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2008年,是悲伤与喜悦交替的一年。新历年尹始,南方遭遇大雪灾,满世界都裹上了白色,许多断崖上挂着巨大的冰柱,一把把硕大的利剑,直指谷底。许多道路中断,环卫工人冒着大雪,在公路上撒盐,让冰加速融化。出行的车辆,轮子上都套着粗大的防滑链。然而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许多旅人却滞留在小旅馆里,坐不上车。那年,我十三岁,放了寒假,父亲便把我接到他的工地上玩。父亲是名隧道挖掘工人,常年在深山里工作,这不难理解,道路不通的地方,一般经济条件都很落后,这才需要筑路搭桥,改善落后的经济面貌。从家到父亲的工地,需要倒几次车,起初,登上重庆到万源这趟列车时,公路还是畅通的,等从车上下来时,所有公路都封了,父亲没法,便在汽车站附近找了家小旅社住下,直到第三天,我们才坐上从万源到Y镇的大巴车。
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总是欢乐的,因为农村孩子往往几年见不上父母一面。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记不清楚几岁,父母在福建的一家工厂工作,整整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三年后的第一次归来的日子,马上临近过年。那天,天已全部暗了下来,只有粮站大门上挂着的灯泡发出昏黄的灯光。这个粮站门口停着本村以及临近几个村唯一一辆到县城的大巴车,我们全家天还没黑,不吃晚饭就到这个门口等。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全家指的是爷爷奶奶,弟弟,堂妹,叔叔婶婶,大伯伯妈,丝毫不掺半分父母的概念。乡下人都好热闹,粮站附近的小卖部更是全村人茶余饭后,摆龙门阵与打牌的娱乐中心。听说多年未归的父母,今晚到家,附近的乡亲也都聚到粮站门口跟我们一起等,车还没到,粮站门口就站了几十号人。车一来,大家都围上去 ,待车停下,车门口已经被重重围上。车上的年轻夫妇走下来时,奶奶把我和弟弟拽到女子跟前,弟弟躲在我身后不敢出声,也记不清女子有没有说话,只记得周围的人有的嚷嚷“爱萍,面前的人是哪个?”,也有人喊着“爱萍,快喊妈妈!”。我不知道这一幕里,为什么没有父亲的印记,估计是他在忙着整理后备箱里的行李。我低着头,怯生生叫了声“妈妈”,目光便被母亲手腕上的表所吸引,镀金腕表,在昏黄灯光下熠熠生辉。不知道为什么,与母亲数年后初次见面,印象最深的竟是这块腕表,帮母亲拿行李,同她一起走,余光也不时瞟向那块金色手表,后来,母亲把这块手表送给了我。过年后,父母本又要去福建工作的。那辆通往县城的大巴车每天六点准时从粮站出发,全年无休,春运那段时间,更是一天县城到村里来回两趟跑,乡下人怕耽误时辰,要出远门必很早起床,收拾前一天晚上就装袋打包好的行李,早饭也不吃,便打着手电筒,扛着行李,到粮站门口等候。也是这辆破旧的大巴车,它载来了多少期盼,就载走了多少阖家团圆的幸福。父母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苦苦央求他们,让他们答应我,第二天早上把我叫醒,我想送送他们,可父母还是趁我和弟弟熟睡,便悄悄离开了。第二天醒来,天早已放亮,发现父母的所有东西都消失了,一股空洞感便袭上了心头,恍然若失,心难受。我就开始哭,弟弟醒来见我哭,他也跟着嚎,我就愈发哭得厉害,最后我们哭作一团,惊动了奶奶,她责骂我们“妈,老汉,出去赚钱,哭啥子嘛哭!”道理都懂,可眼泪就是止不住的往下流。那周周五放学回家,发现堂屋桌上放着大包零食,小孩子,嘴馋,也不问是谁的,扔下书包便打开吃。奶奶干完农活,坐在坝子砍上说:“今天中午,你们大舅来了,我还以为囊个了耶。他说那天早晨,你去读书,他在路上撞到你的,看到你哭,就打电话问你们妈老汉,今天就提了嫩么大包东西。他还说你妈老汉不去福建啦,现在在县城你大伯家住起的!”我没有答话,心里一阵窃喜,父母亲又要回家了。此后,父亲就跟着堂舅舅们挖隧洞,母亲在重庆找点零活。(在重庆人眼里,重庆一般指的是重庆主城区。)
