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当欧洲遇到亚洲——贝加尔湖东岸探秘
布里亚特共和国是俄罗斯的一张“亚洲脸”,满大街的亚洲面孔让你困惑于这底是哪里。不过这里的景致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渴望北国那种深沉、幽远和萧索的秋色,这里能满足你的一切想象。

作为地理爱好者,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这样的名字,一直在我旅行list上。贝加尔湖,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深、水量最大的湖泊,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对旅行者来说,这是多么诱人的魅惑。
这两年,李健的一首《贝加尔湖畔》更是让它名声大噪。贝加尔湖已经逐渐成了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去年国庆节前,想去贝加尔湖旅行。查找了许多旅行攻略,都说是要飞到西岸的城市伊尔库茨克,但是一搜机票才发现已经飙到天价了。于是打开地图,仔细查看贝加尔湖周边的城市,发现湖的东岸,还有一个蒙古味十足的城市——乌兰乌德。一搜去那里的机票,便宜!于是马上定了去乌兰乌德机票,准备从那里去贝加尔湖。
去之前搜索旅游论坛,发现关于贝加尔湖的攻略,都是清一色的去湖西岸的伊尔库茨克,然后从伊尔库茨克去湖边小镇利斯特维扬卡,或者去奥利洪岛的......所有的攻略都是这样的,看下来难免审美疲劳......感觉还没去就什么都感受到了。
不过关于乌兰乌德湖东岸的旅行攻略,非常的少。于是决定,打破常规,探索一下湖东岸。对比之后发现,湖东岸的乌兰乌德以及布里亚特共和国,才真是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俄罗斯境内的蒙古国——布里亚特
乌兰乌德,这个城市的名字听起来就蒙古味十足。我国内蒙有乌兰浩特,蒙古国有乌兰巴托,而俄国境内竟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蒙古人的国家——布里亚特共和国,就在贝加尔湖东岸。
布里亚特人是蒙古人的一支,但和内蒙以及外蒙的蒙古族有一定区别,不仅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与风俗,而且语言也与其他蒙古语方言有一定差异。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4万,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我国呼伦贝尔也有部分分布。布里亚特人主要集中在俄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一个有自己的议会和总统的自治共和国。乌兰乌德,则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


与贝加尔湖一样,布里亚特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康熙年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将贝加尔湖及其东岸的土地让给了俄罗斯。而后雍正年间,清与俄罗斯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将贝加尔湖以南的部分土地又让与俄罗斯。至此,布里亚特彻底成为俄罗斯的领土。
欧洲国家的亚洲脸
飞机即将在乌兰乌德降落时,透过机窗,能俯瞰乌兰乌德全市。映入眼帘的,除了市中心的高楼,更多的是来到城市郊区的农村移民们的小房子,五颜六色又连绵不绝,在草原上漫无边际的摊开。后来才知道,很多农牧民来到城市,但是无力购买城市中的住宅,便在郊外自己搭建木屋居住。土地私有,因此没有强拆,就形成了连片的郊外木屋区。而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长达9288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上,再也没有一座城市像乌兰乌德这样,拥有那么多我们熟悉的“亚洲脸”了。大街上既有欧洲人的面孔,又有亚洲人面孔。俄罗斯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两个族群和谐共处,谈笑风生。还常常能看到不少混血的帅哥美女,个个鼻梁高挺,又脸庞圆润,配上黄黑相间的头发,总让人眼前一亮。因为亚洲面孔多,所以整个城市对亚洲人很友善。去之前,听说俄国有些光头党对外国人不太友好,不过在乌兰乌德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道路两旁尽是苏联时期的建筑,让人充分感受到俄罗斯的味道。不过街上频繁出现的黄种人面孔,则提醒着人们这里又“很亚洲”。许多建筑都带有蒙古民族的一些装饰性元素。在去郊外的路上,能看到苏联时期的大工厂附近就是西藏风格的喇嘛庙,总是让人有些恍惚,感到“反差萌”。如果说,旅行的目的就是去看一些不常见的风景,获得“新鲜感”,那么乌兰乌德一定符合这个要求。



从机场出来坐公交车,二十分钟就来到市中心——乌兰乌德主广场。广场后面是市政厅,而广场上则矗立着城市最知名的地标建筑——全球最大的列宁头像雕塑。

为什么这里没有建列宁全身像,却建了一个如此巨大列宁头像呢?
在我去之前,读过胡成的俄罗斯游记,里面戏谑的说这雕塑,是嘲笑当地蒙古人的大脑袋的。按照他的说法,当地的布里亚特姑娘,尽管高挑漂亮,但就是头大。
我对这个说法不认同,事实上,当地蒙古姑娘们的头身比绝对不输俄罗斯妹子。我特意问了当地人。他们告诉了我真正的缘由:这个头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因为当时苏联遍地都是列宁的雕塑,因此他们想搞一个不一样的,就选择了只做一个头像,但是要做很大。不走寻常路的酷劲儿,才是修建头像雕塑的原因。

