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r fati 命运之爱
本书及作者简介: 《当尼采哭泣》是一本高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Yalom)。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选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个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在这本书从形式上看既体现了作者的专业领域,又体现了两位大师的专业领域,可谓一举两得,不得不为作者敏捷的思维方式所叹服。 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很广,包含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以及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症的描述。可是,这些话题都不脱离主轴:存在(existence)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本书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把虚无缥缈的哲学问题巧妙的与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使普通读者更容易从书中获益。即假托历史名人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超越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世间的人性与生活,故事虽然精彩,但不难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主角虽然特别,却不是人性的异数。当名医遇见超人,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我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大同小异。 经典摘要: 1、对我来说,‘责任’二字是既沉重又难以忍受的,我已经把我的责任削减到唯一的一项——让我的自由不朽。婚姻以及随之而来的占有与嫉妒,只会奴役灵魂。 2、布雷尔深信,年老、死别、比朋友长命的痛苦,就在于缺少了被人关心的机会,过不受关注的生活,就是一种痛苦。 3、希望?希望是最终的灾祸!当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的时候,宙斯放在其内的灾祸就逃进人类的世界中,不为任何人所知的是,那里面依然保留了最后一个灾祸——希望。自从那时候起,这个盒子与它所储藏的希望,就被人类错误地当成幸运的宝库。但是我们忘掉了宙斯的愿望,他要人类继续让自己受折磨。希望是灾祸中最糟的一个,因为它延长了折磨。 4、人类的动机要远为复杂得多,同时又更为原始。 5、任何不曾杀死他的东西,只会让他更茁壮。 6、一个人在40岁时对事情的感受,是一个人在25岁时所无法了解的。 是因为经历,因为心境,所以我必须活着,去感受,每个年龄我的变化,世界的变化,即使是一个人。 7、人永远无法真正从他人得到帮助,人必须要找出帮助自己的力量。 8、恐惧并非产生于黑暗,相反,恐惧像星辰一般总是在那里,但是为耀眼的日光所遮蔽。 我力劝你所吐露的事情,不要超过让我理解的必要。我希望帮助你发展与成长,不是通过告白你的失败,而让你自己软弱。 这句话怎么说的这么好! 9、目标?目标在文化里、在空气里,你能呼吸到它们。跟我一起长大的每一个年轻男孩,都呼吸到同样的目标。我们全部都想要爬出犹太人的贫民区,在世界上如旭日般升起,去实现成功、财富与名望。那就是每个人想要的!我们没有一个曾经刻意以挑选目标着手,它们就在那里,我的时代、我的族人、我的家庭自然而然的后果。 但是它们对你没有用,约瑟夫。它们不够坚实到足以支撑一个生命。 10、不去掌控你的生涯规划,就是让你的存在成为一种偶然。 11、但是,在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鸿沟——一个巨大的鸿沟。 12、我们对欲望比欲望的对象要爱的更多。 13、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14、死得其所!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15、对我而言太迟了!我们可以永远谈下去,但是我无法改变我的生活,它被人生的千丝万缕缠得太紧了。 16、责任?责任可以取代你珍爱自己的优先性吗?责任可以取代你本身对不受限制的自由探索?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自己,那‘责任’不过是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转说法罢了。 17、要创造孩子,你必须先让自己被创造。否则,你是出于动物需要,或寂寞,或者是去修补你自己的缺陷而谋求孩子。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 18、不要让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则,到头来,你在40岁的时候,会感到你不会真正的活过。我学到了什么?或许是去体验现在,以至我在50岁时不会带着悔恨来回顾四十几岁。 一点感想: 关于责任 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责任?如果只能对一个人负责,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这不是一个虚构的问题,而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将来要嫁人,这是一生的归宿,于是从20岁起,女孩子们就开始为自己寻找终生归宿,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嫁人之后呢?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奉献自己的一生。可这真的是所有女孩子想要的吗?难道她的一生就要在奉献中度过吗?当她成长到30岁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不想这样过一生,她该怎么办?是履行婚姻的誓言对丈夫对孩子负责还是突破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负责?