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空间,让自己活在当下
最近,我对收拾房间产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小时候对这句话不能理解,最近却深有体会。
其实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的家中有许多书,有很多是过去爱读的,也有很多是买下之后始终没有读过一个字,总想着在某一天或许会看。由于很多书都非常经典,舍不得丢掉,所以生活和心理空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被慢慢侵占。
整理中,还发现曾在促销时,屯了不少东西,有些甚至是放了2年都没用完。
真正现在正在使用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
自己的生活,正被一些不知道何时才会用到的东西所包围,浪费而低效。
懒惰让屋子变得杂乱,贪婪让房间堆满无用之物。
住在这样的地方,又怎会感到舒适?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折中和量化的处理。
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收纳原则。
1.【量化空间,让自己活在当下】
让现在有用的东西,至少占据现有空间的50%;在过去或未来有用的东西各占20%;其他或遗忘的东西占10%。
用这个方法,我把可以丢掉的东西陆续丢掉。无法丢掉的东西,比如自己未来想看却没时间,或过去很喜欢,但暂时不会重读的书都寄回了老家,花了将近1千元的快递费。令人吃惊的是,当我这么做之后,它们竟然只留下了十分之一。
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这十分之一被我放置多年没碰的书,竟然又陆续读了不少,甚至又有一些可以拿走了。
通过整理时,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整合,思考也变得灵活了许多,在工作、写作中会有灵感不断迸发的感觉。
行动力也有明显增强,近期做了不少之前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直在尝试和改变的状态中。
当我把这个量化空间的整理方式,跟几个朋友分享之后,他们也跃跃欲试开始尝试,反馈还不错。
2.【定位空间,给每个物品一个固定的“家”】
记得在一本收纳书(具体哪本忘记了)中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家里不知不觉就乱了,说明你没有给每件物品设计一个固定而合理的放置空间。
但是后来我发现,仅仅给每件物品设计放置空间,仍然不够。很多物品,都要存放“备用份”。为了保证每件物品的取用方便,那么大部分的物品都需要设计2个放置空间,1个空间可以“随时使用”,1个空间“方便存取”。
在贯彻这个整理方案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满足两个存放条件的空间都重新规划,放弃其他的可存储空间。比如床底、柜顶,这些地方都尽量不存放任何东西。因为物品放在这些地方,既不能随时使用,又不方便存取。
之后,把需要“随时使用”的物品,优先进行了摆放。备用物品所占的空间尽量≈需要随时使用的物品,如果比例相差过于悬殊,那就说明自己之前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在之后继续调整。
3.【符合自己的习惯】
因为一直对收纳比较感兴趣,我看过很多关于整理的图书和影视剧,文末会给大家推荐一些。但如果根据某一本书的内容,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却是不现实的,很难坚持和真正让自己感到舒适。
我比较喜欢根据自己的习惯,来不断调整整理的方法,让房间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喜好。每周都感受到屋子比上一周变得更舒适了一些,那种愉悦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自己身上人性的弱点;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一点一点向自己理想的生活靠近,安宁又踏实。
我想到一句话:真正的安宁,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那么房间的井然有序,是不是也可以让心灵变得更加安宁?至少,我感到是这样的。
附相关图书、影视剧推荐:
1.《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书&同名电影
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告诉读者,只留下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后面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整理方法。非常适合想要改变但决心不够的小伙伴看,书和电影的内容差距很大,我自己都非常喜欢,建议两者都看。它能颠覆读者对“整理”的理解。
2.《整理的艺术》《收纳的艺术》图书
这两本书前者给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小技巧,后者给到了一些整理的思路。对于整理“新手”来说,是两本非常棒的入门参考手册。适合想要开始整理和收纳,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小伙伴。并且逐步从学习别人的整理方法,向设计适合自己的整理方法过度。
3.《我的房间空无一物》电视剧