相比于贝加尔湖西岸的伊尔库茨克,那个城市很早就因贝加尔湖旅游而出名:早在苏联时期,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都纷至沓来。而东岸的乌兰乌德,则长期是一个神秘的工业城市,对外国人的旅行禁令,直到苏联末期的1988年才结束。
在市区,随处可见苏式的方盒子居民建筑。这种建筑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被大量修建,因此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在我国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也有大量的这种建筑存在。不少楼的山墙上还保留着苏联时期的宣传画。
我的旅馆就在这样的老房子里。金秋十月,蓝天白云,天气相当不错。走出旅馆,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街道两旁树叶金黄,城市给人一种独特的秋日温馨。

而在市区的南部,有一片老城区。这里保存着为数不少的俄式小木屋,一两百年前,俄罗斯人大量移民西伯利亚时,就开始建造这样的小木屋。漫步在木屋街区,更能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感。

如果觉得市区内的建筑还不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那么一定要去郊外的人种学博物馆逛逛。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人种学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博览园——由各色民俗建筑集合的特色民俗村。在这里能看到布里亚特共和国各个民族、部落的建筑、民居和图腾:欧洲的小木屋、一百年前旧礼仪东正教徒的住所、千年前匈奴时代的立石、布里亚特蒙古包、鄂温克族的帐篷等等。

金秋十月的天高云淡,民俗村一片金黄,景色宜人。除了我们很少的游客,绝大多数参观者,还是周末来散心的本地人。当然,还有随着老师,听着讲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小学生们。



鄂温克族的木帐篷,在我国被称为“撮罗子”。鄂温克人是林间民族,零星分布在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也有分布。因为人数很少并且大量通婚,面临着种族消失的危险。

如今城市里的布里亚特人,就像是美国的ABC,除了“亚洲脸”,他们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都和典型的俄国人几乎没差别。很多人都不太会说蒙古语了。但是他们留下了最富有特色的民族特产——布里亚特菜。其中的头牌,当属布里亚特包子(buuzy)。从到乌兰乌德的那天开始,每天我们吃的都是包子、包子、包子......甚至到了湖西岸那个俄罗斯人的城市伊尔库茨克,也经常见到这种薄皮厚馅分量足的食物。
在民俗村里,我们看到最显眼的蒙古包,就是个布里亚特餐厅,里面有当地最著名的特色菜布里亚特肉包子。



登高望远——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除了人种学博物馆,城市最大的景点就是全市最高处——Rinpoche Bagsha寺。这个喇嘛庙是城市的宗教中心。在这里,眼前看到的红衣喇嘛,耳畔传来的佛教音乐,无不让人有回到拉萨的穿越感。
在苏联是时期,少数民族的宗教被压制,喇嘛被清洗。苏联解体后,布里亚特人的宗教信仰迅速的恢复,人们纷纷重新信仰喇嘛教。当地人对宗教信仰极为重视,参观时就看到,有人生了孩子来还愿。甚至一些俄罗斯白人,也开始信仰这种宗教。而在寺庙里面,甚至还有俄罗斯白人的喇嘛。



庙门外的高地,是俯瞰全市的绝佳位置。站在这里,夕阳下的乌兰乌德市,一览无遗。日落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秋风瑟瑟,站在山顶的人们会感到些许凉意,不由得想起天气预报里常听到的那句话:“一股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寒冷空气......”


西伯利亚和蒙古的确是在这里相遇的。蒙古国的第一大河——色楞格河,从蒙古高原一路向北,流经乌兰乌德,最终在这里注入贝加尔湖。

布里亚特人,历史上被称为“林中百姓”。相比于草原上游牧民族,他们更倾向于山野间的渔猎生活。因此他们不住蒙古包,而是住木屋。郊区的木屋,都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的,而是农村移民们自发修建,看上去杂乱无章,但仔细看又颜色和形式各异,放在一起也有一种混杂、多样的美。

