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城
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小县城的年轻人的,看完之后倍感亲切,我就是来自这样的一个地方,我们那也有这样一座小城!
我所在的县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是一个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地方,大部分人还是生活在名叫张家村,李家寨的自然村落里。当地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并不高。我同村的同龄人,能读到高中毕业已属不易,年轻一代好像也并没有更好,成年以后也基本上都出外打工了。
乡村教育的废弛,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其脚步,这几年越发的严重。有些的学校已经关门歇业了,还在继续运营的,生源也逐年减少了。我读小学的时候,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期间还入住了新的教学大楼,那是一栋二层的小楼,小楼前面的那片荒地,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操场了。清理操场上的杂草,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当然现在工作量更大了,当然大家还是很高兴,这天不用上课。我更喜欢原来的校园。教室一排排,灰墙灰瓦,每个教室前面还有花园,虽然那只是我们老师的菜园,但也每年鹅黄嫩绿交相辉映,相比于新校园一栋楼,一片空地的格局,实在是判若云泥了。老校园后来还开了两年初中班,再后来也就彻底荒废了。
如今的母校,学生数量已经比我读书的时候少了一半了,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了。不过晦暗之中仍有一抹亮色,家乡人在原小学旁边,开了一所幼儿园,村子里的孩子也大多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了。所以这里是实在要赞扬一下这所幼儿园的园长,村子里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如果没有这所幼儿园,很多孩子开始受教育的年龄至少要晚两三年吧。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是第一要素,教育便是立人的根本。所以,这位园长对当地人来说,无论多高的赞誉都不为过啊!
我们的县城不大,我从东到西也就走半个小时吧,但也是当地百万人的中心。县城这些年确实发展很快,县城向外已经扩了好几圈。不仅建了几座大商场,还搞了两个旅游景区,一个是叫上河城,一个叫芝麻小镇。上河城顾名思义就明白了,就是一个类似古镇的一个存在,有一些仿古建筑和一些商铺。芝麻小镇还在建设,我没去过,不过看亲戚们发的照片,好像是类似于游乐场加公园的一个形式。县城的行政,医院,学校等等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小清河,一条穿过县城中心的小河,据说东汉末年的月旦评就是在这条河中央的一个小岛上,我们现在称作老鳖岛,可以看到小河两岸的围栏以及草地都是很干净整洁的
医院门口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如今正火的 共享单车还没有到这座小城来,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有了,超市里面也支持手机支付。我感觉在这里微信支付相比于支付宝用的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很多人接触手机支付是从微信开始的吧
相比于乡村教育的衰落,县城的学校教育则发展地如火如荼。初中有十来所,高中目前有四所,那些乡村学校流失的生源,基本上全部被县城的这些学校吸收了。
这次回家,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路通顺多了,和春节期间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情形差别很大。一是因为这个时节很多人在外地,二是县城对载客三轮车进行了取缔。取缔载客三轮车,自然就要发展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了。这两件事情其实一直都在做,只是效果不理想。县城的公交车已经发展了很不错了,公交车和站台建设并不输于一线城市。开设的线路也基本上覆盖了小城的大部分人口。我乘车时车上一直都是人满为患的,大家也会对老弱病残让座,文明而和谐!
新书书店,县城唯一正规的书店了,本来是在一楼的,后来就被迫搬到了楼上,原来的地方也就成了商场,进去看了一下,里面买的大部分是中小学辅导书,还有一些当前正热门的通俗读物,小说,已经四大名著之类的书籍。我记得有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以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书店的装修很现代化了,书店里面也有一个茶座,以及儿童游乐的地方。总体来说已经不像书店了!印象中这家店还是有一排排的书架的,现在只是贴墙放了书架,我还曾经在这里看完了一本小说,应该是还在一楼的时候。回头想想,书店从一楼搬到楼上,便是其衰落的标志了。楼下的珠宝城很容易让人想到“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次回家还有一个收获便是下面这家店了,这是一家点心店,之前也有关注到这家店每次路过都会买一点。不过我说的收货并不是说这家店的点心,而是这家店的店面装修,我很难说这店的店面装修有多好,但是,它至少摆脱了那种以往大红大绿的俗气,以前也有一些店装修不错,不过都是一些连锁店或者大店,这是一家本土的小店。也正是看到了这些,我才想到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他让我看到了这座小城还是有一些具有现代视野的人的,他们正在慢慢地改变着这座小城!我看到了小城的新鲜的血液在流淌!这些实在是让我欣喜!