回到雪困旅店这里,在这三天里,我丝毫没有受到坏天气的影响。乡下人不懂得娱乐,那些年,旅游业也没有兴起,我和父亲就整天待在旅店里,我躺在床上,吃零食,父亲坐在床沿上,抽烟。小小的我,看不出父亲的烦恼,整个心思都放在父亲买的零食上,那些可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零食,这也是我第一次吃黄瓜味的薯片。晚上,我们会到附近的餐馆吃饭。我对有一家店的酸辣粉,印象非常深刻,虽现在已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总觉得以后吃过的酸辣粉都远远不及。当然我已记不清这家店的位置,只隐约记得,要下几步台阶,才能进入这家小店。屋内装的是那种瓦数很低的灯泡,发出昏暗的黄光,那些年里,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发出黄光的灯泡。老板娘给的酸辣粉的量很足,汤面上漂着厚厚一层辣子油。
第三天,我和父亲就坐上了大巴车,来到镇上。这个镇没有下雪,道路没有受到影响,那天,幺舅骑着摩托车来车站接的我们。他本就载着舅妈和表弟,再加上我和父亲,小小的摩托车,硬生生地挤上了五个人。临近年关,交警都出来活动,在这个角落里候着,那个拐角处藏着,专逮超载的摩托车,所以,幺舅一路上开得飞快,土路凹凸不平,车轮一碰上大点的石子,我们的屁股便脱离坐垫,弹了起来。可能那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有很多人,背着背篓,走在马路边上,看到我们这台负着重荷的摩托车,都止住脚步,感叹一句“拉好多人罗!”父亲的具体工作地点,也就是隧洞,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只在搭的临时住房附近玩。这一长排简易的房子盖在一个小土坡上,四周围着山,站在陡坡边缘,可以看到底下的枯河,它裸露出白色的肚子,因不断向里倾倒挖掘出的泥土石块,早已断了水源。舅妈在这个工地上给工人们做饭,父亲每天忙着上班,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和舅妈待在一起。舅妈十分疼爱我,也可能觉得我很可怜,父母亲每年过年才能见上一次,所以每到寒暑假,她就把我接到幺舅的工地上,每年过年都给我买很多好吃的零食和许多漂亮的衣服,这次也是因为舅妈在工地上,父亲才愿意把我接来的。我提到这个并不是想表达父母亲不爱我,相反,他们才是世界上唯一不计个人利益无条件爱我的人,只是父母的思想和幺舅舅妈的不一样,父母觉得要拼命赚钱,给我和弟弟提供更好的条件,父母亲的这种思想在农村很常见,很多夫妇都把小孩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抚养,自己到外地打工,而那年还未满三十的幺舅舅妈,却有不同的育儿之道,他们一直把表弟带在身边。可幺舅换过好几次工作,最开始在县城的一家水厂上班,之后跟着我父母一起到了福建的油漆厂,后来,看父母亲不去福建了,幺舅也跟着到工地上工作,舅妈一直给舅舅做饭,到了工地上,堂舅舅就聘请她给所有工人做饭,就这样,表弟的小学换过好几次,到了福建,更是被迫降了一级,成绩也彻底落下了,今年参加的高考,没考上本科,读了一个普通职业大学。
