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八)
黑格尔
4.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如建筑,雕刻,音乐,诗歌等)。
最初的类型是象征型艺术。在这个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但是还不能找个适合的感性形象,于是就采用符号来象征,例如基督教以三角形这个符号来象征神的三身一体的概念。
到了古典艺术,精神才达到主客体的统一,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才达到完满的契合一致(这就是说,精神内容中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的,而物质形式中也没有什么是无所表现的)。典型的古典型艺术是希腊雕刻。
在浪漫艺术里,无限的心灵发见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即退回到心灵世界。这样,浪漫艺术就达到与象征艺术相反的一个极端:象征艺术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浪漫艺术的主要种类是绘画,音乐和诗歌。
依黑格尔看,精神超于物质毕竟是内容与形式的分裂,这种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到了浪漫时期,艺术的发展就算达到了高峰,人就不能满足于从感性形象去认识理念,精神就要再进一步脱离物质,要以哲学的概念形式去认识理念。这样,艺术最后就要让位给哲学。
5.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人物性格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
“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这样就引起矛盾冲突,激起行动,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在“英雄时代”,人物是比较独立自由的。
与“英雄时代”对立的有两种世界情况,黑格尔认为都不适宜于形成具有“独立自足性”的人物性格,因为不利于文艺,一种是“牧歌式的情况”,即西方从希腊罗马以来牧歌体诗人和作家们所描写的那种空想乐园的情况。
“对于一个完全的人来说,他必须有较高尚的要求,不能满足于与自然相处相安,满足于自然的直接产品。他不应降低这种牧歌式的生活,他应该工作(劳动)。”——第三二一页
另一种是“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即资产阶级的社会情况。在这种情况里,一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已凝定而且僵化为刻板式的“法律秩序”,孤立的个人在这种社会中是渺小的,不自由的。
6.冲突论和悲剧论
与“一般世界情况”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的是黑格尔的人物性格的冲突说。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冲突是对本来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但“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使冲突消除,又回到和谐。
理想的冲突的情境起于“人的行动本身”,起于两种同是普遍永恒的力量的斗争。结合到这种理想的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悲剧论。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无辜的灾难只是悲惨的而不是悲剧性的,因为这种不幸是无理性的。只有在产生于主体的无限的,合法的道德的意志时,那种不幸才是有理性的。”——《哲学史讲义》,第二卷
黑格尔的悲剧论还是从“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那个基本原则出发的,他强调悲剧中冲突的双方都必须代表有普遍性和理性的理想。
“如果内在的概念和目的本身已经是虚妄的,原来内在的丑在它的客观存在中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美。”——第二七三页
7.理想的人物性格
黑格尔认为艺术中理想的性格应有三大特征。首先是丰富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第二九五页
其次,人物性格还须具有明确性,否则虽丰富而无重点,显不出主要的矛盾,多方面的性格中“应该有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
第三,人物性格要有坚定性,即始终一贯地“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
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转变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康德只把审美判断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依据形式逻辑的范畴,加以仔细剖析,不曾离题寸步,也不曾结合文艺实践;黑格尔却费大部分功夫讨论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涉及狭义美学所不曾摸而且也不敢摸的许多与艺术貌似无关而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到了黑格尔,美学的天地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