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影评2
首先要说的肯定是龙文章,这个人来路不明,他自己交代过的那个从小辗转的经历不可考证,名字也不一定真实,但是这个名字的内涵倒是可以解读一下——龙,种花家;文章,我最开始以为是指这个人是假象的,是作者笔下拟造的意思,后来在三十多集看到一个弹幕说“文章即历史”,恍然大悟,这个人是历史冰山浮出来的那一角,让观众从他身上以小窥大,用个人的角度去看中国远征军这一页历史。 我在团长身上其实看到了很多袁朗的影子,看起来都是一脸痞样,但是性格内里却完全不一样。袁朗身上有在和平年代中拼搏努力成长为一代妖孽的自信甚至自负,他手里有兵可用、他背后有大妖孽撑着,他偶尔的诙谐调侃是性格和生活的一种平衡。但龙文章不一样,他的痞是一层画皮。在缅甸的时候,炮灰团的人内心已然被日军打成了灰,那种困兽等死的状态小太爷用叛逆和毒舌表现得最为明显,迷龙那副要死不活的冷漠样子你对比他找到老婆儿子后的又哭又闹的样子简直不像一个人......心散了、心死了,龙文章来了。 他像一片灰败中突然照进来的一道光,嬉笑怒骂、扯皮扯大,黑暗中迷茫的众人无法不被那一句“我带你们回家”所吸引。即便最初的回家之路上不断地有人死去,看着龙文章冲在前面、淡定指挥,偶尔还有胜利,别扭嘴毒如小太爷也在“三米之内”别扭的顺从着。 如果说从缅甸境内走到怒江边上这段路程重建了这些炮灰心中的希望,龙文章拍着残余的队伍返身阻敌才真正给这些丢失了脊梁以及从来没有国的民族感洒下了一点种子。说实话在这个情节的开展过程中,我其实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按理说以炮灰团一团丧家之犬的心态,竟然被逼着赶着倒回去主动伏击,而下面那一群渡江的众生里,除了迷龙还没搂热乎的老婆和儿子,都跟他们“没有关系”。要是没有龙文章死乞白赖求来的半个基数的炮火,本故事就可以完结撒花了。 整个情节与活着回家的目标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初看的时候真的是很难理解大家愿意跟着龙文章去送死的心态,一直到后来沙盘演练,虞啸卿2年的精心准备被杀得血流成河,他奔溃到几乎自杀,张立宪为首的小弟毫无道理地去找躺着的龙团和瘸腿的孟烦了茬,故意把烦了装扮成鬼子,我才慢慢感觉到了他们心中的信仰——精英们把虞啸卿当作信仰,即便他是个败军之将仍然信仰他的军人血性,所以最后在树堡,张立宪的自杀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因为那时虞啸卿的一退再退让他们的信仰如雪瞬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