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的记忆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自从我出生,死就某个地方等着,人生不过是一个人独特的体验,是或长或短的过程罢了。
七岁那年,第一次经历死亡,是奶奶去世,那是个冬天的夜晚,我忙着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化了一脸的浓妆,从礼堂被表姐接回家,奶奶躺在里屋的床上等待闭眼,堂屋正中停放黑漆漆发亮的棺材,用两个长条木凳架起,下面点着蜡烛,大人们都在忙,我一进来,脸蛋冻的红扑扑的,二姑母拉我进了妈妈房间,让我站在妈妈老式的木床台上表演今天演出的节目。第二天,送葬,我还是被表姐从学校接回家,只记得是姥爷拉着我走在街上,我旁若无人的大哭,嘶嚎,心里只晓得一件事:奶奶死了,我再也见不到她了。那个年纪,死就意味着见不到。
再来是堂弟胡琴,是叔叔的小儿子,个性乖巧,长相秀气,才六岁,爱在我跟前起腻。那也是个冬天下午,临近年关,妈妈硬留下我在家帮她炒瓜子、花生,到了五六点放弟弟出去跑。弟弟出去了,和堂弟,还有别的小孩玩男孩子那种躲来藏去的打仗游戏,不晓得几点,不晓得怎么了,胡琴在冲过马路时被拐弯的汽车撞上了,我被准许出来的时候,只看到阴天的下午门口马路的拐弯处有一滩血,灰色的血,天一副要下雪的颓丧。晚上,叔叔的门口放上一块门板,胡琴弟弟躺在上面,一动不动,我傻傻站在旁边,我瞪着眼睛看他,琴琴弟弟的脑袋没有变形,我明明看到他长长的眼睫毛还在轻微的颤动,我明明看到他的眼皮还略略跳动,我已经不记得我有没有哭,我只记得我很生妈妈的气:本来我们约好下午在制杆厂废旧的车厢玩的,就是因为妈妈不让我出去,琴琴才会发生车祸的。琴琴的死,让我惊诧飞来横祸的力量,死原来还意味着无法改变。
渐渐长大,在初中上学的路上,常常绕道走河堤,河堤一侧是河床,一侧与体育场围墙形成了一个沟,好奇心又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总是有好路不走,偏偏飞身上围墙的墩子上走,那深沟里偶尔能看到死婴,印象里像是被肢解的洋娃娃,又像是已腐烂的苹果,有圆圆的,也有手和脚的印痕,没有大人会跟我们讲为什么,我们也不会去问,但是我们却自然而然明白:那是见不得人的孩子死掉后,被扔掉,埋都不埋。那些死婴对于我们来看是物体,和石头、马路一样,和生命彷佛没有关联。
胆子大的我甚至在听说大河朝阳闸放水打捞出一具无头女尸,还跑去现场看了一眼,完全没有害怕,只是好奇,到如今只剩下关于一滩深灰色被河水腌渍的东西的记忆。
我家可怜的“海豹”,是一条小狗,半夜三点死掉了,爸爸深夜去到河堤边挖坑埋掉了,他的项圈,我家还一直留着。海豹死了,我忘记哭没有哭,只是写了一篇作文纪念它,还因此得了学校比赛的一等奖,然而年轻的班主任却嗔怪我总是个不长大的孩子。海豹的死,意味着我家再也不养狗了。
爷爷去世,我上大二,在异乡,家里没告诉我,我放假到家,发现爷爷的屋子里空空如也,我问:爷爷哪里去了?爸妈这才告诉我:爷爷走了。爷爷的去世,意味着屋子空出一间,每年月半祭扫多了一座坟,爸爸敲打的纸钱要多一份。
外公走,是我三十年来最痛的记忆,可是那份记忆里有一多半充满我表演式的自我愤懑。我在北京过着不痛不痒的日子,不知道我的外公在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等我操办自己短命的婚姻,回到家,见到的是外公完全变形,皮包骨头的身体,躺在床上,轻的像蒲扇,不能说话,不能吃,不能喝,如要小便,就拍打床板,舅舅进来伺候。大人不让我久坐在外公身边,我在外公门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可是眼泪会干,我还能继续跟别人讲话,我还能继续吃饭,我还能活着,享受活着的一切,然而我的外公却只能在床板上等死。我的负罪感像一个巨大的秤砣,压在我的心里,这么多年都不能摘去。我们有多残忍,我们有多么无力,我们眼睁睁的在等待我的外公死去,然后例行的跪在他的床前嚎啕大哭,表演式的哭泣,即使我快哭的昏厥,我也无法逃过自己虚假表演的自责自问。人死如灯灭,所有的后事,所有的作为都是无用功,跟孝道无关,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唯一知道的人只有自己。外公的走,让我明白:死亡不代表遗忘,死去的人可以永远住在活人的记忆里。