我们家到县城的路翻修了,到县城的时间由以前的四十分钟车程缩短到了二十分钟。这也是让人欣慰。这也解答了我的一个。我之前也有想过,像这样的小城,以后会是怎样的,他会往何处走?中国的城市化率越来越高,我们县也不例外。县城几乎集中了我们县所有的优势资源,自然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县城里居住。有条件的人家基本上都搬到县城居住了,年轻一代也基本上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县城有房也成了能娶媳妇的硬性标准了。当然房价不高,三千左右,但一套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需要一生的积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县城里。我们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前段时间所谓的新农村,已经把原来的自然村落打散,村庄的向心力也就弱了,我记忆中的那个村子已经不在,已经逐渐和邻村合并,成了一个新的村民点。当然,随着各个自然村落人口的减少,村庄合并也是必然的,人口的流失,造成农田土地的荒芜,必然会催生出土地流转制度,这些中央政府已经在做试点了,全面推广只是时间问题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汽车的普及,我们村子里很多家庭也都买了汽车,没有买车的也已经在买车的路上了。这样的话除县城以外其他地方的集市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了。 县城和乡村的联系也就更加紧密了,谁能说二十分钟路程的范围内不在自己家的范围内呢。
全县253个村落逐渐会慢慢减少。县城一点点发展壮大,村落逐渐的衰落并合并。就会形成了一种新的行政治理模式。就是县城作为一个大的中心, 连接周围的多个村民点。其他地方便是大片的农田了。这样就形成了年轻人大部分人居住在县城,享受着县城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老年人居住在乡下,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当然便有了另外一个问题,那些居住在县城又失去了土地的居民,收入来源在哪里,小镇没有什么产业,目前最大的应该就是劳务输出了,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这个问题就不是我能想的明白的了。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些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县城的壮大和村落的衰落似乎以不可避免。社会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不过这种进程是让人期待,让人欣喜的!
我之所以没有说出县城的地点和名字,是我觉得,这个小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和其他地方的县城是一样的。这里的百万人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也是一样的,都在努力地生活。
我所在的县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是一个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地方,大部分人还是生活在名叫张家村,李家寨的自然村落里。当地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并不高。我同村的同龄人,能读到高中毕业已属不易,年轻一代好像也并没有更好,成年以后也基本上都出外打工了。
乡村教育的废弛,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其脚步,这几年越发的严重。有些的学校已经关门歇业了,还在继续运营的,生源也逐年减少了。我读小学的时候,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期间还入住了新的教学大楼,那是一栋二层的小楼,小楼前面的那片荒地,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操场了。清理操场上的杂草,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当然现在工作量更大了,当然大家还是很高兴,这天不用上课。我更喜欢原来的校园。教室一排排,灰墙灰瓦,每个教室前面还有花园,虽然那只是我们老师的菜园,但也每年鹅黄嫩绿交相辉映,相比于新校园一栋楼,一片空地的格局,实在是判若云泥了。老校园后来还开了两年初中班,再后来也就彻底荒废了。
如今的母校,学生数量已经比我读书的时候少了一半了,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了。不过晦暗之中仍有一抹亮色,家乡人在原小学旁边,开了一所幼儿园,村子里的孩子也大多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了。所以这里是实在要赞扬一下这所幼儿园的园长,村子里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如果没有这所幼儿园,很多孩子开始受教育的年龄至少要晚两三年吧。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是第一要素,教育便是立人的根本。所以,这位园长对当地人来说,无论多高的赞誉都不为过啊!
