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孟浩然
最近读孟浩然,不再局限于上学时学得那两三首诗。诗人在心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印象。不过好比是爬山刚到半山腰,后面的风景还未曾见。所以,说成“初识”,较符合实际。
诗人的大概。襄阳人,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一处自己的庄园,酷爱家乡山水,也曾常年在外特别是吴越之间游历,去过长安应举,落第,等。对他整体的印象,前几天在豆瓣上乱诹了几句,正好拿来:“襄阳山水胜,吴越更风流。长安空繁华,世间知音多。他憧憬着、他失落着、他徘徊归路、他沉浸其中”。
内心的感受最难传递,所以我当然不能在你面前滔滔不绝的说我心中的孟浩然。所以不如干脆摈弃传递的念头,只求碰撞便好。
先附两首小诗: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注:(一)兰若:佛寺;(二)异物:指死亡;(三)塔:保存、供奉僧人遗骨用的砖塔等;(四)石筵:石制的几筵,用以安放灵座;(五)如意:一种僧人使用的僧具。
世间有多种“境”,人心进入其中,即生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上面两首中,强烈希望或留恋的,不在眼前,以致心中怅然甚至感伤。姑且把此境称作“空”境,空境不单出现在与喜爱的人之间,也发生在与喜爱的物之间。喜爱的人或物消亡,或仅是过去的美好现今不在,即产生空境。再看一首: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一)王迥在襄阳东南边的鹿门山隐居;(二)鲛人:传说中像鱼一样居住在水中的人;(三)夕阳句:指回忆中的景象;(四)兴非一:兴致不止一种。
汉水绕襄阳而下,好山好水成就诗人家乡好风光。诗人经常去,或漾舟,或爬山,或拜访僧道隐士,或凭吊古迹,有时自己去,有时和朋友。诗人这次又去,却不禁忆起上次和好友一起泛舟时的美好时光,不胜感慨。
突然想起自己有一次独自去嵩山,在路上蓦然忆起上次和孩子、爱人一起在登封吃夜市的情景,兴奋的喧哗声仿佛还在耳际,然而眼前唯有汽车在夜色中穿行……
你可曾想起类似的时刻?或者其他类似书写“空境”的诗?有感于花儿枯萎的人,会更加珍爱花开时分;体验“空境”,或许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的美好,并与之连接。
再二首: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注:(一)元公,疑指元丹丘,崇信道教,曾在多地隐居;(二)鄂渚:在湖北武昌西长江中;(三)之子:此子;(四)岘首:岘首山,在襄阳;(四)蛟浦:指襄阳汉水边,传说汉水中曾有蛟龙为害,襄阳太守邓遐,挥剑将其斩为数段;(五)鹤楼:黄鹤楼;(六)青竹杖:据《拾遗记》载,老子隐居,与世人绝迹,唯有黄发老叟或骑仙鹤,或着羽衣,手握青竹杖,与之共谈天地之数。此处诗人是否真送了手杖之类的礼物,存疑。
夕阳西下,一轮圆月自东方升起,凉风带香,萤虫飞荡;抑或,三月桃花盛开,春水见涨,好友乘流而下,与我相逢。发生、发展、发陈出新,周围大量有生命的,没生命但灵动的,每时每日,自然的交响,妙笔丹青,绘出一幅幅无比生动的画面——也唯有我们居住的地球如此。这也是一种境,我们姑且就称之为“生动”。
从都市走近自然,我常常为此兴奋不已。早晨,上午或傍晚,“中坐兴非一”——静静地看,各种趣味纷至沓来,并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又会是什么要造访你的世界让你欣喜。
“生动”,并不局限在一刻或一日间,更跨及春夏秋冬四季。关注,才能发现;持续地与之在一起,才会对事物的多种变化有感。诗人对自然变化敏感的捕捉、对自然物浓烈的情感,即部分源于持续的关注,很多时候是内心里与对象亲密的在一起,如王维诗中所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看以下两首诗中诗人与对象之间那亲密的关系: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一)荠:荠菜;(二)万山:襄阳西北汉水边的一座山,旁边有万山潭;(三)游女解佩:传说郑交甫去汉水边游玩,遇见两位美丽女子,前去搭讪,女子解下玉佩相,郑拿手里正要看,玉佩突然不见了,回头,见两位女子也消失无踪,郑恍然,才知道遇见了神女。(四)棹歌:船歌
坐看云雾升腾、看鸟飞鸟没,不觉忘了自身,心儿也随之一起;看到山岭上的树、江边的船,觉得像熟悉的荠菜、月牙,娇美可爱……
诗中,与其说是与自然关系亲密,不如说成如躺在自然的怀抱中更为贴切。读这些诗时,我们把诗人也放进去一块来看,好像更有意思了。诗人在画面中,内心又与自然间的互动生成,这也构成“生动”的一个构成部分。