闲暇的时候,幺舅会用摩托车载着舅妈,表弟和我到小镇上逛,到了镇上,舅妈会给我买零食,看到合适的衣服,也会给我买,然后拎着大包小包,坐着摩托车回去,那段时间恰好天气转晴,土路灰尘多,疾驰的摩托车车尾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全是扬起的灰尘。幺舅在河坝边便把我们放下,因为他还需骑摩托车绕很大一圈公路,才能回到临时住房,而我们只需沿着河坝旁的小路,往上爬,就能到,总是比他快。爬完一段坡,便到了一块平地,平地的一角有一栋破旧的房子,隔着小路有段距离,继续沿着小路爬,就到了工地。有一次,我落在后面,经过这栋破房子的时候,从屋里走出了名男子,他赤裸着上身,只穿了条脏兮兮的裤子。他向我招手,还喊着“来!来!”,于是我定住了脚步,朝他望去,可他见我停下来了,边朝我走来,边掏出生殖器,脸上露出了淫荡的笑容。当时,我害怕极了,不顾一切往上跑,也不敢回头,怕他追上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了舅妈们。他到底有没有追我,我不知道,我现在猜想,他应该没敢追,他的破房子离我们的临时住处不远,我喊几嗓子,我们的人就能听见,况且舅妈们就在前面,我们人多势众,他惹不起,工地上解决纠纷,没有法律,只有暴力。追上舅妈们后,我什么都没说,我跑得脸红脖子粗,他们也没有看出什么,只是从那以后,我不愿去镇上,怕又遇见那个疯子。
重庆的冬天湿冷,屋内又没有供暖,太阳一出来,我们就端着板凳,到房子前面的坝子上晒太阳。农村建房子都要建个坝子,方便夏天晒谷子,玉米,最开始都是土坝子,坑坑洼洼的。早上晒谷子玉米粒的时候,那到方便,把这些谷粒从堂屋里运出来,再散开就好了,太阳落土,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小孩的活就来了,我们得把这些摊开的谷粒扫在一起,堆成一个个小的金字塔,方便大人干完农活后,再把它们运到堂屋里去。扫过平地上的谷粒,那些土洼里还盛满了遗落的“汗水”,粒粒皆辛苦,我们得撅着屁股,一粒一粒地把它们拾起来。重庆的夏天,天气多变,前一刻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猝不及防,天就开始暗了下来,乌云密布,大有黑云压城城欲催之势,并伴有阵阵雷声。这种天气,我们叫做“打偏冻”,一般发生在下午,大多数时候,稀稀疏疏,下几滴雨就作罢。可对于靠天吃饭的乡下人来说,却如临大敌,天边开始积起几朵乌云,或传来一声闷雷,他们就开始战斗,躺在坝子上的谷子,可不能被雨水淹了,一来谷粒被水泡了长芽,二来多日来的劳动成果就付诸东流。首先发现的人,会站在高处,喊声“打偏冻”,叫醒还在午睡的邻里和家人,然后拿出农具开始战斗。往往谷粒刚收完,雨就停了,太阳也钻了出来,坝子晒干了,又得用簸箕把谷粒端出来,摊在上面。生活条件好些后,土坝子上敷了层水泥,后来不知是谁率先在坝子上支块塑料薄膜,秋收季节,整天把坝子盖着,大家也纷纷效仿,这才彻底解决了“抢偏冻”的问题。
2008年,手机还是摩托诺拉和诺基亚的时代,农村刚刚告别黑白电视,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电脑。男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女人除了打牌,还爱摆龙门阵,从村里那些男男女女的勾当,追忆到过去的艰苦岁月。从她们的故事里,我知道太多悲苦的人儿,但我从来都是把这些当故事听,听过了,便过去了,不会放在心上,但直到我遇到了她,听了她的故事后,我才知道每个故事都是有分量的,里面包含了泪水和欢笑。那是一天下午,接近傍晚,太阳已经挂在了山头。挖隧洞的活,不分时间,只要放过炮后,工人们就得上岗。父亲们已经吃过饭,进洞干活,舅妈也收拾好了碗筷,坐在板凳上纳鞋垫,和堂舅妈聊天,我趴在床沿边,把弄芭比娃娃。听到外面有人喊:“买蜂糖不?”