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原来你是我好朋友啊
古话说,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与久不联系的老友突然联系,也不亚于四喜的程度。 近一个月以来,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每晚12点之前必不睡觉,越熬得晚越不想睡觉。 偶然看到H的公主号更新,写了她的游记和工作上的一些不顺意。便点开留言,想了想,还是只留了四个字:“加油,H”。虽是一句被用滥的老话,可诸多感慨之后,内心却只觉这两个字最合适。 没想到H立马给我发来了微信,询问为何还不睡,我回今天睡不着。看到我们的对话,想起以前是那么亲密的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仿佛被时间牵动了柔软的神经,眼眶立即湿热了。 以前在同一个公司的时候,我和H在同一个部门。又因为是差不多同时进去的,在偌大的公司同为战战兢兢的新人而自然而然交好了起来。 她上大四,而我刚刚毕业,比她大一岁,所以很自然地把她当妹妹看待。 见第一面时,她说她以为我也和她一样没毕业。我心里是有点小窃喜的。女生最开心的事莫若别人说你年轻,尤其是在过了20岁知道了自己已跨入成人行列之后。这感觉,总比一群小孩子上来围着你喊阿姨阿姨时要好。诚然,我当时刚从学校出来,还带着一团学生气。 后来,由于学校离公司太远,她就搬出来和我合住。我们开始了“同居”的日子。 从来没想过我在她面前会那么疯癫。我们相处时,欢声笑语是从不间断的。她是喜静的一个人,而我也同样是偏静的性格。本以为这样的两个人每日朝夕相处一定是死气沉沉,谁也不理谁的。可偏偏在她面前,我就像被激活了疯癫因子,说话口无遮拦,玩笑信手拈来,放肆大笑毫无形象可言。 我有时喜欢改编歌词,常常用自己五音不全的歌喉将原本的歌词改得面目全非,滑稽可笑。再深情的歌词都能被我改得具有浓浓的逗比气质。她常常坐在床头听着我的魔音穿耳,装模作样地叹口气:“哎,X啊,我该拿什么拯救你?上帝啊,她疯了。” 我其实在别人面前从不这样的。比如说,我有时与她和她朋友一起吃饭,第一面她朋友通常会夸我温柔文静。而走在旁边的她通常会无奈又好笑地翻个白眼:“她其实一点都不是这样的!!你们都被她骗啦!” 后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因为我们脾性相投,在她面前可以显露不为人知的一面。乱改歌词魔音穿耳这种事,以前只我弟弟面前做过。我和弟弟从小打到大,对彼此足够熟悉,才敢毫无任何保留。 我和H那时下班早,吃完晚饭到睡觉时就又饿了。有时会一起下楼买吃的。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夜晚将近11点,我们住的那条小街上行人已稀少,我们两个就那么在昏黄的路灯下,边走边闹,已忘记具体是什么事情使我们感到喜悦。一路欢声笑语,影子洒了一地。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平平常常的小事,仿佛都变得妙趣横生。 记得有段时间画兔子。一个奇丑无比呲着大牙的绿兔子,和一只同样奇丑无比呲着大牙的红兔子,在一起吃麻辣香锅。因为那天我们正好一起吃了麻辣香锅,她便固执地认为那只红兔子是她,还时常将画转发朋友圈。某次吃饭时,她抱着手机突然对我说,你要火了,我发朋友圈从来没这么多人赞过,我的朋友都给你点赞! 后来兔子系列的漫画取消了,因为我觉得画得实在是太丑太对不起观众的眼睛。一个星期之后就草草画了一个结局,结尾出现了一个爱吃的女孩。那个女孩,就是我现在用的头像。后来在H喜欢的漫画家寂地的新书发布会上,她朋友知道了我就是那个画兔子的人之后,竟然一脸欣喜与期待,你以后要是再画了我一定还看。我捂面汗颜。 后来由于行业大势所趋,我们一同被调进了新媒体部门,从楼下转移到了楼上。然后部门独立成子公司,与楼下联系甚少了。她其实是不愿意离开原来部门的。来到这个公司是因为某期杂志上某个编辑的某句话。类似于《爱情公寓》里的“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那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抬眼就能看到令自己喜悦的人,日子这样过去就很好。 后来真的来到这里实习,她曾说,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样。每期都看的杂志,每天都看的公众号,这些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变成了活生生的眼前人,而且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工作的同事。最喜欢的那个编辑,变成了她的顶头上司。 H兰心惠质,最喜欢看书。我平时也一本一本累积下了不少书。我们便一起添置了一个书架。放书之余,零食也在里面躺的规整。 H与我这个宅女截然不同,喜欢出去游玩。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我深有同感。她文章里的风景比实景好看上许多。究其原因,我只想到语文老师曾说过的一种修辞手法--“融情于景”。那种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地叙述的语气,让人的心也平静下来。 H最喜欢的漫画家是寂地,又喜欢古风。 后来在公司如愿以偿接了一个古风号,运营得兢兢业业,也乐在其中。会因读者的喜爱而欣喜,也会因阅读量的波动而担忧,会开心地回复读者留言,也耐心地解决读者的问题。与我截然不同。我回复留言是例行公事,找文章要严格符合公号定位。后来做得久了才发现,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自己可能是痛苦而麻木的。每天带着笑,不一定就是开心的,大多数时候内心甚至装满无奈。就像那个逗乐了无数人自己却得了抑郁症的小丑。 我在公司人面前一向比较真实。比如说我从小到大不会嫉妒,很少抱怨,安安生生,活得像一个规律转动的表针。可自从工作以后,却不知守口如瓶为何物了。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个人曾做过什么留下诟病的事,谁性格比较好,不骂人,谁谁欺软怕硬,一脸谄媚,从大家零零碎碎的闲谈中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加之有时工作累,压力大,便不知不觉地也开始吐槽起来。过后自己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可总是忍不住。这大概就是同类效应吧。 我和H也吵过架,她总是一身平静,慢言规劝,就像一泊湖水。我有时在想,到底是我比她大一岁,还是她比我大一岁。她总是有着超乎年龄的冷静。而我仿佛已经不是我。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朋友比较少的人。一方面因为不善交际,不会周旋。另一方面是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从上初中开始就笼罩着自卑感。青春期心理发展就这样过了来。可只要是交好的朋友,相处下来,都会一直在,很少中途走散。有的已有十年八年的情分。即使很多天,很多年不见,再见也不会有生分的感觉,仍像是昨天还在一起吃饭,大笑。哪怕各自的身份,经历已截然不同。 而后我因为一些事离开。我们唯一的联系便成为了公号。她更得稍微勤一些,我便能从中得知一些近况。而我是几个月也不更的懒癌患者,偶尔上来说一些近况,她也都了然。 可惜现在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朋友之间见的哪一面是最后一面。也许分别之后一生再也不见。就像大多数的同班同学。也许毕业的那一天,就是彼此见的最后一面。 人的生命轨迹很奇妙,“稳定”二字已成为奢侈。毕业之后也许会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而又不确定自己最终会尘埃落定于哪里。这个时代仿佛给了漂泊的人一个理由。交通便捷,通讯即时。再也没有以前鸿雁传书的期待,再也没有那种绵长的思念。有时候想,古人的深情与浪漫,也许都是距离造成的。 日子不咸不淡地走着,而我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拉近,也没有变远。唯一确定的是,再见时,我应该不会如以前那般疯癫了。人必然会成长的。我会好好控制一下。也许会笑着走过去,对你说:“咦,原来你是我好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