自然之生动,让人忘却尘世牵挂,自在悠游,乐而忘返。
再看两首:
《经七里滩》
……
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彩翠相氛氲,别流乱奔注。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猿饮石下潭,鸟还日边树。
观奇恨来晚,倚棹惜将暮。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
《下赣石》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注:(一)七里滩:在江浙一带,连亘七里,两山夹峙,水流如箭;(二)矶:水边凸出来的大石头;(三)棹:船桨;(四)潺湲:用手拨弄水,水流的样子;(五)赣石:即江西赣江十八滩;(六)沸声:水流奔涌的声响;(七)洊势:水流之势;(八)鱼龙沸:像水中的龙一般翻滚;(九)榜人:船夫;(十)放溜:顺流;(十一)落星湾:传说此处曾有星星坠入,化为石,在彭蠡湖中,沿赣江顺流而下可达,不过非一日可抵,此处应是一种诗意的表述。
《经七里滩》作于四十出头落第后游吴越其间,内心还残留有烦恼,所以面对美景有“从兹洗尘虑”这样的话。《下赣石》作于四十八岁湘赣之游中,已经没有一丁点烦恼的情绪,写得自在潇洒。
让诗人留连的,不止是在与自然之间,还存在于与好友之间。这在孟诗中,特别突出。看下面两首: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军。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竹蔽檐前日,雨随阶下云。周游清荫遍,吟卧夕阳曛。
江静棹歌歇,溪深樵语闻。归途未忍去,携手恋清芬
《春中喜得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注:(一)支公:东晋高僧,此处借指就师;(二)右军:王羲之世称王右军,此处借指好友;(三)解酲:消除酒病
第一首诗中说,和朋友一起共度良辰、共赏美景,不忍回去;第二首中,朋友来寻,诗人则喜不自胜,林花和小草都仿佛因此生情。
与一个人(虽不限于一人,但以一人为主)在一起,相互欢喜,享受美好时光。此境,可起名为“共舞”。当此时,两个人或面向彼此,不问外界;或把世界拉进来,你、我、它,其乐融融。这即是孔子弟子“曾点”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即是《天龙八部》中“乔峰与阿朱”的梦想——“归隐塞外,牧马放羊”。“共舞”,是作为一个人,其精神生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再看一首: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一)之子:此人;(二)期:约定
这首诗写的是等待的时光,约好了正等着,友人虽然还未到,但此时已经暖暖的在心中,周围的景致,也一件件鲜活的涌现在面前,又仿佛都在为友人的到来做准备。这与惠特曼在《在一天将结束时我听说》所写类似,也大概约等于梵高在等高更时画得两把椅子吧。
说到“共舞”,不禁要问:诗人与异性之间的呢?这可是我们现代人情感的重头戏。大概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讲,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加上不同性别间天生有不同的面向,所以男人们更多得是在同性间寻求心灵上的“契洽”。从这个角度看,在孟诗甚至整个唐诗中,爱情题材的相对来说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临到我们这个时代,找到想找的人变得很容易了,这为人与人内心之间建立更好的连接提供了便利。不过,话说回来,方便联系的人太多,好像也在稀释着我们的情感。
与人之间,与自然物之间,总体上讲,我觉得得警惕的是,现代都市生活把我们与天地自然隔离了,也撕碎了原来的熟人社会,我们难以再享有那种,弥散于天地、日月、草木鸟兽、你以及我这众多部分之间的,那种仿佛温情脉脉的网状连接。据说,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都市里,多数家庭的梦想是:拥有一处庭院,面对青山或临绿水,有熟悉的邻居、方便的工作……
第四种境,暂称之为“落寞”。梦寐以求,但希望渺茫,甚至已遭弃绝,或者是突逢变故,孤独无助,这两种景况都会致人失落感伤。倘若加之周围环境萧索,感受就会更加强烈。落寞与生动、共舞相对立,后两者是被美好幸福包围,而前者却像是被世界遗弃。看两首诗:
《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一)秦京道:通往长安的路;(二)晦朔,月尽为晦,月初为朔;(三)襄水曲:襄水边,襄阳那一段汉水称为襄水;(四)楚云端:襄阳以前属于楚国,云端,言其遥远;(五)迷津:迷途