我们就拥到门口,去看是谁。站在坝子边的是名女子,看上去三十岁左右,满脸风霜,头发散乱,只草草地拢在后脑勺,穿着蓝色的棉衣,背上背着蜂桶。舅妈向她迎去,嘴里说道:“把蜂桶放下嘛,背起重!”那名女子也不言语,只是照做,我也跑上去看蜂桶里的蜂蜜。一靠近女子,一股蜂蜜的甜香扑鼻而来,她蓝色棉衣的背部被蜂蜜浸了厚厚一层。估计舅妈也注意到了,寒冬腊月的,怕女子着凉,“到屋里坐嘛,里面有火(生着火炉的意思)!”便帮着女子把蜂桶抬到屋里去,坐在火炉旁。那些年,假货盛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更是震惊全国,市面上更是很难买到纯正的蜂蜜。她还没坐下,堂舅妈就开口问:“是不是真的哟!”那名女子慌了,“囊个不是真的嘛,我们个人喂的蜂子,不信,我挖点给你尝哈嘛!”说着,就让舅妈给她碗和勺,费了好大劲,才挖了一碗,递给堂舅妈,让她尝。蜂桶里的蜂蜜全凝住了,女子也只是在靠近火炉的一边,稍微融化了些,才挖出来的。堂舅妈就递给我,让我吃,我尝了一口,便还给了她,她也挖了一口,就递给舅妈。我之前只吃过一次市面上流行的蜂蜜,一个大大的金色礼盒,上面写着“槐花蜂蜜”,里面装着两小瓶,味道又很淡,所以我根本就记不清蜂蜜的味道,而舅妈和堂舅妈都觉得味道好,便向她询问价格。女子说:“我从来没出来过,也不晓得卖好多钱,现在街(gai)上卖好多钱嘛?”(我从来没有出过门,不知道蜂蜜的价格,市面上蜂蜜的价格是多少?)堂舅妈便喊价,“十五块钱斤,卖不卖嘛?”女子答道“好”,于是堂舅妈就起身去取称。那时的称又和现在的不一样,农民用的是那种杆上刻着刻度,杆端吊着两根绳,短绳上系个挂钩,长绳上挂个托盘的称,只有做生意的人,才会买电子秤。
堂舅妈怀了身孕,也不用干活,堂舅舅每天出门采纳食堂用的蔬菜时,她也跟着去街上逛逛,末了,就和舅妈一起聊天,织织毛线鞋。她二十初头的年纪,整整比堂舅舅小了八岁,起初,家里人死活不同意这桩亲事,对她吼,“李忠那个崽儿,屋头恁个穷,你跟他做啥子嘛!”,就把她锁在家里,她是从楼上的阳台翻了出去,跑到了堂舅舅家的,随后,怀了孩子,生米煮成熟饭,父母没办法,便交出了户口本,他们这才去县城的民政局登记,这就算结了婚。哪曾想,当初在女方父母眼中,一穷二白的小子,发达了,那年堂舅舅接连承包了好几个工地,可谓赚的是盆满钵满。有钱了,把女方家的破土房推了,盖上了两层洋楼,所有家电全部配备好。岳父岳母当然开心,每次听到女婿要回来,提前赶到镇上,买些好菜好酒回来,好好招待这位姑爷。堂舅舅可不是省油的灯,席间总是追忆往事,要么就责骂堂舅妈,而女方父母只当没听见,埋头吃自己的菜,该敬的酒照样敬。
堂舅妈从厨房出来,“遭李忠拿去买菜了,我去附近的农民家借把来!”说着,就挺着肚子去了。舅妈就和那名女子闲聊,问了她是哪里的人,叫什么名字等,从她们的对话,我知道了她的遭遇。她叫秀莲,是清早从家里逃出来的。十岁的时候,生父去世,母亲就带着她改嫁。本就是二婚,又已三十岁,带个拖油瓶,就嫁给了隔壁村一位四十多岁的单身汉,单身汉性格暴躁,寡居一人,但对于贫苦的女人来说,有个男人终究是好的,多个劳动力,最起码有个依靠。秀莲没有上过学,跟着母亲到继父家后,一样活也没少干,鸡鸣声后便起,做早饭,天擦亮,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劳作,日晒当头,回家做午饭,饭后,烈日当头,又到地里干活,直到日薄西山,才拿着农具跟着母亲回家,做晚饭,收拾屋子。在农村,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是个劳动力了,贫苦的生活根本不赋予他们时间,慢慢成长,他们从认识到这个世道开始,就已经长成了大人,也不觉得生活艰苦,有吃有穿,已然是上天最好的馈赠。