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你、你的22岁,在哪漂?(1)
22岁的青春,是否注定要在纠结中成长,焦虑中成熟?
玩的时候念着没有奋斗,奋斗后又后悔没有好好玩,但青春却开始离去!
前天,收到豆瓣发来的“我那些不敢北漂的同学们”,看完此文,想想北上广深自己都体验了,但对于广东人而言,广深不算漂,唯有北上。北京的体验不多也不算深,至今能影响人生的还是22岁起,我在“上漂”的那些日子。
事实上每个故事都是心酸的,过程是励志的。虽说谁的青春不迷茫,纵管每个年代的竞争不一样,但22岁的青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22岁的你,你的22岁,在哪漂?分享我的故事,不妨再听听你的故事……
从小到大,理想比较远,心总是不安分,属那种静不下心、停不下来的性格。学生时代就一直纠结,在玩的过程中,如有作业未完成我就会玩得不尽兴,会老是惦记着。但作业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完的,所以又想奔跑出去,最终作业做得马马虎虎,玩乐玩得心有余悸。
成长中,尤其害怕秋天、害怕星期天。害怕秋天,是因为老是有种莫名的愁绪,后来读诗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才发现,这不只是我一人的专利;害怕星期天,是因为想到昨天的周六没玩尽兴,今天想玩,但想到明天又是周一要上课了,一种自然的感伤涌上心头…不知不觉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长大。
22岁时,我从广州来到了上海。只因朋友的一句话,虽然在广州混出一点起色,有本事再找个陌生的城市闯荡下,不要有退路的,保你呆不了一个月!
老天还真开了个玩笑,第一次从广州到上海的第28天,我一事无成失望地收拾着包袱准备拿着手上仅剩的208元准备去买一张上海至广州的硬座返程票,虽然我知道我只需再呆上两天就够了!
然鹅,在这时我却收到了一个电话!“古先生吗?我是上海XX杂志社的…”
这个电话最终改写了我的历史,使我留在了上海,正式开启了人生的“上漂”之旅!
与朋友的打赌,我赢了!22岁,青春的第一个梦想触手可及。
就在这一年,我从瞬间在广州月薪过万的白领到连续吃一星期五毛一个“狗不理”、睡了两个月二十元一床位招待所还要赊账的上漂族,这绝对是人生疯狂的“完美蜕变”;
就在这一年,我成了上海滩一杂志社的商业记者,虽然是编外的,但这段经历带给我太多人生的思考;
就在这一年,我成功采访了世界五百强在化工行业前十的六家企业,无论是拜耳、巴斯夫还是伊士曼,他们的企业及访谈过的首席代表们,带给我的理念、视界至今启迪着我在职场的参谋智略;
就在这一年,我报读了复旦大学新闻学,在日后的上漂岁月中享受着一边打工一边求学的充实之旅,更深度明白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就在这一年,我放弃广州高薪只为挑战梦想“空手上漂”的故事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使我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近600名伴随我上漂之旅一路温暖的笔友……
这一年是公元2000年!
2000年的广州,从报社做了近一年的实习记者后,我进了家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也做过文案,因为有提成,几月来我的收入突飞猛涨,月均都在1万余元。这对于一个22岁的小伙来说,实在是笔极其乐观的数字,何况在那个工资还有几百的年代。
但这笔看似丰厚的收入并未给我带来多大的欢欣与内心的充实。也许过于年轻,结婚、买房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遥远的事情,根本在22岁的字典里找不到这些词组。这每月1万余元的工资不是“玩着花便是心花花”,大概少年的成长有所自卑的缘故,一切为了满足虚荣心,用钱买开心。但虚荣过后我却无比寂寞,隐约感觉着人生有条裂缝。直到有一天,听到来自外省同事的一句话:你们广东人就是地理位置好、命好,不然,你看你们这里,简直就是文化沙漠,有没有料,出去闯闯便知,就像我们来到你们的地盘一样…
这给我自尊心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我强烈地认为,广东人并不是这样的,此前还温习了近代史的典范案例——在上海其实诸多的名人中有很多是走出去的广东人,尤其民国时期。如我们所熟悉的女星“阮玲玉、蝴蝶”及商界上海家化、百雀羚最早的创始人等,他们都是成功的楷模!