第一首作于三十九岁赴京考试途中,第二首作于之前从广陵返乡途中。两首一样,好似都是“屋漏又遭连阴雨”,所见苍凉,内心寂寞迷茫。再看两首: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南阳北阻雪》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注:(一)当路:当权者;(二)相假:帮助,援引;(三)宛许:南阳许昌之间;(四)京豫:指南阳,南阳再往南不远即襄阳;(五)平皋:原野;(六)十上: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黄金百斤尽,归家,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诗人四十岁到长安,呆了大半年,应进士举落第,也没有得到贵人引荐,虽有幸误撞见了玄宗,却又因自己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帝王疏远。多年的希望落空,失落又孤单的心境尽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几句中。第二首则是从长安返回襄阳路上所作,冰天雪地,回家受阻,又没脸面,想起苏秦,觉得跟他一样落魄。
大概数“落寞”最伤人。诗人面对此境,仿佛跳了出来,观照描摹,于咀嚼中获得了另一种滋味。如此,便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落寞”的超脱。
快刀斩乱麻,“空境”、“生动”、“共舞”、“落寞”,权且粗糙地分离出这几个。这几个组合到一起,正好也差不多能勾勒出孟浩然内心形象的一个轮廓。其余的肯定还有,不再分辨。
即所谓“境”,不过是把人心所遇之种种做了些分类,为的是方便把握。关于人与境的关系,诗人与常人的差别在于,前者总是习惯于用内心去观照各种境,看的真切,且细致,进而又用语言将所见所感加以呈现。诗人内心所见以及诗人的内心本身,都藏在一首首诗中。所以一个读诗的办法是,我们拿自己这颗心——虽携着一切过往,却内怀真诚——去亲近那一句句诗行,通过文字去触摸背后的存在,并像与好朋友谈心似的与诗人自由地碰撞——你想到的一切:类似体验、或是疑惑、不同感受等等,全拿出来。诗人的价值,岂不正是如好友一般作我们的参照,好让我们有更宽的视野以更好地走自己的人生路?越是能这样与诗人去交流,我们所收获的便越多,也就越能理解诗人。
诗人的大概。襄阳人,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一处自己的庄园,酷爱家乡山水,也曾常年在外特别是吴越之间游历,去过长安应举,落第,等。对他整体的印象,前几天在豆瓣上乱诹了几句,正好拿来:“襄阳山水胜,吴越更风流。长安空繁华,世间知音多。他憧憬着、他失落着、他徘徊归路、他沉浸其中”。
内心的感受最难传递,所以我当然不能在你面前滔滔不绝的说我心中的孟浩然。所以不如干脆摈弃传递的念头,只求碰撞便好。
先附两首小诗: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注:(一)兰若:佛寺;(二)异物:指死亡;(三)塔:保存、供奉僧人遗骨用的砖塔等;(四)石筵:石制的几筵,用以安放灵座;(五)如意:一种僧人使用的僧具。
世间有多种“境”,人心进入其中,即生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上面两首中,强烈希望或留恋的,不在眼前,以致心中怅然甚至感伤。姑且把此境称作“空”境,空境不单出现在与喜爱的人之间,也发生在与喜爱的物之间。喜爱的人或物消亡,或仅是过去的美好现今不在,即产生空境。再看一首: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一)王迥在襄阳东南边的鹿门山隐居;(二)鲛人:传说中像鱼一样居住在水中的人;(三)夕阳句:指回忆中的景象;(四)兴非一:兴致不止一种。
汉水绕襄阳而下,好山好水成就诗人家乡好风光。诗人经常去,或漾舟,或爬山,或拜访僧道隐士,或凭吊古迹,有时自己去,有时和朋友。诗人这次又去,却不禁忆起上次和好友一起泛舟时的美好时光,不胜感慨。
突然想起自己有一次独自去嵩山,在路上蓦然忆起上次和孩子、爱人一起在登封吃夜市的情景,兴奋的喧哗声仿佛还在耳际,然而眼前唯有汽车在夜色中穿行……
你可曾想起类似的时刻?或者其他类似书写“空境”的诗?有感于花儿枯萎的人,会更加珍爱花开时分;体验“空境”,或许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的美好,并与之连接。
