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购物狂信用欺诈,出轨妇女吞砒霜!
![]() |
我今天想起了一个比较久的个人经历。
那天,一个女性朋友说起杨振宁的事情。她认为,那么年轻的女孩嫁给一个老头,多半是为了利益吧?
我说:你想想啊,一个老头子,带着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学生。只要他喜欢这个女学生,女学生也愿意,该帮的事情早就帮了,能给的好处早就给了。你觉得他们有必要结婚吗?有必要冒着被社会和家人排斥的风险结婚吗?难道必须成为夫妻,杨振宁才能为她的科研事业伸出援手?难道成为夫妻,不会反而落人话柄?如果是利益交换,人应该是理性的。何必做这种我这么直肠子的人都觉得不划算的事情?
她有些惊讶,改变了坐姿,皱起眉头,说:也对,有道理……。
过了一会儿,她又突然问我:你又是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
我是怎么回答她的,我已经忘了。
但在刹那间理解到的东西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一会儿,我们谈论的不是杨振宁,不是八卦。
我们谈论的是婚姻、是爱情。
我们借助谈论他人的生活、极端的事件,去抒发平时不能抒发的感想、讨论一般情境下不能讨论的问题。
想到之前王宝强事件的火热程度闹,连世界级的盛事都没有存在感了,也是挺让人咋舌的。
撇开痛骂奸夫淫妇的那些正义群众不谈(骂是他们唯一能表达的语言,这有什么好谈的呢),大多数的人谈王宝强事件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呢?
然后我观察到,大多数人谈王宝强事件,谈的还是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也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门当户对。
有个心理学实验,对门当户对概念做了非常“冷静透彻”的分析,忍不住要分享一下:
实验人员找来100 位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 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 到100 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
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也不准告诉别人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参与实验大学生的背后。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因为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翻10倍。
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83+74)*10=157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50美元。
实验开始后,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因此首先就是观察别人,很快分数高的男生和女生很快被大家找出来了。
例如,99 号男生和100 号女生。这两人身边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
但人类的一夫一妻制决定了,人不可能同时和N个人配对(实验规则也如此),因此他们变得非常挑剔,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为什么能这么快分辨自己数字高呢?
看看围在身边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从这些追求者们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出来了。
反过来说,都没人搭理的人,那就是分数低了。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对,慢慢的发现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者60+也凑合着过了。
但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悲剧了,他们到处碰壁,到处被拒,被嫌弃。
据一位学生事后表示,在参加了这场游戏之后,他对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
因为他在短短几小时里就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他们背后的数字太小了(基本都是个位数),要找一个愿意配对的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最后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无外乎两条路:
一个是大家自己找个差不多的凑合凑合算了,比如5 号和6 号俩人配成一对,虽然奖金只有110 美元,那也好过没有。
二是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就不是对半分,我愿意给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请你吃饭,虽然请客吃饭花的钱也许多过奖金数额,但是找不到人配对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经过了漫长的配对过程,眼看时间就要到了,还有少数人没有成功配对,这些人没办法了,只能赶紧的草草找人完成任务——因为单身一人的话是拿不到奖金的。(现实中的交易婚姻)
最后的倒数阶段,没有配对的都胡乱找了个人。当然也有坚持不配对,单身结束游戏的大学生。
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总结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
比如55 号男生,他的对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 之间的女生,俩人数字相差20 以上的情况非常罕见。
不过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00 号女生的配对对象竟然不是99 号男,也不是97 或95,竟然是73 号男生,两人相差了27!
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呢?
原来100号女生被众多的追求者冲昏了头,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盘惜售”(因为她并不知道100是最大值,也不知道自己就是100 号),她还在等待更大数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对的差不多了,她终于开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个数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号幸运儿。
她虽然也尝试过去找90+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经有女伴了,让他们抛弃现有的女伴跟她配对并不现实,因为人家已经多少有了点感情(更多的应该是友情),犯不着为了多这点美元就换人。
不仅心理学家总结,参与实验的学生也总结了一些心得:
1、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生活圈子,地域限制)
2、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多数决择)
3、小数字的人追求大数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为要大数字的人接受小数字的人总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对方也不理你。 (女神与屌丝)
实验想说明的主旨其实是简单的:婚姻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价值有多高(即背后的数字大小),而你采取什么办法去寻找婚姻其实都是次要的。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异性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就会开始评价对方的价值,这完全是下意识的。
但人类的价值非常难评估,没有谁会把数字贴在自己的背后,人们还往往会故意夸大自己的价值。
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种各样。
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远远超过了100 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让我们做出决定的难度成倍增加。正因为选择的难度很大,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些很简单的指标,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基于别人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永远别忘了,这个社会的风潮是由“大多数人”去决定的,所以当我们看到社会的价值倾向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标准,至于是否选择跟从,是否选择“继续相信爱情”,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就像心理学家随机分发的数字并不能代表参与实验学生的真正价值一样,我们不可能创造一个每个人的能力都忠实地被分级,好的就到顶端,坏的就到底部,而且保证过程毫无差错,这是不可能的。
这世上有太多偶然的契机,不同的机运,出身,疾病,从天而降的意外等等,我们却无法将这些因素分级,无法完全忠实的将人分级。
当我们想象人生中的失败,我们恐惧的原因并不只是失去收入,失去地位,我们害怕的是他人的评论和嘲笑,就如一位实验的学生说“找不到人配对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今日世界上最会嘲笑人的便是互联网,每天我们打开互联网,都能看到那些把生活搞砸的人,让我们在茶余饭后拿来挖苦的新闻。
他们与错误对象共枕,然后被出轨,他们使用错误药物,然后半身不遂。
这些人失败了,我们称他们为“失败者”。我们非常恐惧被人嘲笑,然后通过嘲笑他们,获得一丝安慰。
心理学的实验虽然是无心的,但在纯粹理性的世界里,失败的定义太过残忍,纯粹的理性世界里,世界就是疯狂的丛林。
这实验的简单与片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太注重人类理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感性动物,不仅要吃的好,吃的饱,还要讲究吃相的问题(没见过动物进食还点蜡烛穿西装配古典乐吧?),然后我们为婚姻发明了个装饰,叫爱情。
有人注重吃的好,有人注重吃的饱,有人注重吃的姿势美不美,并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如何分辨一个世界是理性疯狂,还是感性宽容,我想简便的方法是看这世界如何对待悲剧。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年代,我相信那个时代资讯虽然不发达,还是有人可以欣赏,放到现在写,它只能是互联网上一篇名为“购物狂信用欺诈,出轨妇女吞砒霜”的社会新闻。
我很喜欢的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有一句话,他说“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
用现在的口吻说,就是看一个人背后的数字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是一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