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R,抖动位数,软件
分享个小东西,说个疑问。
疑问是为什么DAC32一定要运行32位文件来解码才是比较好的,(这东西一耳朵的区别)官方的设置教程也指明了需要将播放软件调用32位来播放,其实按照我对芯片的了解,24位芯片尚不能做的很好,32位很多时候就是应付,特别是北极星用的这只芯片(PCM1795)完全是一个匆匆上马32位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理论上工作在16位或者24位应该是更好的。但实际完全打脸,强制16的结果就是声音非常紧,而且很缩,可能感觉干净一点但是这个声音非常不好听。
但是,我偶然有一个想法,其实那个很糟糕的声音很可能是正确的声音,而现在的32位的声音是掺杂噪音之后的结果,但是这个理解可能是对的,但这个掺杂的噪声是不是也太强了,为啥能掺杂出自然感出来,我觉得关于非要升32位我还是没理解清楚。
不谈这个问题(以后研究好了再说),先说samplitude的黑科技(以前一直不知道,前阵子上wiki去研究了一下),内置POW-r业界领先抖动算法模块。其实我以前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抖动(其实现在也不太懂)但总体来说抖动就是改变位数必须需要的一种降噪算法,而POW-r则是一个业界专业级算法(这玩意的水平比什么foobar内置的那个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具体感兴趣自己查资料吧。
总之就是,我们既然原先文件不是16位就是24位,现在必须升32,手上正好用samplitude,显然应该用POW-r来抖动,这个抖动效果怎么说呢,很难形容,我觉得它本质上是去掉了一种很难察觉的底噪(升位数造出来的),这种底噪你随便听听是听不出来的,我觉得只有你用很高的解析听了很长时间之后会发现通篇有一种隐约的光滑感(贬义的),然后pow-r的作用就是把这种光滑感给去掉,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东西解决的问题这么隐蔽,所以这种东西才会很小众而且非常专业。不过既然这东西是samplitude的核心黑科技之一,又是必然需要的额环节,换上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特别想强调我玩了那么长时间越来越感觉到的东西——数字定生死,比起数字端发生的改变,什么换换线啦,改改电啦,其实都是小变化。玩PCHIFI的,第一件大事是先搞PC本身,搞PC第一时高性能电脑(我是不相信树莓派这种东西的,人音频工作站都是运行在惠普Z840这种东西上面的,谁也没搞个单片机单独负责播放然后来传输监听,如果这个方案好,那么好莱坞电影级的音频工作室早就这么玩了,搞个网播什么的对他们还不是轻而易举。第二就是软件,软件,算法,算法,重要的事情强调2遍,音频业界顶级的回放软件,回放升频,降噪,超采样各种黑科技算法,远远不是几个圈钱的HIFI小厂能比较的(HIFI大厂其实也是专业厂)音频业界可不是玩线玩电的,人家只要专业线+电源稳定机房接地的基础上,调音和真实回放全靠软件,运行在工作站上的顶级软件,知道这点之后,有时候你才能想清楚PCHIFI为什么是未来,因为PC是高性能运算核心,他所有的劣势本该依靠运算本身赢回来,而赢回来的资本就是整个顶级音乐制作圈的那些顶尖软件和算法,可以说CD赋予灵魂的是物理特性造就的气质,那么PCHIFI赋予灵魂的应该是这些专业音频回放软件所造就的气质,他们是真正的虚拟转盘。
就像监听从来不意味着干冷薄(BBC的监听箱后来成了雨后初晴,NHK的监听耳机是STAX,难道还会以为监听是你们想的监听声吗?)顶级回放软件的调音气质可能高贵的超乎想象,在我看来设计他们的人对于音乐的理解也许并不比linn,嗓子,柏林的调音师差到哪里去。
最近PK刚刚发了个帖子吧,类比艺卓和菲利普,说菲利普监视器的色彩不靠谱,其实我单位一直是全套的艺卓,和这个监视器打过太多交道,包括苹果在内的大多数民用监视器在它面前都是渣渣,而它强大的色彩还原显示不是瑞丽,而是完全自然的柔和和耐看,胶片式的呈现模式,特别是在苹果的色彩管理下,而艺卓就是真正的专业级监看和所谓的顶级监听是类似的,所以说白了PK只是没意识到,面对有档次差距的业界顶级,民用的测试民用的指标就是显得毛刺不断,漏洞百出。而专业领域强大到跨越等级时,那种民用领域里所谓高贵气质,柔和意境将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