再二首: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注:(一)元公,疑指元丹丘,崇信道教,曾在多地隐居;(二)鄂渚:在湖北武昌西长江中;(三)之子:此子;(四)岘首:岘首山,在襄阳;(四)蛟浦:指襄阳汉水边,传说汉水中曾有蛟龙为害,襄阳太守邓遐,挥剑将其斩为数段;(五)鹤楼:黄鹤楼;(六)青竹杖:据《拾遗记》载,老子隐居,与世人绝迹,唯有黄发老叟或骑仙鹤,或着羽衣,手握青竹杖,与之共谈天地之数。此处诗人是否真送了手杖之类的礼物,存疑。
夕阳西下,一轮圆月自东方升起,凉风带香,萤虫飞荡;抑或,三月桃花盛开,春水见涨,好友乘流而下,与我相逢。发生、发展、发陈出新,周围大量有生命的,没生命但灵动的,每时每日,自然的交响,妙笔丹青,绘出一幅幅无比生动的画面——也唯有我们居住的地球如此。这也是一种境,我们姑且就称之为“生动”。
从都市走近自然,我常常为此兴奋不已。早晨,上午或傍晚,“中坐兴非一”——静静地看,各种趣味纷至沓来,并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又会是什么要造访你的世界让你欣喜。
“生动”,并不局限在一刻或一日间,更跨及春夏秋冬四季。关注,才能发现;持续地与之在一起,才会对事物的多种变化有感。诗人对自然变化敏感的捕捉、对自然物浓烈的情感,即部分源于持续的关注,很多时候是内心里与对象亲密的在一起,如王维诗中所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看以下两首诗中诗人与对象之间那亲密的关系: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一)荠:荠菜;(二)万山:襄阳西北汉水边的一座山,旁边有万山潭;(三)游女解佩:传说郑交甫去汉水边游玩,遇见两位美丽女子,前去搭讪,女子解下玉佩相,郑拿手里正要看,玉佩突然不见了,回头,见两位女子也消失无踪,郑恍然,才知道遇见了神女。(四)棹歌:船歌
坐看云雾升腾、看鸟飞鸟没,不觉忘了自身,心儿也随之一起;看到山岭上的树、江边的船,觉得像熟悉的荠菜、月牙,娇美可爱……
诗中,与其说是与自然关系亲密,不如说成如躺在自然的怀抱中更为贴切。读这些诗时,我们把诗人也放进去一块来看,好像更有意思了。诗人在画面中,内心又与自然间的互动生成,这也构成“生动”的一个构成部分。
自然之生动,让人忘却尘世牵挂,自在悠游,乐而忘返。
再看两首:
《经七里滩》
……
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彩翠相氛氲,别流乱奔注。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猿饮石下潭,鸟还日边树。
观奇恨来晚,倚棹惜将暮。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
《下赣石》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注:(一)七里滩:在江浙一带,连亘七里,两山夹峙,水流如箭;(二)矶:水边凸出来的大石头;(三)棹:船桨;(四)潺湲:用手拨弄水,水流的样子;(五)赣石:即江西赣江十八滩;(六)沸声:水流奔涌的声响;(七)洊势:水流之势;(八)鱼龙沸:像水中的龙一般翻滚;(九)榜人:船夫;(十)放溜:顺流;(十一)落星湾:传说此处曾有星星坠入,化为石,在彭蠡湖中,沿赣江顺流而下可达,不过非一日可抵,此处应是一种诗意的表述。
《经七里滩》作于四十出头落第后游吴越其间,内心还残留有烦恼,所以面对美景有“从兹洗尘虑”这样的话。《下赣石》作于四十八岁湘赣之游中,已经没有一丁点烦恼的情绪,写得自在潇洒。
让诗人留连的,不止是在与自然之间,还存在于与好友之间。这在孟诗中,特别突出。看下面两首: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军。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竹蔽檐前日,雨随阶下云。周游清荫遍,吟卧夕阳曛。
江静棹歌歇,溪深樵语闻。归途未忍去,携手恋清芬
《春中喜得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注:(一)支公:东晋高僧,此处借指就师;(二)右军:王羲之世称王右军,此处借指好友;(三)解酲:消除酒病
第一首诗中说,和朋友一起共度良辰、共赏美景,不忍回去;第二首中,朋友来寻,诗人则喜不自胜,林花和小草都仿佛因此生情。
与一个人(虽不限于一人,但以一人为主)在一起,相互欢喜,享受美好时光。此境,可起名为“共舞”。当此时,两个人或面向彼此,不问外界;或把世界拉进来,你、我、它,其乐融融。这即是孔子弟子“曾点”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即是《天龙八部》中“乔峰与阿朱”的梦想——“归隐塞外,牧马放羊”。“共舞”,是作为一个人,其精神生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再看一首: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一)之子:此人;(二)期:约定