他爷爷去世很突然,虽然八十高龄,虽然所有人包括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虽然我甚至幻想过爷爷去世也许就是我和他再次相见之时,然而我也一点不想要来的这么快。更奇怪的是,我反而没有自己原先预想那样,有那么多的眼泪,我哭不出来,我就是停住了,整个人彷佛被什么塞住了,脑子清楚,知道做什么,整理爷爷的衣物,厨房里忙里忙外,但是悲伤的情绪完全没有释放,就是纯粹单一的麻木,追悼会上我甚至没有走近爷爷的尸骨,被修整过的爷爷那么陌生,不像我曾经依靠的那个老人。同事说我不该回去,爷爷的去世,跟我没关系,他家的事,跟我再也没关系。我只是沉默,我依然哭不出来,只是沉默,我怪自己那天和忆忆在白云观,路过爷爷家楼下,却没有去看一眼,我怪自己故意和爷爷疏离,我怪我没珍惜爷爷在身边的日子,我怪自己自私因自己的情感令八十高龄的老人陪着闹心,长吁短叹。他爷爷的去世,告诉我:珍惜爱自己的人在身边的日子,尽孝要趁早。
我长大了,我也要慢慢变老的,那些熟悉的人渐渐会离开我们,无论是对门中风瘫痪多年的伯母,还是在去接孙儿放学路上倒下的二姑母,我们一个人来这世间,也会一个人走,死这个名词,不仅仅是个名词,是个句点,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句点都一摸一样,在生命的某个地点某个时点等待着我们靠近。怕又如何,所以好好活着吧,对身边的人,对自己,都好好对待吧。
自从我出生,死就某个地方等着,人生不过是一个人独特的体验,是或长或短的过程罢了。
七岁那年,第一次经历死亡,是奶奶去世,那是个冬天的夜晚,我忙着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化了一脸的浓妆,从礼堂被表姐接回家,奶奶躺在里屋的床上等待闭眼,堂屋正中停放黑漆漆发亮的棺材,用两个长条木凳架起,下面点着蜡烛,大人们都在忙,我一进来,脸蛋冻的红扑扑的,二姑母拉我进了妈妈房间,让我站在妈妈老式的木床台上表演今天演出的节目。第二天,送葬,我还是被表姐从学校接回家,只记得是姥爷拉着我走在街上,我旁若无人的大哭,嘶嚎,心里只晓得一件事:奶奶死了,我再也见不到她了。那个年纪,死就意味着见不到。
再来是堂弟胡琴,是叔叔的小儿子,个性乖巧,长相秀气,才六岁,爱在我跟前起腻。那也是个冬天下午,临近年关,妈妈硬留下我在家帮她炒瓜子、花生,到了五六点放弟弟出去跑。弟弟出去了,和堂弟,还有别的小孩玩男孩子那种躲来藏去的打仗游戏,不晓得几点,不晓得怎么了,胡琴在冲过马路时被拐弯的汽车撞上了,我被准许出来的时候,只看到阴天的下午门口马路的拐弯处有一滩血,灰色的血,天一副要下雪的颓丧。晚上,叔叔的门口放上一块门板,胡琴弟弟躺在上面,一动不动,我傻傻站在旁边,我瞪着眼睛看他,琴琴弟弟的脑袋没有变形,我明明看到他长长的眼睫毛还在轻微的颤动,我明明看到他的眼皮还略略跳动,我已经不记得我有没有哭,我只记得我很生妈妈的气:本来我们约好下午在制杆厂废旧的车厢玩的,就是因为妈妈不让我出去,琴琴才会发生车祸的。琴琴的死,让我惊诧飞来横祸的力量,死原来还意味着无法改变。