秀莲就是每天这样活着,她不知道大山外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像她那般大的孩子,被父母牵着去逛游乐园,去吃肯德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她只知道,今天到地里干活时,裤子被刺钩破了,她需借着煤油灯的微弱烛光,赶快把她补好,然后赶紧上床睡觉,因为全身累得快散架了。在不知不觉中,秀莲长成了个大姑娘,长年辛苦劳作,她体格健硕,发育得也很好,走路时,肥厚的屁股,一扭一扭的,胸前的那对白鸽也跟着晃动。她可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但那个色欲熏心的继父却看在了眼里,就在一天晚上,可能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把她强奸了。她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挤在他床上的继父让她不要出声,她便不敢作声,第二天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妈,爸昨晚上来脱我的裤子,还挨到了我睡了一晚上”,她母亲听后,不作声,只是哭。当天晚上,娘俩坐着堂屋吃饭的时候,喝得醉醺醺的继父,踉跄地走了进来,看到了秀莲,就色眯眯地对她笑。她母亲站起身来,边哭,便冲着他喊,“这是我女,你囊个可以对她做那样事情那!”酒劲下去点的继父,意识到她说了什么,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母亲身子单薄,一巴掌过去,跌倒在地,继父走到她身边,恶狠狠地说了句,“我想日哪个都日哪个!”然后,就气冲冲地跑进里屋去睡觉。秀莲待继父离开后,赶紧起身上前扶母亲。午夜,继父又跑到了秀莲的房间。这件事,渐渐在村里传了开来,秀莲的生活再也不安静了,每天到地里干活的时候,路过的人总要取笑她和自己父亲的丑事,更是因为这件事,远近几个村的未婚男子,都不愿娶她。就这样,她一直耗着自己的青春,自己最美的年华,眨眼十四五年就过去了。
舅妈听后,很是伤神,我也在心里狠狠地咒骂那个好吃懒做的恶魔继父。舅妈缓过神后,便问她:“你囊个跑到这点来了呀?”这似乎勾起了她的伤心事,她哭着说:“爸爸要打死我!我收拾屋子,不小心打碎了他的酒罐,他喝了酒,要打死我。”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午间的时候,她收拾屋子,失手打碎了父亲泡的药酒,这一幕刚好被喝得烂醉的继父看见,他便顺手拿起扫把,死命地打她,她疼得直叫唤。母亲闻声赶来,看到了这一幕,便从背后抱住了继父,喊着:“快跑,快点跑!”她就站起身来,往屋外跑去。母亲又在屋里喊:“把坝子边的蜂糖背起,一起跑!”她便回转身,背着蜂桶跑。她就沿着下山路一直跑,一直跑,跑不动了,便走,害怕继父追来,丝毫不敢停歇。走着走着,肚子不依了,咕咕直叫,她就想把蜂蜜卖了,买些吃的,这才走到了我们的临时住房门口。
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总是欢乐的,因为农村孩子往往几年见不上父母一面。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记不清楚几岁,父母在福建的一家工厂工作,整整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三年后的第一次归来的日子,马上临近过年。那天,天已全部暗了下来,只有粮站大门上挂着的灯泡发出昏黄的灯光。这个粮站门口停着本村以及临近几个村唯一一辆到县城的大巴车,我们全家天还没黑,不吃晚饭就到这个门口等。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全家指的是爷爷奶奶,弟弟,堂妹,叔叔婶婶,大伯伯妈,丝毫不掺半分父母的概念。