这首诗写的是等待的时光,约好了正等着,友人虽然还未到,但此时已经暖暖的在心中,周围的景致,也一件件鲜活的涌现在面前,又仿佛都在为友人的到来做准备。这与惠特曼在《在一天将结束时我听说》所写类似,也大概约等于梵高在等高更时画得两把椅子吧。
说到“共舞”,不禁要问:诗人与异性之间的呢?这可是我们现代人情感的重头戏。大概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讲,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加上不同性别间天生有不同的面向,所以男人们更多得是在同性间寻求心灵上的“契洽”。从这个角度看,在孟诗甚至整个唐诗中,爱情题材的相对来说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临到我们这个时代,找到想找的人变得很容易了,这为人与人内心之间建立更好的连接提供了便利。不过,话说回来,方便联系的人太多,好像也在稀释着我们的情感。
与人之间,与自然物之间,总体上讲,我觉得得警惕的是,现代都市生活把我们与天地自然隔离了,也撕碎了原来的熟人社会,我们难以再享有那种,弥散于天地、日月、草木鸟兽、你以及我这众多部分之间的,那种仿佛温情脉脉的网状连接。据说,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都市里,多数家庭的梦想是:拥有一处庭院,面对青山或临绿水,有熟悉的邻居、方便的工作……
第四种境,暂称之为“落寞”。梦寐以求,但希望渺茫,甚至已遭弃绝,或者是突逢变故,孤独无助,这两种景况都会致人失落感伤。倘若加之周围环境萧索,感受就会更加强烈。落寞与生动、共舞相对立,后两者是被美好幸福包围,而前者却像是被世界遗弃。看两首诗:
《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一)秦京道:通往长安的路;(二)晦朔,月尽为晦,月初为朔;(三)襄水曲:襄水边,襄阳那一段汉水称为襄水;(四)楚云端:襄阳以前属于楚国,云端,言其遥远;(五)迷津:迷途
第一首作于三十九岁赴京考试途中,第二首作于之前从广陵返乡途中。两首一样,好似都是“屋漏又遭连阴雨”,所见苍凉,内心寂寞迷茫。再看两首: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南阳北阻雪》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注:(一)当路:当权者;(二)相假:帮助,援引;(三)宛许:南阳许昌之间;(四)京豫:指南阳,南阳再往南不远即襄阳;(五)平皋:原野;(六)十上: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黄金百斤尽,归家,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诗人四十岁到长安,呆了大半年,应进士举落第,也没有得到贵人引荐,虽有幸误撞见了玄宗,却又因自己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帝王疏远。多年的希望落空,失落又孤单的心境尽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几句中。第二首则是从长安返回襄阳路上所作,冰天雪地,回家受阻,又没脸面,想起苏秦,觉得跟他一样落魄。
大概数“落寞”最伤人。诗人面对此境,仿佛跳了出来,观照描摹,于咀嚼中获得了另一种滋味。如此,便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落寞”的超脱。
快刀斩乱麻,“空境”、“生动”、“共舞”、“落寞”,权且粗糙地分离出这几个。这几个组合到一起,正好也差不多能勾勒出孟浩然内心形象的一个轮廓。其余的肯定还有,不再分辨。
即所谓“境”,不过是把人心所遇之种种做了些分类,为的是方便把握。关于人与境的关系,诗人与常人的差别在于,前者总是习惯于用内心去观照各种境,看的真切,且细致,进而又用语言将所见所感加以呈现。诗人内心所见以及诗人的内心本身,都藏在一首首诗中。所以一个读诗的办法是,我们拿自己这颗心——虽携着一切过往,却内怀真诚——去亲近那一句句诗行,通过文字去触摸背后的存在,并像与好朋友谈心似的与诗人自由地碰撞——你想到的一切:类似体验、或是疑惑、不同感受等等,全拿出来。诗人的价值,岂不正是如好友一般作我们的参照,好让我们有更宽的视野以更好地走自己的人生路?越是能这样与诗人去交流,我们所收获的便越多,也就越能理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