今天,我同样自己做个表率。就算在广州再优越,一样要有胆色出去闯荡。从小就反叛的我,总感觉青春不是这样的。青春不能以收入的多少来决定人生的意义。
当想奔赴远方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很空虚,总觉得需要再做点什么。正好那时跟个较好的朋友说起这事,我想出去闯闯。他说,广州不就是闯不就是漂吗,你还想去哪?
我说,对于广东人而言,广州深圳都不叫漂,哪怕你来自粤东或粤西,都可看作是本土,因为在这里还会有同学、有亲戚,遇到困难时还是有退路,大不了几个小时回乡下。而省外的人不一样,你看他们来到广深,就是完全陌生的异乡。若想彻底去体验非广东人在北上广深的漂游,唯有北上!
难道逃离广州?你疯了,这根本不可能!好不容易才有今天,如果放弃这份工,你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呆上一个月!
我只想歇斯底里体验一回我的北漂能力,为青春捞点谈资……
我们打赌吧!
说干就干,一个大胆的决定出来了!
我决定辞职,以挑战零资源的名义往大上海奔去。
为何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当时曾纠结过一段时间,但很快便明晰了。首先,我要奔向的肯定要一线城市,本身广州就是其中一个,无论是工资标准和生活竞争的难度,只有一线城市才能满足我挑战的资格。其次,那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除了让我重新来过,还能在此过程中可以读点书、求点学来充实自己。
结果当然很快出来,国内就四个一线,北上广深。深圳太近,本身也在广东,且文化氛围更不如广州,第一个被排除;剩下的只有北京与上海。北漂?北京虽然文化氛围浓厚,但商业氛围及经济的窗口好像远不如上海,且开放度亦远不及上海…没错,就定上海了,过去不是说,上海滩,冒险家的乐园?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看了近代史的缘故,上海有着太多成功的广东人士,上海从小就憧憬,更具挑战性!
既然是挑战,当然不能带着太多的钱。
为了纪念这一次上漂,我狠心决心极具象征性只拿取了在广州月均工资的1/10(1300元)作路费及赴上海的一切生活费。好友说,如果这笔钱能使你在上海呆上一个月就算你赢,但这基本不可能;如果输了,你就乖乖留在广州不要做白日梦了!
1300元,扣掉208元的硬座火车票,我仅剩一千零几十,笑笑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还清楚地记得,在当时的日记本上写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2000年的秋天,我出发了!
之所以定在秋天,是因为害怕秋天,害怕秋天的多愁善感,害怕秋天的孤寂,所以我要选择最害怕的季节去挑战自己内心向往的征程。
因此前在广州有过报社实习记者的经历,在火车上我就发挥了与一般人不寻常的表现,我像个很“江湖老道”的高手在火车上侃侃而谈,一路上撩了不少妹,征服了几位哥,使周边的乘客皆对我刮目相看——这位“小兄弟”不单学识渊博还见多识广、谈吐幽默!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广东。
基本上一路下来,我的早餐、中餐的食品及方便面由各位很热情很主动的“车友”免费提供。
火车就是江湖,几个小时使大家成了“难兄难弟”,衡阳站便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大约半夜12点,火车到了衡阳站,对面的大哥及旁边的小姐姐特意推了推熟睡的我,“衡阳站到了,快醒来,看好桌面的东西”。果不其然,衡阳站一停,这个绿车皮的上半截车窗被撬开了,自带扳手一下爬上三个人,以收垃圾的名义把桌上的物品都扫荡了一回,然后又在靠近车厢的接壤处突然停下张望着。
这些都是什么人?怎么火车都可以爬上来?我很惊讶,这可是下半夜呀,万一他们给我来个硬抢怎么办?抢不到什么真的给你来一拳,那真的成了今天的“肿么办”!我很担心唯一最值钱的手机被抢去,但转念一想,我不是在他们面前“见多识广”的吗,怎能惊恐?克制住内心的不安,我强装淡定然后转身捂住了肚子,以难受的表情掩饰住惶恐,等待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看看其他人的表情,也是有所惶恐。大家在期盼着乘务员的出现。
我灵机一动,朝着相反方向的车厢边走边喊:乘务员,有没有药……
我当然知道这是徒劳的,然而回头却看到他们三人停留了一小会后,扫了几件不太重要的物品就匆匆从车门直接走了下去。
好在只是有惊无险,我松了口气,估计大家损失的只有桌上的几包零食及方便面。那个大哥问我,你怎么会突然喊起乘务员的,我真担心他们会回来踢你一脚。
所以我加了句“有没有药”。第一,乘务员出现,他们就算明目张胆也只是顺手牵羊而不敢抢,这样就加速了他们离去的可能;第二,说药,他们不至于对一个要死要活的人再动手脚吧,我回答道。
不愧是记者出身!听到周围的异口同声的点赞,我享受着这份装X的虚荣。
好惊险,第一次出远门总算体会了一回过去人们常说的“火车好坐,衡阳难过”!