乡下人都好热闹,粮站附近的小卖部更是全村人茶余饭后,摆龙门阵与打牌的娱乐中心。听说多年未归的父母,今晚到家,附近的乡亲也都聚到粮站门口跟我们一起等,车还没到,粮站门口就站了几十号人。车一来,大家都围上去 ,待车停下,车门口已经被重重围上。车上的年轻夫妇走下来时,奶奶把我和弟弟拽到女子跟前,弟弟躲在我身后不敢出声,也记不清女子有没有说话,只记得周围的人有的嚷嚷“爱萍,面前的人是哪个?”,也有人喊着“爱萍,快喊妈妈!”。我不知道这一幕里,为什么没有父亲的印记,估计是他在忙着整理后备箱里的行李。我低着头,怯生生叫了声“妈妈”,目光便被母亲手腕上的表所吸引,镀金腕表,在昏黄灯光下熠熠生辉。不知道为什么,与母亲数年后初次见面,印象最深的竟是这块腕表,帮母亲拿行李,同她一起走,余光也不时瞟向那块金色手表,后来,母亲把这块手表送给了我。过年后,父母本又要去福建工作的。那辆通往县城的大巴车每天六点准时从粮站出发,全年无休,春运那段时间,更是一天县城到村里来回两趟跑,乡下人怕耽误时辰,要出远门必很早起床,收拾前一天晚上就装袋打包好的行李,早饭也不吃,便打着手电筒,扛着行李,到粮站门口等候。也是这辆破旧的大巴车,它载来了多少期盼,就载走了多少阖家团圆的幸福。父母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苦苦央求他们,让他们答应我,第二天早上把我叫醒,我想送送他们,可父母还是趁我和弟弟熟睡,便悄悄离开了。第二天醒来,天早已放亮,发现父母的所有东西都消失了,一股空洞感便袭上了心头,恍然若失,心难受。我就开始哭,弟弟醒来见我哭,他也跟着嚎,我就愈发哭得厉害,最后我们哭作一团,惊动了奶奶,她责骂我们“妈,老汉,出去赚钱,哭啥子嘛哭!”道理都懂,可眼泪就是止不住的往下流。那周周五放学回家,发现堂屋桌上放着大包零食,小孩子,嘴馋,也不问是谁的,扔下书包便打开吃。奶奶干完农活,坐在坝子砍上说:“今天中午,你们大舅来了,我还以为囊个了耶。他说那天早晨,你去读书,他在路上撞到你的,看到你哭,就打电话问你们妈老汉,今天就提了嫩么大包东西。他还说你妈老汉不去福建啦,现在在县城你大伯家住起的!”我没有答话,心里一阵窃喜,父母亲又要回家了。此后,父亲就跟着堂舅舅们挖隧洞,母亲在重庆找点零活。(在重庆人眼里,重庆一般指的是重庆主城区。)
回到雪困旅店这里,在这三天里,我丝毫没有受到坏天气的影响。乡下人不懂得娱乐,那些年,旅游业也没有兴起,我和父亲就整天待在旅店里,我躺在床上,吃零食,父亲坐在床沿上,抽烟。小小的我,看不出父亲的烦恼,整个心思都放在父亲买的零食上,那些可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零食,这也是我第一次吃黄瓜味的薯片。晚上,我们会到附近的餐馆吃饭。我对有一家店的酸辣粉,印象非常深刻,虽现在已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总觉得以后吃过的酸辣粉都远远不及。当然我已记不清这家店的位置,只隐约记得,要下几步台阶,才能进入这家小店。屋内装的是那种瓦数很低的灯泡,发出昏暗的黄光,那些年里,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发出黄光的灯泡。老板娘给的酸辣粉的量很足,汤面上漂着厚厚一层辣子油。