这部日剧比较欢脱,女主角一天不仍东西就浑身难受。适合当下饭剧,外加不断坚定自己扔东西的决心。女主角对待物品的态度我非常欣赏: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小时候对这句话不能理解,最近却深有体会。
其实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的家中有许多书,有很多是过去爱读的,也有很多是买下之后始终没有读过一个字,总想着在某一天或许会看。由于很多书都非常经典,舍不得丢掉,所以生活和心理空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被慢慢侵占。
整理中,还发现曾在促销时,屯了不少东西,有些甚至是放了2年都没用完。
真正现在正在使用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
自己的生活,正被一些不知道何时才会用到的东西所包围,浪费而低效。
懒惰让屋子变得杂乱,贪婪让房间堆满无用之物。
住在这样的地方,又怎会感到舒适?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折中和量化的处理。
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收纳原则。
1.【量化空间,让自己活在当下】
让现在有用的东西,至少占据现有空间的50%;在过去或未来有用的东西各占20%;其他或遗忘的东西占10%。
用这个方法,我把可以丢掉的东西陆续丢掉。无法丢掉的东西,比如自己未来想看却没时间,或过去很喜欢,但暂时不会重读的书都寄回了老家,花了将近1千元的快递费。令人吃惊的是,当我这么做之后,它们竟然只留下了十分之一。
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这十分之一被我放置多年没碰的书,竟然又陆续读了不少,甚至又有一些可以拿走了。
通过整理时,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整合,思考也变得灵活了许多,在工作、写作中会有灵感不断迸发的感觉。
行动力也有明显增强,近期做了不少之前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直在尝试和改变的状态中。
当我把这个量化空间的整理方式,跟几个朋友分享之后,他们也跃跃欲试开始尝试,反馈还不错。
2.【定位空间,给每个物品一个固定的“家”】
记得在一本收纳书(具体哪本忘记了)中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家里不知不觉就乱了,说明你没有给每件物品设计一个固定而合理的放置空间。
但是后来我发现,仅仅给每件物品设计放置空间,仍然不够。很多物品,都要存放“备用份”。为了保证每件物品的取用方便,那么大部分的物品都需要设计2个放置空间,1个空间可以“随时使用”,1个空间“方便存取”。
在贯彻这个整理方案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满足两个存放条件的空间都重新规划,放弃其他的可存储空间。比如床底、柜顶,这些地方都尽量不存放任何东西。因为物品放在这些地方,既不能随时使用,又不方便存取。
之后,把需要“随时使用”的物品,优先进行了摆放。备用物品所占的空间尽量≈需要随时使用的物品,如果比例相差过于悬殊,那就说明自己之前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在之后继续调整。
3.【符合自己的习惯】
因为一直对收纳比较感兴趣,我看过很多关于整理的图书和影视剧,文末会给大家推荐一些。但如果根据某一本书的内容,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却是不现实的,很难坚持和真正让自己感到舒适。
我比较喜欢根据自己的习惯,来不断调整整理的方法,让房间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喜好。每周都感受到屋子比上一周变得更舒适了一些,那种愉悦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自己身上人性的弱点;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一点一点向自己理想的生活靠近,安宁又踏实。
我想到一句话:真正的安宁,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那么房间的井然有序,是不是也可以让心灵变得更加安宁?至少,我感到是这样的。
附相关图书、影视剧推荐:
1.《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书&同名电影
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告诉读者,只留下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后面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整理方法。非常适合想要改变但决心不够的小伙伴看,书和电影的内容差距很大,我自己都非常喜欢,建议两者都看。它能颠覆读者对“整理”的理解。
2.《整理的艺术》《收纳的艺术》图书
这两本书前者给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小技巧,后者给到了一些整理的思路。对于整理“新手”来说,是两本非常棒的入门参考手册。适合想要开始整理和收纳,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小伙伴。并且逐步从学习别人的整理方法,向设计适合自己的整理方法过度。
3.《我的房间空无一物》电视剧
这部日剧比较欢脱,女主角一天不仍东西就浑身难受。适合当下饭剧,外加不断坚定自己扔东西的决心。女主角对待物品的态度我非常欣赏: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