忐忑的夜晚过去了,天色慢慢亮起来,听到广播说到了浙江的衢州。
整整27个小时后,抵达上海。
自信溢满脸上的我感觉要面对的好像不是完全陌生的都市,而是有个亲近的朋友在随时恭候着我的光临!
还好,出了火车站,我没有感受到别人文章里时常写到的“出了火车站,我就茫然,不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或许因为广州同是大都市的缘故吧,并未感觉到上海比起广州有什么三头六臂,都是一样的钢铁森林,唯一不同的是,天气比广州凉了些,更有秋天的感觉。那时的通讯当然不像今天有手机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指路,有张纸版地图就不错了。但我仍然没依靠这个。我相信自己印象中的直觉,于是重新进入地铁站往徐家汇方向走。
徐家汇,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像个故乡般亲切!
在徐家汇站看到写有“虹桥路方向”的出口出来后,看到一个教堂,然后往那方向走去,最后选择了教堂旁边的一间超有感觉的小宾馆住下。这家宾馆很有诗意,满满的老上海风情,挨着教堂有着西式风格的装饰,看着门口的落叶,享受着这里的沉静,彷如置身于英伦的爱丁堡旁。
彼时接近五点,望着暮色下哥特式建筑的教堂,我想起了一句话:枯叶渐黄秋日渐长 , 夕阳下你是我的诗……
后来才知道,这个天主教堂是上海有名的地标。
宾馆的前台是两位上海阿姨,约40有余,大概保养得还不错,看起来像30岁。此前也听说过上海人排外,尤其是中年的阿姨。我二话不说,直接跟两位来了句“姐姐,我要住宿”。
阿姨拿着我的身份证望了望,然后一脸懵逼的样子,有点意外地说道:“小广东,我们都老人家了,你应该叫阿姨!”
不是的,在我们广东,30岁的都叫姐姐,何况两位还那么年轻,叫阿姨会得罪人……
这样一去一来,再讲讲广东女性的煲汤秘诀,加点调理、添油加醋,还一副诚恳的样子,最后的结果是,两位无比开森的阿姨给了我很超值的价格,一晚168元减到108元,这可是闹市中的徐家汇呀……
把自己安顿下来后,我买了份新民晚报,接下来便朝报纸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准备投简历。因为我得在一千元用完之前找到工作。
那个年代,什么前程无忧,什么智联招聘都木有,猎聘更不用说。求职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到人才市场现场面试,二是投简历(当然不是EMAIL,是最原始的邮寄)等别人主动约你上门。通常我觉得价值感更强的职位往往都不是自己主动上门的,跑到人才市场,那得有多LOW呀,应该是别人期待你去的,所以,我选择邮寄简历,等待约见。
一天单住宿就要一百多,还要吃饭和交通费,算下来是我差不到要六天内找到一份工作。
六天,这纯粹是靠运气了!但戏剧性的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些意外——老天偏要考验我,我的钱掉了……
人要学会独自穿过迷雾,希望就在黑夜的尽处…欲知详情,请继续留意二集分解,感谢阅读!
谁人定我去或留 ,定我心中的宇宙,只想靠两手向理想挥手……青春达到理想不易,有斗志就应该不再犹豫!看了大鹏的“缝纫机乐队”一起聆听Beyond当年的励志经典——
不再犹豫
玩的时候念着没有奋斗,奋斗后又后悔没有好好玩,但青春却开始离去!