第三天,我和父亲就坐上了大巴车,来到镇上。这个镇没有下雪,道路没有受到影响,那天,幺舅骑着摩托车来车站接的我们。他本就载着舅妈和表弟,再加上我和父亲,小小的摩托车,硬生生地挤上了五个人。临近年关,交警都出来活动,在这个角落里候着,那个拐角处藏着,专逮超载的摩托车,所以,幺舅一路上开得飞快,土路凹凸不平,车轮一碰上大点的石子,我们的屁股便脱离坐垫,弹了起来。可能那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有很多人,背着背篓,走在马路边上,看到我们这台负着重荷的摩托车,都止住脚步,感叹一句“拉好多人罗!”父亲的具体工作地点,也就是隧洞,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只在搭的临时住房附近玩。这一长排简易的房子盖在一个小土坡上,四周围着山,站在陡坡边缘,可以看到底下的枯河,它裸露出白色的肚子,因不断向里倾倒挖掘出的泥土石块,早已断了水源。舅妈在这个工地上给工人们做饭,父亲每天忙着上班,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和舅妈待在一起。舅妈十分疼爱我,也可能觉得我很可怜,父母亲每年过年才能见上一次,所以每到寒暑假,她就把我接到幺舅的工地上,每年过年都给我买很多好吃的零食和许多漂亮的衣服,这次也是因为舅妈在工地上,父亲才愿意把我接来的。我提到这个并不是想表达父母亲不爱我,相反,他们才是世界上唯一不计个人利益无条件爱我的人,只是父母的思想和幺舅舅妈的不一样,父母觉得要拼命赚钱,给我和弟弟提供更好的条件,父母亲的这种思想在农村很常见,很多夫妇都把小孩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抚养,自己到外地打工,而那年还未满三十的幺舅舅妈,却有不同的育儿之道,他们一直把表弟带在身边。可幺舅换过好几次工作,最开始在县城的一家水厂上班,之后跟着我父母一起到了福建的油漆厂,后来,看父母亲不去福建了,幺舅也跟着到工地上工作,舅妈一直给舅舅做饭,到了工地上,堂舅舅就聘请她给所有工人做饭,就这样,表弟的小学换过好几次,到了福建,更是被迫降了一级,成绩也彻底落下了,今年参加的高考,没考上本科,读了一个普通职业大学。
闲暇的时候,幺舅会用摩托车载着舅妈,表弟和我到小镇上逛,到了镇上,舅妈会给我买零食,看到合适的衣服,也会给我买,然后拎着大包小包,坐着摩托车回去,那段时间恰好天气转晴,土路灰尘多,疾驰的摩托车车尾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全是扬起的灰尘。幺舅在河坝边便把我们放下,因为他还需骑摩托车绕很大一圈公路,才能回到临时住房,而我们只需沿着河坝旁的小路,往上爬,就能到,总是比他快。爬完一段坡,便到了一块平地,平地的一角有一栋破旧的房子,隔着小路有段距离,继续沿着小路爬,就到了工地。有一次,我落在后面,经过这栋破房子的时候,从屋里走出了名男子,他赤裸着上身,只穿了条脏兮兮的裤子。他向我招手,还喊着“来!来!”,于是我定住了脚步,朝他望去,可他见我停下来了,边朝我走来,边掏出生殖器,脸上露出了淫荡的笑容。当时,我害怕极了,不顾一切往上跑,也不敢回头,怕他追上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了舅妈们。他到底有没有追我,我不知道,我现在猜想,他应该没敢追,他的破房子离我们的临时住处不远,我喊几嗓子,我们的人就能听见,况且舅妈们就在前面,我们人多势众,他惹不起,工地上解决纠纷,没有法律,只有暴力。追上舅妈们后,我什么都没说,我跑得脸红脖子粗,他们也没有看出什么,只是从那以后,我不愿去镇上,怕又遇见那个疯子。
