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焦虑时刻
查看话题 >“不要和别人比”,是我听过最有毒的鸡汤
作者 | 北口
编辑 | 晓得么
01
前段时间刷微博的时候,看到黄执中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前段时间也一直困扰着我。
少爷的回答,看着眼熟,大概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仔细一想,好像这个观点早就陪伴过我一段时间了。
刚听说时,确实有效,脑子里绷紧的弦似乎放松了些。焦虑的肥皂泡也暂时没有再滋滋往外冒了。但过了段时间,我发现这个说法已经不能够使我满足了。
如今再回过头一看,发现它很可能只是一句漂亮话,当初获得的慰藉也不过是一针麻药。
因为,现实中与他人作比较是一件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的事情,也许它根本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每天刷朋友圈刷微博成为了我们的日常,顺其自然,比较也成了日常。
哎呀,这位同学保研上了北大。啊,那位同学申请到了国外名校。一到毕业季,刷名企offer更是在朋友圈存活的必备。
02
我们一边快速浏览别人的人生光荣榜,一边开始条件反射一般,关照起了自己的人生:怎么别人那么厉害,我却仍啃着苹果刷着手机一事无成呢?
如果说微博的陌生社交,是让你看清楚自己,在这个充满众多光鲜亮丽的人生赢家的世界里,大约是处于一只野鸡的地位,那么朋友圈或许就是见证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从野鸡变成凤凰,而你仍然是只野鸡的地方。
不想比较,要不就卸载社交软件,从此退出互联网江湖吧?可惜啊,就算你卸载完所有软件,比较也会一直在那里。
找工作时,人家得比较你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找对象时,人家得比较你的相貌和学识;就连吃个海底捞,工作人员一比较,您是黄金VIP,得嘞您先上座,免排队。
生活当中处处都是比较,所以别那么孩子气,比不过人家,嚎啕大哭就是。
03
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好有着明确定义的极少数人,一种是对好没有明确定义,模糊做判断的大多数人。
先说后面的大多数人,比如我,我们追求的好,可能不那么具体,比如我想变有钱,我想变漂亮,但具体用什么方式达成这个目标却是未知。
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去试着发现一条自己可以走的路,这种心情很急迫,所以这时我们身边的其他人,都会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就好像我现在在一片漆黑里摸索着路看不到尽头,而你在我旁边奔跑,我下意识就想拽着你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就会与身边其他人做比较。
而在对好有着明确定义的极少数人中又可以分出两类。
一类是将目标建立在一个竞争体系中的,要实现目标,客观上意味着不得不打败其他竞争对手。
这时候过得更好,就不仅仅指今天有没有朝着目标更进一步,而是指你今天有没有将效率最大化,有没有比竞争者更快地朝目标更进一步。
另一类人同样有着明确的目标,但目标不是建立在竞争体系中的。
他们的目标可能是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啦,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啦,等等。
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竞争体系中的高端玩家。
生活的进步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人生的自由等于能力减欲望。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贼有意义、不与他人比较的生活,往往是因为人家能赢到不想赢了啊。
04
我最近在瑞典做交换生。
刚来这里时,我惊异于当地居民们说话不紧不慢,办事态度不像在工作像是在生活。即使还相隔很远,车辆是一定会停下让行人先过的。城市房屋井然有序,每一幢都有主人精心打点的装饰,细腻地传达着主人的审美和趣味。
瑞典的人们看起来似乎都在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无意与人竞争什么。
我心想,喏,这就是不与人比较的生活成功案例吧。这里的人应该都很幸福和开心。
可与此同时,我又发现瑞典有1/4的人口患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倾向。
这当然有自然的原因,比如冬天日照太短光线不足,但研究表明引起这一现象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福利太好人口太少,这削弱了竞争的必要性,因为资源充足,你有的我也有,我们无需比较,因此无需竞争。
虽然比较让我们花费力气甚至有时候会感到痛苦绝望,但疼痛使人清醒,保持对生活的痛觉也许才是我们努力活着的证明。
并且,比较是一种他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一旦被切断,孤独感真的会吞没人类。
05
比较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它只是帮助我们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工具而已。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发现阻碍自己奔赴理想圣地的种种原因,然后一点点修正,一步步更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比较的标准是外在的,但人生这趟旅程,最终的胜利与否,还是靠每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评判。
我们可以朝着第一名的方向努力,但是人生这场比赛,很多时候没有第一名的标准。你可以和其他人比较,但全局来看,你不可能总赢。
我想看看这个世界,既想看看它最好的,也想看看它最坏的。
我想看看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姿势迥异地活着,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所想要的。
我可以原谅失败,原谅让步,也能原谅自己的荒谬。
只要自己活得从容一点,拥有一颗爱人的心,那就很好了。
至于比较,我知道那不是世界对我的恶意,而是对我这个孤独又渺小的普通人的关切。
编辑 | 晓得么
01
前段时间刷微博的时候,看到黄执中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前段时间也一直困扰着我。
少爷的回答,看着眼熟,大概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仔细一想,好像这个观点早就陪伴过我一段时间了。
![]() |
刚听说时,确实有效,脑子里绷紧的弦似乎放松了些。焦虑的肥皂泡也暂时没有再滋滋往外冒了。但过了段时间,我发现这个说法已经不能够使我满足了。
![]() |
如今再回过头一看,发现它很可能只是一句漂亮话,当初获得的慰藉也不过是一针麻药。
因为,现实中与他人作比较是一件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的事情,也许它根本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每天刷朋友圈刷微博成为了我们的日常,顺其自然,比较也成了日常。
哎呀,这位同学保研上了北大。啊,那位同学申请到了国外名校。一到毕业季,刷名企offer更是在朋友圈存活的必备。
02
我们一边快速浏览别人的人生光荣榜,一边开始条件反射一般,关照起了自己的人生:怎么别人那么厉害,我却仍啃着苹果刷着手机一事无成呢?