前天,收到豆瓣发来的“我那些不敢北漂的同学们”,看完此文,想想北上广深自己都体验了,但对于广东人而言,广深不算漂,唯有北上。北京的体验不多也不算深,至今能影响人生的还是22岁起,我在“上漂”的那些日子。
事实上每个故事都是心酸的,过程是励志的。虽说谁的青春不迷茫,纵管每个年代的竞争不一样,但22岁的青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22岁的你,你的22岁,在哪漂?分享我的故事,不妨再听听你的故事……
从小到大,理想比较远,心总是不安分,属那种静不下心、停不下来的性格。学生时代就一直纠结,在玩的过程中,如有作业未完成我就会玩得不尽兴,会老是惦记着。但作业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完的,所以又想奔跑出去,最终作业做得马马虎虎,玩乐玩得心有余悸。
成长中,尤其害怕秋天、害怕星期天。害怕秋天,是因为老是有种莫名的愁绪,后来读诗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才发现,这不只是我一人的专利;害怕星期天,是因为想到昨天的周六没玩尽兴,今天想玩,但想到明天又是周一要上课了,一种自然的感伤涌上心头…不知不觉我就在这样的矛盾中长大。
22岁时,我从广州来到了上海。只因朋友的一句话,虽然在广州混出一点起色,有本事再找个陌生的城市闯荡下,不要有退路的,保你呆不了一个月!
老天还真开了个玩笑,第一次从广州到上海的第28天,我一事无成失望地收拾着包袱准备拿着手上仅剩的208元准备去买一张上海至广州的硬座返程票,虽然我知道我只需再呆上两天就够了!
然鹅,在这时我却收到了一个电话!“古先生吗?我是上海XX杂志社的…”
这个电话最终改写了我的历史,使我留在了上海,正式开启了人生的“上漂”之旅!
与朋友的打赌,我赢了!22岁,青春的第一个梦想触手可及。
就在这一年,我从瞬间在广州月薪过万的白领到连续吃一星期五毛一个“狗不理”、睡了两个月二十元一床位招待所还要赊账的上漂族,这绝对是人生疯狂的“完美蜕变”;
就在这一年,我成了上海滩一杂志社的商业记者,虽然是编外的,但这段经历带给我太多人生的思考;
就在这一年,我成功采访了世界五百强在化工行业前十的六家企业,无论是拜耳、巴斯夫还是伊士曼,他们的企业及访谈过的首席代表们,带给我的理念、视界至今启迪着我在职场的参谋智略;
就在这一年,我报读了复旦大学新闻学,在日后的上漂岁月中享受着一边打工一边求学的充实之旅,更深度明白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就在这一年,我放弃广州高薪只为挑战梦想“空手上漂”的故事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使我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近600名伴随我上漂之旅一路温暖的笔友……
这一年是公元2000年!
2000年的广州,从报社做了近一年的实习记者后,我进了家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也做过文案,因为有提成,几月来我的收入突飞猛涨,月均都在1万余元。这对于一个22岁的小伙来说,实在是笔极其乐观的数字,何况在那个工资还有几百的年代。
但这笔看似丰厚的收入并未给我带来多大的欢欣与内心的充实。也许过于年轻,结婚、买房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遥远的事情,根本在22岁的字典里找不到这些词组。这每月1万余元的工资不是“玩着花便是心花花”,大概少年的成长有所自卑的缘故,一切为了满足虚荣心,用钱买开心。但虚荣过后我却无比寂寞,隐约感觉着人生有条裂缝。直到有一天,听到来自外省同事的一句话:你们广东人就是地理位置好、命好,不然,你看你们这里,简直就是文化沙漠,有没有料,出去闯闯便知,就像我们来到你们的地盘一样…
这给我自尊心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我强烈地认为,广东人并不是这样的,此前还温习了近代史的典范案例——在上海其实诸多的名人中有很多是走出去的广东人,尤其民国时期。如我们所熟悉的女星“阮玲玉、蝴蝶”及商界上海家化、百雀羚最早的创始人等,他们都是成功的楷模!