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天才画家思特里克兰德,他就是一个自我解放的代表(自我解放意味的是一个神圣的不字,甚至是对责任。P310),我们一方面为他能够在中年时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感叹,一方面又为他抛弃妻子的行为所不齿。本书中的布雷尔也一样“经历了”自己一直梦幻中的人生,放弃一切,远离本来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不再从事自己本来的职业,去见想见的人。唯一的区别是,思特里克兰德最终实现了他人生的目的,他得到了满足,并从未后悔;布雷尔却在“经历”中找到了他原来生活压抑的本质问题而悔恨,好在他只是在催眠中“经历”了这一切,他很幸运,最终认识到他现在过的人生就是对他来说最完美的人生(终于,我觉得我可以说出,‘是的,我已经选择了我的生活,而且选的很好。’P349)。 关于认识自己 看似很自私的一个话题,但也很诚实。我们有思考过自己做事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吗?尼采认为医生治疗病人并宣称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这是奴性精神状态的一部分,由神职人员的宣传机构所做的狡猾策划。(如果把你的动机解剖的更深层一些,你将会发现,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为了他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搜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P132)我们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我们爱别人是为了得到相应的爱。我们付出,我们索取。即使是无私的科学家,研究课题也是为了享受知性的刺激。(我们对欲望比欲望对象要爱的更多。P284)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动机深深埋藏在自己心里,我们要更深刻的了解自己,而不是欺骗自己,拿责任或者看似高尚的理由敷衍自己,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惯。如果我们可以向内更深层的剖析自己,就能离尼采所说的“成为你的存在”更进一步。 关于人生 尼采写下了布雷尔的每一项抱怨:“一、普遍的不快乐;二、被外来的念头所缠绕;三、自我憎恨;四、恐惧衰老;五、恐惧死亡;六、自杀的冲动。”这让布雷尔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有些恐惧。试想,如果把我自己的内心最深层的忧虑被精简成一张单子,清晰的列出来再详细加以分析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有点不敢想象。而这正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尼采围绕布雷尔人生困惑通过哲学的方式治愈了布雷尔。仔细看布雷尔的这些烦恼,是不是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相似之处呢,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治愈自己的过程。回想自己30年的人生,前20年在不断求学,毫无目的,只是顺应社会,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怎样过一生。20岁到30岁又在找男朋友-谈恋爱-分手-找男朋友-谈恋爱-分手中不断重复直到最后结婚离婚,我才终于认真思考要如何度过我短暂的后30年这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在人生过了一半之后才突然想到自己要怎样活?因为我们的心智只有在有过一些经理之后才会慢慢成熟,我们是逐渐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出生就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所以即使前半生过错了也不要紧,前半生积攒的是经历,后半生才是开始。经历带给人的成长是惊人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经历了不好的人生阶段,在我经历过一次重大挫折之后,我意识到人生的目的在于不断探索新的事物,人生跌宕起伏一些才称得上精彩。不害怕勇于面对好于期待一切事情平平淡淡。一个人40岁心境与20岁不同,就是因为有了经历。一个沧桑的老人身上的每一条褶皱都是对岁月的敬畏,这才是丰满的人生。在我身边有多少人,在谈一谈自己的时候想了半天,然后说,这么多年,好像也没经历过什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发生着,和所有人一样。在我听起来觉得好悲哀。尼采问布雷尔,哪些是你生存的目标呢?(“目标?目标在文化里、在空气里,你能呼吸到它们。跟我一起长大的每一个年轻男孩,都呼吸到同样的目标。我们全部都想要爬出犹太人的贫民区,在世界上如旭日般升起,去实现成功、财富与名望。那就是每个人想要的!我们没有一个曾经刻意以挑选目标着手,它们就在那里,我的时代、我的族人、我的家庭自然而然的后果。——但是它们对你没有用,约瑟夫。它们不够坚实到足以支撑一个生命。P231”)没错,别人赋予我们生活的目标不足以坚实到支撑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会彷徨,我们会思考,我们会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我们要有意识的挑选自己生活的目标。(不去掌控你的生涯规划,就是让你的存在成为一种偶然。P232)只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我们才能死得其所,死亡也就失去了它的可怕。 治愈 尼采和布雷尔都被治愈了。通过这一系列思想的碰撞,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认识了自己,表面上看他们的生活仍然和以前一样,可他们的思想经过这次“狂风暴雨”般的治疗得到了平静。就像简单的人,在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后依然选择简单的热爱生活。那一份从容是不曾经历过人生的人们所无法抵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