渐渐长大,在初中上学的路上,常常绕道走河堤,河堤一侧是河床,一侧与体育场围墙形成了一个沟,好奇心又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总是有好路不走,偏偏飞身上围墙的墩子上走,那深沟里偶尔能看到死婴,印象里像是被肢解的洋娃娃,又像是已腐烂的苹果,有圆圆的,也有手和脚的印痕,没有大人会跟我们讲为什么,我们也不会去问,但是我们却自然而然明白:那是见不得人的孩子死掉后,被扔掉,埋都不埋。那些死婴对于我们来看是物体,和石头、马路一样,和生命彷佛没有关联。
胆子大的我甚至在听说大河朝阳闸放水打捞出一具无头女尸,还跑去现场看了一眼,完全没有害怕,只是好奇,到如今只剩下关于一滩深灰色被河水腌渍的东西的记忆。
我家可怜的“海豹”,是一条小狗,半夜三点死掉了,爸爸深夜去到河堤边挖坑埋掉了,他的项圈,我家还一直留着。海豹死了,我忘记哭没有哭,只是写了一篇作文纪念它,还因此得了学校比赛的一等奖,然而年轻的班主任却嗔怪我总是个不长大的孩子。海豹的死,意味着我家再也不养狗了。
爷爷去世,我上大二,在异乡,家里没告诉我,我放假到家,发现爷爷的屋子里空空如也,我问:爷爷哪里去了?爸妈这才告诉我:爷爷走了。爷爷的去世,意味着屋子空出一间,每年月半祭扫多了一座坟,爸爸敲打的纸钱要多一份。
外公走,是我三十年来最痛的记忆,可是那份记忆里有一多半充满我表演式的自我愤懑。我在北京过着不痛不痒的日子,不知道我的外公在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等我操办自己短命的婚姻,回到家,见到的是外公完全变形,皮包骨头的身体,躺在床上,轻的像蒲扇,不能说话,不能吃,不能喝,如要小便,就拍打床板,舅舅进来伺候。大人不让我久坐在外公身边,我在外公门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可是眼泪会干,我还能继续跟别人讲话,我还能继续吃饭,我还能活着,享受活着的一切,然而我的外公却只能在床板上等死。我的负罪感像一个巨大的秤砣,压在我的心里,这么多年都不能摘去。我们有多残忍,我们有多么无力,我们眼睁睁的在等待我的外公死去,然后例行的跪在他的床前嚎啕大哭,表演式的哭泣,即使我快哭的昏厥,我也无法逃过自己虚假表演的自责自问。人死如灯灭,所有的后事,所有的作为都是无用功,跟孝道无关,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唯一知道的人只有自己。外公的走,让我明白:死亡不代表遗忘,死去的人可以永远住在活人的记忆里。
他爷爷去世很突然,虽然八十高龄,虽然所有人包括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虽然我甚至幻想过爷爷去世也许就是我和他再次相见之时,然而我也一点不想要来的这么快。更奇怪的是,我反而没有自己原先预想那样,有那么多的眼泪,我哭不出来,我就是停住了,整个人彷佛被什么塞住了,脑子清楚,知道做什么,整理爷爷的衣物,厨房里忙里忙外,但是悲伤的情绪完全没有释放,就是纯粹单一的麻木,追悼会上我甚至没有走近爷爷的尸骨,被修整过的爷爷那么陌生,不像我曾经依靠的那个老人。同事说我不该回去,爷爷的去世,跟我没关系,他家的事,跟我再也没关系。我只是沉默,我依然哭不出来,只是沉默,我怪自己那天和忆忆在白云观,路过爷爷家楼下,却没有去看一眼,我怪自己故意和爷爷疏离,我怪我没珍惜爷爷在身边的日子,我怪自己自私因自己的情感令八十高龄的老人陪着闹心,长吁短叹。他爷爷的去世,告诉我:珍惜爱自己的人在身边的日子,尽孝要趁早。
我长大了,我也要慢慢变老的,那些熟悉的人渐渐会离开我们,无论是对门中风瘫痪多年的伯母,还是在去接孙儿放学路上倒下的二姑母,我们一个人来这世间,也会一个人走,死这个名词,不仅仅是个名词,是个句点,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句点都一摸一样,在生命的某个地点某个时点等待着我们靠近。怕又如何,所以好好活着吧,对身边的人,对自己,都好好对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