今天,我同样自己做个表率。就算在广州再优越,一样要有胆色出去闯荡。从小就反叛的我,总感觉青春不是这样的。青春不能以收入的多少来决定人生的意义。
当想奔赴远方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很空虚,总觉得需要再做点什么。正好那时跟个较好的朋友说起这事,我想出去闯闯。他说,广州不就是闯不就是漂吗,你还想去哪?
我说,对于广东人而言,广州深圳都不叫漂,哪怕你来自粤东或粤西,都可看作是本土,因为在这里还会有同学、有亲戚,遇到困难时还是有退路,大不了几个小时回乡下。而省外的人不一样,你看他们来到广深,就是完全陌生的异乡。若想彻底去体验非广东人在北上广深的漂游,唯有北上!
难道逃离广州?你疯了,这根本不可能!好不容易才有今天,如果放弃这份工,你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呆上一个月!
我只想歇斯底里体验一回我的北漂能力,为青春捞点谈资……
我们打赌吧!
说干就干,一个大胆的决定出来了!
我决定辞职,以挑战零资源的名义往大上海奔去。
为何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当时曾纠结过一段时间,但很快便明晰了。首先,我要奔向的肯定要一线城市,本身广州就是其中一个,无论是工资标准和生活竞争的难度,只有一线城市才能满足我挑战的资格。其次,那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除了让我重新来过,还能在此过程中可以读点书、求点学来充实自己。
结果当然很快出来,国内就四个一线,北上广深。深圳太近,本身也在广东,且文化氛围更不如广州,第一个被排除;剩下的只有北京与上海。北漂?北京虽然文化氛围浓厚,但商业氛围及经济的窗口好像远不如上海,且开放度亦远不及上海…没错,就定上海了,过去不是说,上海滩,冒险家的乐园?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看了近代史的缘故,上海有着太多成功的广东人士,上海从小就憧憬,更具挑战性!
既然是挑战,当然不能带着太多的钱。
为了纪念这一次上漂,我狠心决心极具象征性只拿取了在广州月均工资的1/10(1300元)作路费及赴上海的一切生活费。好友说,如果这笔钱能使你在上海呆上一个月就算你赢,但这基本不可能;如果输了,你就乖乖留在广州不要做白日梦了!
1300元,扣掉208元的硬座火车票,我仅剩一千零几十,笑笑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还清楚地记得,在当时的日记本上写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2000年的秋天,我出发了!
之所以定在秋天,是因为害怕秋天,害怕秋天的多愁善感,害怕秋天的孤寂,所以我要选择最害怕的季节去挑战自己内心向往的征程。
因此前在广州有过报社实习记者的经历,在火车上我就发挥了与一般人不寻常的表现,我像个很“江湖老道”的高手在火车上侃侃而谈,一路上撩了不少妹,征服了几位哥,使周边的乘客皆对我刮目相看——这位“小兄弟”不单学识渊博还见多识广、谈吐幽默!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广东。
基本上一路下来,我的早餐、中餐的食品及方便面由各位很热情很主动的“车友”免费提供。
火车就是江湖,几个小时使大家成了“难兄难弟”,衡阳站便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大约半夜12点,火车到了衡阳站,对面的大哥及旁边的小姐姐特意推了推熟睡的我,“衡阳站到了,快醒来,看好桌面的东西”。果不其然,衡阳站一停,这个绿车皮的上半截车窗被撬开了,自带扳手一下爬上三个人,以收垃圾的名义把桌上的物品都扫荡了一回,然后又在靠近车厢的接壤处突然停下张望着。
这些都是什么人?怎么火车都可以爬上来?我很惊讶,这可是下半夜呀,万一他们给我来个硬抢怎么办?抢不到什么真的给你来一拳,那真的成了今天的“肿么办”!我很担心唯一最值钱的手机被抢去,但转念一想,我不是在他们面前“见多识广”的吗,怎能惊恐?克制住内心的不安,我强装淡定然后转身捂住了肚子,以难受的表情掩饰住惶恐,等待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看看其他人的表情,也是有所惶恐。大家在期盼着乘务员的出现。
我灵机一动,朝着相反方向的车厢边走边喊:乘务员,有没有药……
我当然知道这是徒劳的,然而回头却看到他们三人停留了一小会后,扫了几件不太重要的物品就匆匆从车门直接走了下去。
好在只是有惊无险,我松了口气,估计大家损失的只有桌上的几包零食及方便面。那个大哥问我,你怎么会突然喊起乘务员的,我真担心他们会回来踢你一脚。
所以我加了句“有没有药”。第一,乘务员出现,他们就算明目张胆也只是顺手牵羊而不敢抢,这样就加速了他们离去的可能;第二,说药,他们不至于对一个要死要活的人再动手脚吧,我回答道。
不愧是记者出身!听到周围的异口同声的点赞,我享受着这份装X的虚荣。
好惊险,第一次出远门总算体会了一回过去人们常说的“火车好坐,衡阳难过”!
