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

今天去看了电影《缝纫机乐队》,一个有些搞笑,有些情怀,有些理想的电影。
也许你不是个摇滚乐迷,觉得电影里讲的音乐理想,有些娇柔,有些做作。饭理想化的讲述只是仿佛在贩卖情怀。
但是对于曾经年轻时摇滚过的人来说,也许会笑中带泪,也许大笑过后会有些唏嘘,也许在唏嘘过后会有些回忆从深埋在大脑某个角落里蹦出来。
寇鹏,我大学时乐队的主唱,去年回西安时见过他一次,一个有些发福,在中国西部500强上班的标准白领。曾经大学里年少轻狂的他和我都是标准的摇滚青年,长发,黑T恤,皮靴,超重金属感的破洞牛仔裤,一副用现在小孩来说超傻x的模样。现在完全看不到一丝曾经的样子。我们一起吃了顿饭聊了许多,有现在的苦逼工作,有以后怎么挣钱,有家庭孩子等生活琐事,有花边新闻网络段子,却很少回忆我们大学时一起搞乐队的那段时光,也许我们都是怕说出来的时候对面那个曾经自己的好哥们会笑话自己的幼稚,这样会显得现在的自己很傻X。
今天陪我一起看电影的是我的发小吴文,前几天十一从广州回来过中秋节,现在是金融领域的中坚力量。看他现在穿衬衣平头的样子,谁也不会想到他是我们发小里第一个学吉他听枪花,滚石,登台唱beyond的人。他曾经是我听懂摇滚的老师。在影片最后大家齐唱beyond歌曲的时候,看他沉默的样子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摇滚不死,它不等同于理想。摇滚它更像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植根于灵魂能给你力量的东西。都说摇滚乐是愤怒的是颓废的是不羁的是嘲笑的,其时他是都包涵都存在的,他靠吉他激烈华丽的节奏,架子鼓力量密集的鼓点,直击你的心灵,所以他更纯粹,更有力量,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乐手们的表演仿佛都竭尽全力,主唱用或高亢或低沉或嘲笑或愤怒的声音在用尽所有力气去嘶吼。他是一种直接的,力量的传递情感的方式。不用听歌词你也能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而听众会被这种情绪点燃,用力挥舞着臂膀,热血沸腾。
所以玩摇滚的人都有些不羁,有些酷,仿佛不合群,但接触后就会发现他们都是特别简单,性格很直率的人,因为他们的摇滚精神已经刻在骨子里。他们做事喜欢用尽全部力量,要么死要么坚持到死。表达态度直接,对看不惯的事直接出言不逊或直接动手从不违背内心与人须臾。对于理想和信念有着狂热的执着,不在乎别人的目光一直坚定的走自己的路,哪怕别人看着自己很另类。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姑娘总是炙热激烈的表达自己的所有情感。所以他们张扬不羁,却像个别扭羞涩的孩子。而青春里喜欢摇滚明白摇滚的姑娘会用自己的所有去爱,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青春,拼尽自己的一切去表达去爱摇滚的人,纯粹的爱,最直白的表达。
但在现在浮华的社会,金钱物质为上,这些摇滚人太理想化,太直接不会转弯~就是所谓的幼稚不成熟,是生存不下去的,他们拒绝变成自己看不惯的样子,所以他们往往很边缘化。生活的很落魄,直接表现就是电影中的各种人物-摇滚已死,输给了生活。
年轻时大人常说理想不能当饭吃劝我们改变,我们常常报以嘲笑,觉得他们不懂自己,可是我们慢慢结婚工作,面对种种压力与无奈,才知道不改变是没办法生存的,因为我们不只有自己,要生存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缩手缩脚,变得像只想如何挣更多的钱的爬行的蜗牛。最后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嘲笑不屑的,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或平凡懦弱或缺少精神麻木或浮夸而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像影片里的大鹏从理想摇滚乐手变成势力的认钱混蛋,或像变成懦弱惧内的音乐老师的岳云鹏,或像因为无法救治自己妻子放弃音乐变成房地产商的古力娜扎的爹。
也许这就是生活,所以看完电影有些唏嘘,有些无奈,最后泛理想化的结局也只是在电影里,而现实就像爸爸妈妈锁在抽屉里的老照片一样,照片里他们抽着烟穿着牛仔喇叭裤背着吉他,原来我们和他们一样,慢慢变成了他们。
摇滚死了吗?没有,一代代人长大,总会有人拿着吉他站着台上,热烈而执着。也总会有人还在酒吧坚持自己的理想。而融入生活的我们,也许我们不再弹琴,不再幼稚,不再玩摇滚,但摇滚的精神我们不要舍弃,努力去工作,努力去生活,拼尽全力不颓废,热烈炙热的去追求不被打倒不轻言放弃丧失信心,要么死要么拼,就是死也要表达自己的态度,活的纯粹去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摇滚就是不死不灭的。面对生活种种永远努力挥舞自己的拳头👊不退缩,心里留有一份不世俗的真善美,摇滚就是不死的。
所以你每天努力了吗,拼尽全力了吗,进步了吗,完成自己的任务了吗,有没有妥协放弃过,你摇滚了吗?如果不想背弃自己,那么就去摇滚吧,每天用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去摇滚吧。
摇滚不死,摇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