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欧丽娟老师《唐诗新思路》笔记04
在B站看完国立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公开课后,获益良多,同时非常感谢豆瓣@不会游泳的鱼非常精细的笔记;《唐诗新思路》笔记内容來源:简书@唐始影Aileen的细心整理。链接:http://www.jianshu.com/p/d0bd6f306606
一、 陈子昂的复古理论
1. 陈子昂的创作以复古的表现最知名,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一组诗是有感而发、随遇而作,因此才会形成多篇的系列。
一方面来继承了阮籍的《咏怀》诗八十几首,左思的《咏史》诗等等系列性的以抒情言志为主的创作。
另一方面,他又影响了后来的类似的作品,包含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等等,前前后后就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咏怀系列。而陈子昂他就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知识链接:欧丽娟《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二课 鲍照专题
——咏怀、怀古、咏史的区别在哪里?
2. 陈子昂不只是以实际的创作行动表现他的看法,他还有很明确的说明来提出主张。这么一来有创作又有理论,有了理论的依据思想上就会更强而有力,于是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3.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陈子昂的主张表达得十分清楚。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透过这段文字,恰恰可以用来示范,分析文本意义的做法不只是来传达陈子昂的复古理论,也就是说我们现代读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者的用意,而不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尔。
3.1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什么是“文章之道”?
单单孤立来看,程序化的读者的反应就会以为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文以载道”,把“道”理解为道德教化,那文章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具。但实质上这种直觉式的联想存在着两种错误:
第一,“文以载道”这句话并不是韩愈说的,而是出自宋代的周敦颐,韩愈自己所说的是“修其辞以明其道”;
宋·理学家 周敦颐《通书·文辞》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第二个错误是,韩愈所说的“修其辞以明其道”指的是写文章要能够彰明儒家思想,发挥教化作用,而这个却不是陈子昂的意思。
韩愈 《争臣论》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如果我们望文生义、自由联想,那就会张冠李戴、谬以千里。现在让我们分析这段文字,你可以看到全文开宗明义所接触的“道弊五百年”这句话,它和下面好几个陈述句是互相指涉,形成一个很严格的、一致的清晰定义,那就是陈子昂透过反覆互相定义的修辞方式,明确传达它所遵从的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这个被反覆不断应用的修辞方式采取了“主词/时间点/否定词”这样的一个结构,用来说明那个主词也就是文章之道,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沉沦了、颓弊了的情况。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这句是说文章之道已经破弊五百年了。主词是“文章之道”,时间期限是五百年,否定词是“弊”。
3.2 下面接着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这两句是说“汉、魏风骨”,在两晋南朝并没有被传承下来。主词是“汉、魏风骨”,时间的期限是“晋、宋”,否定词是“莫传”。
3.3 接下来“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几句话是说——
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十分华丽雕琢,却缺乏情志的寄托,因此是各种的兴寄都断绝了,只剩下虚有其表的绮丽文字,注意一下主词是“兴寄”,时间期限是“齐、梁间”,而否定词是“绝”。
3.4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这几句话是说——
回想古人的作品,我常常害怕古人的价值逶迤颓靡,风雅的理想也就振作不起来了。主词是“古人风雅”,否定词是“逶迤颓靡”和“不作”。
这么一来,陈子昂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这些主词包括“道”、“汉、魏风骨”、“兴寄”、“古人”和“风雅”。而时间的期间是“五百年”、“晋、宋”、“齐、梁间”。至于其中的晋、宋、齐、梁正是包含在汉、魏之后的五百年之内,我们再来看其中所用的否定词,包括了“弊”、“莫传”“都绝”、“逶迤颓靡”和“不作”。
由此可见陈子昂所以为的“文章之道”,所指的不是文以载道的道德意义,而是以“汉、魏风骨”为代表。
那“汉、魏风骨”又是继承了《诗经》的“风雅”精神,以“兴寄”为主的创作表现。
但是这个文章的理想却在汉、魏之后就沦丧了,整个两晋、南北朝到初唐的这五百年之间都破败消失了,直到陈子昂当代的东方虬才有所恢复,
3.5 因此这篇序的最后一段才会说:“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正始之音,指的是曹魏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诗歌创作,阮籍《咏怀》诗就是在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诗人,最有名的篇章。那他在文学史上,可以和“建安”并称,这就是所谓的“汉、魏风骨”的内容。
这么一来,我们就更清楚地看到了陈子昂所谓的文章之道,就是汉、魏风骨而从汉、魏结束以后到初唐,整个的时间,大约就是五百年。
3.6 总而言之,陈子昂所说的文章之道是指以“兴寄”,也就是内心之兴发和情志的寄托为重的书写表现和追求目标,而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下,陈子昂建构出一条《诗经》的“风雅”到“汉、魏风骨”,包含建安、正始的“汉、魏风骨”,然后再到初唐的东方虬。这就形成了一个正统的诗歌传承脉络至于中间以“彩丽竞繁”为主流的晋、宋、齐、梁阶段,就被认为是文章之道颓靡沦丧的黑暗时期。
3.7 就此来看,陈子昂所复的古,明显是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而不是一般所以为的尧舜三代。至于所谓的文章之“道”,它是指风骨、风雅,也就是一种由衷而发的文学生命的体现。而在这段话里面,陈子昂不断地反覆互相定义所以这个“道”字,在他的这个陈述脉络里是非常清楚的,指的就是汉、魏风骨。
4. 汉、魏风骨代表什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兴寄要有兴寄,就是要有寄托,要有情志的感发。
5. 而汉、魏风骨又是哪一个文学真生命的继承人呢?那个最初、最纯正、最绝假纯真的文学生命的体现是什么呢?
这一篇序讲得非常清楚,就是风雅。风雅就是由《诗经》所展示的,可以说是文学最纯正力量,最丰沛的正统,因此陈子昂才会说:“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6. 这一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在不断地、反覆地叮咛,所以可以看得很清楚。陈子昂自己对于这个诗歌的正统,乃至于这个正统的延续,是有着他自己的看法的,也用这样的看法形成了著名的复古理论。
7. 不过,这个复古理论并不是很精密的分析推论。而且陈子昂为了凸显信念以及理论说法尽量简洁扼要才会有力,所以他采用一种非常对立的、简化的二分法来建构他的复古理论。所以他把六朝,也就是汉、魏风骨之后的那个六朝全部纳入到所谓的“彩丽竞繁”这样的范围里面,视为偏离了正统的误入歧途。
8. 陈子昂这样的复古主张,之后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继承人,那就是李白。李白的理论几乎和陈子昂是如出一辙,而且事实上李白所在的盛唐,复古简直已经变成了一时之大纛,风靡一时这个情况非常鼎盛,以至于引发了另外一个反动意见,那就是杜甫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