忐忑的夜晚过去了,天色慢慢亮起来,听到广播说到了浙江的衢州。
整整27个小时后,抵达上海。
自信溢满脸上的我感觉要面对的好像不是完全陌生的都市,而是有个亲近的朋友在随时恭候着我的光临!
还好,出了火车站,我没有感受到别人文章里时常写到的“出了火车站,我就茫然,不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或许因为广州同是大都市的缘故吧,并未感觉到上海比起广州有什么三头六臂,都是一样的钢铁森林,唯一不同的是,天气比广州凉了些,更有秋天的感觉。那时的通讯当然不像今天有手机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指路,有张纸版地图就不错了。但我仍然没依靠这个。我相信自己印象中的直觉,于是重新进入地铁站往徐家汇方向走。
徐家汇,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像个故乡般亲切!
在徐家汇站看到写有“虹桥路方向”的出口出来后,看到一个教堂,然后往那方向走去,最后选择了教堂旁边的一间超有感觉的小宾馆住下。这家宾馆很有诗意,满满的老上海风情,挨着教堂有着西式风格的装饰,看着门口的落叶,享受着这里的沉静,彷如置身于英伦的爱丁堡旁。
彼时接近五点,望着暮色下哥特式建筑的教堂,我想起了一句话:枯叶渐黄秋日渐长 , 夕阳下你是我的诗……
后来才知道,这个天主教堂是上海有名的地标。
宾馆的前台是两位上海阿姨,约40有余,大概保养得还不错,看起来像30岁。此前也听说过上海人排外,尤其是中年的阿姨。我二话不说,直接跟两位来了句“姐姐,我要住宿”。
阿姨拿着我的身份证望了望,然后一脸懵逼的样子,有点意外地说道:“小广东,我们都老人家了,你应该叫阿姨!”
不是的,在我们广东,30岁的都叫姐姐,何况两位还那么年轻,叫阿姨会得罪人……
这样一去一来,再讲讲广东女性的煲汤秘诀,加点调理、添油加醋,还一副诚恳的样子,最后的结果是,两位无比开森的阿姨给了我很超值的价格,一晚168元减到108元,这可是闹市中的徐家汇呀……
把自己安顿下来后,我买了份新民晚报,接下来便朝报纸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准备投简历。因为我得在一千元用完之前找到工作。
那个年代,什么前程无忧,什么智联招聘都木有,猎聘更不用说。求职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到人才市场现场面试,二是投简历(当然不是EMAIL,是最原始的邮寄)等别人主动约你上门。通常我觉得价值感更强的职位往往都不是自己主动上门的,跑到人才市场,那得有多LOW呀,应该是别人期待你去的,所以,我选择邮寄简历,等待约见。
一天单住宿就要一百多,还要吃饭和交通费,算下来是我差不到要六天内找到一份工作。
六天,这纯粹是靠运气了!但戏剧性的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些意外——老天偏要考验我,我的钱掉了……
人要学会独自穿过迷雾,希望就在黑夜的尽处…欲知详情,请继续留意二集分解,感谢阅读!
谁人定我去或留 ,定我心中的宇宙,只想靠两手向理想挥手……青春达到理想不易,有斗志就应该不再犹豫!看了大鹏的“缝纫机乐队”一起聆听Beyond当年的励志经典——
![]() |
比起北漂,上漂没有那么苦涩,却添了份酸楚溜,但酸的东西开胃 |
不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