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
学校外面的商业街上有一家名叫西安特色的小饭馆,以前听同学说起,言其臊子面味美且比较正宗。但是由于人懒以及念旧不喜尝新的缘故,也总没有去discover它。 到了大三,九月末尾,与几个同学一起去“觅食”。到了街上再次遇到了让大学生们头疼的问题,即吃什么。这问题说大不大,说小恐怕也不小。“民以食为天”,吃的问题解决不了可让人如何生存!在排除了几家吃过了n遍的饭馆后,我们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西安特色。 这下可如了我的愿,进门以后我二话不说就去点西安臊子面。可服务员说只有岐山臊子面,我疑惑的看着她,又看了看价目表,确是岐山二字。我笑着点了点头,“就这个,一样的,一样的”。等了许久,面来了,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色、香是俱全了。至于味,就因人而异了,对我来说面是筋道的,汤则有一些酸了。解决方法当然是有的,两勺辣椒酱可中和一些醋味,但这种方法并不每个人都适用。 这以后,又过了一段日子没有去吃。因为下雨,不想出门,吃饭这事儿在学校也就解决了;如果雨太大了,那也总是可以叫外卖的嘛,谁让科技发达呢?这个周六,由于一些事情出了趟山,到学校已是九点以后,饥不择食的我恍惚地走到西安特色叫了一份臊子面。晚上没人,面很快就来了,这次我没有放辣椒,一口酸汤下肚激活了味蕾,于是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期间,我出于好奇问他们是否西安人,臊子面又是否正宗。。。。。。经过一番谈天,了解到他们是渭南人;给我们吃的臊子面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关中地方我不很了解,百度之后才知道渭南是在西安东边的一个地方。至于臊子,厨师说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了两勺糖,不然比现在的还要酸上几倍的。我细思极恐,简直不敢想像了! 从店里出来,到学校我径直走向操场,一碗面的份量是足够我消化一阵的了。刚下过雨的地面有些湿滑,鞋子与塑胶跑道的摩擦声在无人的操场显得格外清晰,跑道上的雨水在路灯的照射下反射的光线打破了死寂的深夜。我打开了手机,点开熟悉的那本沉默的大多数,在操场上享受着属于我的沉默。或许它就像那两勺辣椒酱,可以中和我平时生活中的那份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