我们的县城不大,我从东到西也就走半个小时吧,但也是当地百万人的中心。县城这些年确实发展很快,县城向外已经扩了好几圈。不仅建了几座大商场,还搞了两个旅游景区,一个是叫上河城,一个叫芝麻小镇。上河城顾名思义就明白了,就是一个类似古镇的一个存在,有一些仿古建筑和一些商铺。芝麻小镇还在建设,我没去过,不过看亲戚们发的照片,好像是类似于游乐场加公园的一个形式。县城的行政,医院,学校等等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 |
乐山商场-县城这些年新建了三座这种规模的大商场 |
![]() |
上河城-正门 |
![]() |
马路边的交通灯已经路灯下的环卫工人 |
![]() |
县城唯一二甲医院-今年也扩建了很多 |
小清河,一条穿过县城中心的小河,据说东汉末年的月旦评就是在这条河中央的一个小岛上,我们现在称作老鳖岛,可以看到小河两岸的围栏以及草地都是很干净整洁的
![]() |
小清河 |
医院门口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如今正火的 共享单车还没有到这座小城来,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有了,超市里面也支持手机支付。我感觉在这里微信支付相比于支付宝用的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很多人接触手机支付是从微信开始的吧
![]() |
公共自行车停车位 |
相比于乡村教育的衰落,县城的学校教育则发展地如火如荼。初中有十来所,高中目前有四所,那些乡村学校流失的生源,基本上全部被县城的这些学校吸收了。
![]() |
二中-县城最好的初中 |
这次回家,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路通顺多了,和春节期间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情形差别很大。一是因为这个时节很多人在外地,二是县城对载客三轮车进行了取缔。取缔载客三轮车,自然就要发展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了。这两件事情其实一直都在做,只是效果不理想。县城的公交车已经发展了很不错了,公交车和站台建设并不输于一线城市。开设的线路也基本上覆盖了小城的大部分人口。我乘车时车上一直都是人满为患的,大家也会对老弱病残让座,文明而和谐!
![]() |
小城的公交站 |
![]() |
县政府门前留影的人 |
新书书店,县城唯一正规的书店了,本来是在一楼的,后来就被迫搬到了楼上,原来的地方也就成了商场,进去看了一下,里面买的大部分是中小学辅导书,还有一些当前正热门的通俗读物,小说,已经四大名著之类的书籍。我记得有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以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书店的装修很现代化了,书店里面也有一个茶座,以及儿童游乐的地方。总体来说已经不像书店了!印象中这家店还是有一排排的书架的,现在只是贴墙放了书架,我还曾经在这里看完了一本小说,应该是还在一楼的时候。回头想想,书店从一楼搬到楼上,便是其衰落的标志了。楼下的珠宝城很容易让人想到“书中自有黄金屋”
![]() |
新华书店 |
这次回家还有一个收获便是下面这家店了,这是一家点心店,之前也有关注到这家店每次路过都会买一点。不过我说的收货并不是说这家店的点心,而是这家店的店面装修,我很难说这店的店面装修有多好,但是,它至少摆脱了那种以往大红大绿的俗气,以前也有一些店装修不错,不过都是一些连锁店或者大店,这是一家本土的小店。也正是看到了这些,我才想到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他让我看到了这座小城还是有一些具有现代视野的人的,他们正在慢慢地改变着这座小城!我看到了小城的新鲜的血液在流淌!这些实在是让我欣喜!
![]() |
点心店 |
我们家到县城的路翻修了,到县城的时间由以前的四十分钟车程缩短到了二十分钟。这也是让人欣慰。这也解答了我的一个。我之前也有想过,像这样的小城,以后会是怎样的,他会往何处走?中国的城市化率越来越高,我们县也不例外。县城几乎集中了我们县所有的优势资源,自然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县城里居住。有条件的人家基本上都搬到县城居住了,年轻一代也基本上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县城有房也成了能娶媳妇的硬性标准了。当然房价不高,三千左右,但一套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需要一生的积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县城里。我们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前段时间所谓的新农村,已经把原来的自然村落打散,村庄的向心力也就弱了,我记忆中的那个村子已经不在,已经逐渐和邻村合并,成了一个新的村民点。当然,随着各个自然村落人口的减少,村庄合并也是必然的,人口的流失,造成农田土地的荒芜,必然会催生出土地流转制度,这些中央政府已经在做试点了,全面推广只是时间问题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汽车的普及,我们村子里很多家庭也都买了汽车,没有买车的也已经在买车的路上了。这样的话除县城以外其他地方的集市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了。 县城和乡村的联系也就更加紧密了,谁能说二十分钟路程的范围内不在自己家的范围内呢。
全县253个村落逐渐会慢慢减少。县城一点点发展壮大,村落逐渐的衰落并合并。就会形成了一种新的行政治理模式。就是县城作为一个大的中心, 连接周围的多个村民点。其他地方便是大片的农田了。这样就形成了年轻人大部分人居住在县城,享受着县城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老年人居住在乡下,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当然便有了另外一个问题,那些居住在县城又失去了土地的居民,收入来源在哪里,小镇没有什么产业,目前最大的应该就是劳务输出了,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这个问题就不是我能想的明白的了。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些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县城的壮大和村落的衰落似乎以不可避免。社会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不过这种进程是让人期待,让人欣喜的!
我之所以没有说出县城的地点和名字,是我觉得,这个小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和其他地方的县城是一样的。这里的百万人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也是一样的,都在努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