其是在上海场景中,与英国场景的古典美相去甚远。
罗杰在动作片中捕获到了一种商业与艺术并存的美感,让动态影像具备流线般韵律,这是罗杰完成的一次出色实验,玻璃窗反射到的霓虹商业灯,与多层玻璃之间形成复杂介质,让这场杀戮演绎变得异常精彩。
《边境杀手》则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抽象美感。

故事发生在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神秘地带,这一背景倒与罗杰此前拍摄的《老无所依》,这种暧昧又荒蛮的地段有几分相似。电影中的绝对主角是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FBI警官凯特,一个怀抱正义的人,随着故事的深入她的信仰开始逐渐动摇。
如何展现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这时候道德成为本片另一隐藏“人物”,而这复杂的心理过程又是罗杰擅长的领域。

《边境杀手》的影像灵感来自阿力克斯·韦伯的摄影作品,
是一位马格兰摄影师,早年在海地以及美国与墨西哥交接地段拍摄了大量杰作,他的作品具有感性的,瞬间的爆发力。色彩饱和度偏高,善用颜色排列出层次感。

在《边境杀手》中,当凯特还沉溺在个人理想主义时,罗杰镜头下的影像是明亮、干净且规整的。随着凯特深入到毒枭重地,罗杰有效地捕捉到了墨西哥城的混乱和沙漠的空虚,这种空虚感折射出的是凯特摇摇欲坠的正义感。而后罗杰在室内运用更加夸张的色彩对比,强化人物内心剧烈的矛盾变化。

《缺席的人》作为科恩兄弟唯一一部黑白电影,可以说也是摄影最抢眼的一部。本片从头到尾都怀揣着一种对传统好莱坞古典布光的致敬,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本片的影调特征,那就是“精致”。
“我在过去所拍的一些影片中,做过大量的试验。比如拍《逃狱三王》时,我就做了很多的尝试,因为我们开始想试着用光化学方法再现这部电影的风貌,结果碰了壁,后来我们就决定冒险用数字中间片技术来做,那就得做相当多的试验。在影片《缺席的人》中我也做了大量试验,因为我们想要那种黑白的影像风貌。”
可以说,《缺席的人》精致的点恰恰源于对黑白色调的把控,作为单色系如何在完成电影叙事基础上创造风格,实属一道难题。
对此,罗杰采用了更多富有层次的手法,我们看到黑白明暗的分布非常有规律,无论是人物服装材质形成的不规则阴影,亦或是道具在背光环境下打造的规整造型,再加上画面整体虚实设计,主次分明极富节奏感。

在监狱内景的一幕,一束天光倾泻而出,这一瞬间令人印象深刻。规整的半圆体,搭配若干直线,做到了方圆对比。同时,纵深空间形成的透视中心点又将观众引向了故事的绝对主角——妻子多丽丝(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
巧妙的是,这种精良的打光不仅交代出故事的主线人物,还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种绝佳的氛围感。此类透视关系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即利用近景中强烈的物体线条,与背景中明亮的光晕形成强烈反差,形成一种大气的透视效果,并占据绝对优势的空间维度。
罗杰喜欢运用这种高反差构图,比如在《银翼杀手2049》中,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预告片揭幕之后的直播中说:“罗杰一直专注于合理的打光和自然的风格,但这一次,他彻底玩疯了。”

以及华莱士公司的阴影设计,我们发现那些影调会随着人物的移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个个折射角度,犹如金属外壳般坚韧。

它更像是一种流动的艺术,极富节奏感,隐喻时间的变化,一种影调哲学。再辅以多层次配乐,节奏感恰到好处,这让沉闷的剧情富有变化。
另外,反乌托邦情结在本片中尤其显著,罗杰此次的尝试真的是不同以往,笔者第一次看到剧照时,就被另类的不规则构图以及打光所震撼到。荒漠与城市之间没有任何过渡地带,反差感非常强,罗杰的影像预示着这将是一个非常规世界。

还有橙色沙漠中倒塌的巨型雕像,仿佛是堕落的偶像一般,影像中残存着对宏伟世界灭亡时的写照。
最后,只想说一句,虽然可以想象本片票房会表现一般,但电影的价值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看完本片,再次相信这一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参考资料:IndieWire 《名利场》《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光影创作课》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原文有删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