如果说微博的陌生社交,是让你看清楚自己,在这个充满众多光鲜亮丽的人生赢家的世界里,大约是处于一只野鸡的地位,那么朋友圈或许就是见证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从野鸡变成凤凰,而你仍然是只野鸡的地方。
不想比较,要不就卸载社交软件,从此退出互联网江湖吧?可惜啊,就算你卸载完所有软件,比较也会一直在那里。
![]() |
找工作时,人家得比较你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找对象时,人家得比较你的相貌和学识;就连吃个海底捞,工作人员一比较,您是黄金VIP,得嘞您先上座,免排队。
生活当中处处都是比较,所以别那么孩子气,比不过人家,嚎啕大哭就是。
03
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好有着明确定义的极少数人,一种是对好没有明确定义,模糊做判断的大多数人。
先说后面的大多数人,比如我,我们追求的好,可能不那么具体,比如我想变有钱,我想变漂亮,但具体用什么方式达成这个目标却是未知。
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去试着发现一条自己可以走的路,这种心情很急迫,所以这时我们身边的其他人,都会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就好像我现在在一片漆黑里摸索着路看不到尽头,而你在我旁边奔跑,我下意识就想拽着你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就会与身边其他人做比较。
![]() |
而在对好有着明确定义的极少数人中又可以分出两类。
一类是将目标建立在一个竞争体系中的,要实现目标,客观上意味着不得不打败其他竞争对手。
这时候过得更好,就不仅仅指今天有没有朝着目标更进一步,而是指你今天有没有将效率最大化,有没有比竞争者更快地朝目标更进一步。
另一类人同样有着明确的目标,但目标不是建立在竞争体系中的。
他们的目标可能是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啦,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啦,等等。
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竞争体系中的高端玩家。
生活的进步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人生的自由等于能力减欲望。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贼有意义、不与他人比较的生活,往往是因为人家能赢到不想赢了啊。
04
我最近在瑞典做交换生。
刚来这里时,我惊异于当地居民们说话不紧不慢,办事态度不像在工作像是在生活。即使还相隔很远,车辆是一定会停下让行人先过的。城市房屋井然有序,每一幢都有主人精心打点的装饰,细腻地传达着主人的审美和趣味。
瑞典的人们看起来似乎都在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无意与人竞争什么。
我心想,喏,这就是不与人比较的生活成功案例吧。这里的人应该都很幸福和开心。
可与此同时,我又发现瑞典有1/4的人口患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倾向。
这当然有自然的原因,比如冬天日照太短光线不足,但研究表明引起这一现象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福利太好人口太少,这削弱了竞争的必要性,因为资源充足,你有的我也有,我们无需比较,因此无需竞争。
虽然比较让我们花费力气甚至有时候会感到痛苦绝望,但疼痛使人清醒,保持对生活的痛觉也许才是我们努力活着的证明。
并且,比较是一种他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一旦被切断,孤独感真的会吞没人类。
05
比较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它只是帮助我们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工具而已。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发现阻碍自己奔赴理想圣地的种种原因,然后一点点修正,一步步更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比较的标准是外在的,但人生这趟旅程,最终的胜利与否,还是靠每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评判。
我们可以朝着第一名的方向努力,但是人生这场比赛,很多时候没有第一名的标准。你可以和其他人比较,但全局来看,你不可能总赢。
我想看看这个世界,既想看看它最好的,也想看看它最坏的。
![]() |
我想看看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姿势迥异地活着,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所想要的。
我可以原谅失败,原谅让步,也能原谅自己的荒谬。
只要自己活得从容一点,拥有一颗爱人的心,那就很好了。
至于比较,我知道那不是世界对我的恶意,而是对我这个孤独又渺小的普通人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