惊鸿一瞥——贝加尔湖东岸行
在乌兰乌德市逛了两天之后,我们联系了当地一个旅行公司。一个汉语名字叫做导航地图——高德的向导,带我们到贝加尔湖东岸一日游。
从市区驱车前往贝加尔湖畔,一路尽是森林和草原美景。有点像北美的秋色,但更加壮阔、辽远。如果说起蒙古,大家想到的就是草原。而布里亚特这里更多的是森林,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因此被称为是“林中的居民”。这里是世界上最多的红松,大量的木材也出口到中国。
向导高德,大学学的是英语文学,也曾经在我国东北留学学汉语。他一路上向我们介绍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光,也回忆起大学时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秋天是最美的季节,我最喜欢的诗人普希金,就有很多赞美秋天的诗歌”他向我们说道。
在普希金诸多关于秋天的诗歌中,最知名的还是这首《秋天》(Осень):“回忆把我带进秋天的花园/ 橙红的盛装,橙红的盛装,清新的空气/ 大雁在空中鸣叫/ 好像我们俩从来就没有分别过......”
而一路的美景,也正如普希金在另一首《秋之韵》里描写的那样:“森林换上红色和金色的外衣/林中是风的喧嚣和清新的气息。”
在一年前的国庆假期,我去过大兴安岭地区的乌兰浩特和阿尔山。十月初的时候,大兴安岭已是一片金黄。相比之下,这里的秋色颜色更为丰富多彩,森林黄绿相间,偶尔穿插着红叶,煞是好看。





终于来到贝加尔湖东岸湖畔。眼前的贝加尔湖无比壮阔,就像是海,无边无际的海。

贝加尔湖东岸与西岸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只有东岸的湖边才有沙滩,可以惬意的漫步。十月初这里已经是深秋,整个岸边只有我们的身影。而在七八月份仲夏,俄罗斯各地的人,都分纷纷来到这里度假避暑,在沙滩上进行各种文体活动。沙滩上的排球网,也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活动场景。






东岸是看湖上落日的绝佳之处。日落时分,凉意渐起,更给人苍凉之感。这个历史上苏武牧羊的北海,穿越无数旧日的恩怨纷争,让我们在眼下觉得陶醉和恍惚。许多发生在这片异域土地上的历史故事仿佛在眼前串成了线,让人想起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在贝加尔湖西岸有一个小镇利斯特维扬卡。而在东岸同样有一个知名的小镇,只不过这个小镇并不是因为临湖,而是因一个疗养院,以及秋白鲑鱼而知名。这就是格列雅琴斯克镇。

无穷的湖水,无穷的铁路
如果说只是东岸一日游,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贝加尔湖湖边。那么西伯利亚大铁路,则让人看个够:从乌兰乌德到伊尔库茨克,一整天的火车,都沿着湖边前进。

这趟车早上出发,傍晚到伊尔库茨克,顺便体验了一下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或许是最惬意的行程:一整天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坐在车上,静静的看着窗外。除了车厢里的本地人,为数不多的国际游客们,都是这样打发时间的。我想起胡成那本游记,封面是一个人坐在卧铺上,面无表情的凝望窗外。而窗外的不断后退的树林,也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他的书名:《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在西伯利亚,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总是让人觉得旅途永无尽头,窗外的贝加尔湖亦是如此。
我看着窗外,不断有雪花打在窗上, 六棱柱状 装的冰晶,好似西伯利亚留给列车的指纹。从东岸到西岸,外面的温度不断降低,雪越下越大,车厢里也越来越冷,而我们对西伯利亚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




原野上的原野,以及,喇嘛庙
因为买的是北京往返乌兰乌德的机票。我们在游览了伊尔库茨克和贝加尔湖西岸之后,又在火车上睡了一夜,早上又回到了蒙古味十足的乌兰乌德。
最后这天,我们决定走远一些。布里亚特共和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北方的佛教国,乌兰乌德出城30多公里外,有伊沃金斯克寺,是俄罗斯藏传佛教文化的中心。那里还有本地的活佛(甚至还有白人喇嘛),甚至有大批蒙古国的人都来朝拜。
秋日里风轻云淡,阳光普照,寺庙里丰富的色彩,让人炫目的迷失在异域感中。



寺庙附近的伊沃加镇及其周边的草原,则带给我们无边草原的体验。只有在这里,我们才真切的感受到西伯利亚——这个听起来就冷飕飕的名字的魅力:原始、荒蛮,有无比诱人。

伊沃加看起来像是我们的小村庄,其实在当地行政上已经是一个城市了。和我们的村子比起来,这里道路更宽,院子更大,处处尽显俄罗斯的巨大尺度。


穿过村(市),爬上后面的小山坡,深秋原野的场景映入眼帘,莽原充斥着野性的呼唤。北风在耳边呼啸而过,俄罗斯的那种辽阔无边的空旷感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这世界辽阔的没有尽头。



躺在草丛上,仿佛能感受到塞外的金戈铁马与慷慨悲壮。想起《故都的秋》中对北方秋天的描写:“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如果你渴望北国那种深沉、幽远和萧索的秋色,这里能满足你的一切想象。
在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在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我终于感觉到世界尽头的孤独。这里的无边无际,足以跨越的漂泊的时空和漫长的岁月。我想起童年在地图册上对西伯利亚的的憧憬,如今我终于拥抱它。在广袤的荒野中,个体是如此的渺小。我们失去所有,也得到一切。
欢迎关注微信号:墙头马上看世界(qtworld),带你去看这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