重庆的冬天湿冷,屋内又没有供暖,太阳一出来,我们就端着板凳,到房子前面的坝子上晒太阳。农村建房子都要建个坝子,方便夏天晒谷子,玉米,最开始都是土坝子,坑坑洼洼的。早上晒谷子玉米粒的时候,那到方便,把这些谷粒从堂屋里运出来,再散开就好了,太阳落土,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小孩的活就来了,我们得把这些摊开的谷粒扫在一起,堆成一个个小的金字塔,方便大人干完农活后,再把它们运到堂屋里去。扫过平地上的谷粒,那些土洼里还盛满了遗落的“汗水”,粒粒皆辛苦,我们得撅着屁股,一粒一粒地把它们拾起来。重庆的夏天,天气多变,前一刻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猝不及防,天就开始暗了下来,乌云密布,大有黑云压城城欲催之势,并伴有阵阵雷声。这种天气,我们叫做“打偏冻”,一般发生在下午,大多数时候,稀稀疏疏,下几滴雨就作罢。可对于靠天吃饭的乡下人来说,却如临大敌,天边开始积起几朵乌云,或传来一声闷雷,他们就开始战斗,躺在坝子上的谷子,可不能被雨水淹了,一来谷粒被水泡了长芽,二来多日来的劳动成果就付诸东流。首先发现的人,会站在高处,喊声“打偏冻”,叫醒还在午睡的邻里和家人,然后拿出农具开始战斗。往往谷粒刚收完,雨就停了,太阳也钻了出来,坝子晒干了,又得用簸箕把谷粒端出来,摊在上面。生活条件好些后,土坝子上敷了层水泥,后来不知是谁率先在坝子上支块塑料薄膜,秋收季节,整天把坝子盖着,大家也纷纷效仿,这才彻底解决了“抢偏冻”的问题。
2008年,手机还是摩托诺拉和诺基亚的时代,农村刚刚告别黑白电视,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电脑。男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女人除了打牌,还爱摆龙门阵,从村里那些男男女女的勾当,追忆到过去的艰苦岁月。从她们的故事里,我知道太多悲苦的人儿,但我从来都是把这些当故事听,听过了,便过去了,不会放在心上,但直到我遇到了她,听了她的故事后,我才知道每个故事都是有分量的,里面包含了泪水和欢笑。那是一天下午,接近傍晚,太阳已经挂在了山头。挖隧洞的活,不分时间,只要放过炮后,工人们就得上岗。父亲们已经吃过饭,进洞干活,舅妈也收拾好了碗筷,坐在板凳上纳鞋垫,和堂舅妈聊天,我趴在床沿边,把弄芭比娃娃。听到外面有人喊:“买蜂糖不?”我们就拥到门口,去看是谁。站在坝子边的是名女子,看上去三十岁左右,满脸风霜,头发散乱,只草草地拢在后脑勺,穿着蓝色的棉衣,背上背着蜂桶。舅妈向她迎去,嘴里说道:“把蜂桶放下嘛,背起重!”那名女子也不言语,只是照做,我也跑上去看蜂桶里的蜂蜜。一靠近女子,一股蜂蜜的甜香扑鼻而来,她蓝色棉衣的背部被蜂蜜浸了厚厚一层。估计舅妈也注意到了,寒冬腊月的,怕女子着凉,“到屋里坐嘛,里面有火(生着火炉的意思)!”便帮着女子把蜂桶抬到屋里去,坐在火炉旁。那些年,假货盛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更是震惊全国,市面上更是很难买到纯正的蜂蜜。她还没坐下,堂舅妈就开口问:“是不是真的哟!”那名女子慌了,“囊个不是真的嘛,我们个人喂的蜂子,不信,我挖点给你尝哈嘛!”说着,就让舅妈给她碗和勺,费了好大劲,才挖了一碗,递给堂舅妈,让她尝。蜂桶里的蜂蜜全凝住了,女子也只是在靠近火炉的一边,稍微融化了些,才挖出来的。堂舅妈就递给我,让我吃,我尝了一口,便还给了她,她也挖了一口,就递给舅妈。我之前只吃过一次市面上流行的蜂蜜,一个大大的金色礼盒,上面写着“槐花蜂蜜”,里面装着两小瓶,味道又很淡,所以我根本就记不清蜂蜜的味道,而舅妈和堂舅妈都觉得味道好,便向她询问价格。女子说:“我从来没出来过,也不晓得卖好多钱,现在街(gai)上卖好多钱嘛?”(我从来没有出过门,不知道蜂蜜的价格,市面上蜂蜜的价格是多少?)堂舅妈便喊价,“十五块钱斤,卖不卖嘛?”女子答道“好”,于是堂舅妈就起身去取称。那时的称又和现在的不一样,农民用的是那种杆上刻着刻度,杆端吊着两根绳,短绳上系个挂钩,长绳上挂个托盘的称,只有做生意的人,才会买电子秤。
堂舅妈怀了身孕,也不用干活,堂舅舅每天出门采纳食堂用的蔬菜时,她也跟着去街上逛逛,末了,就和舅妈一起聊天,织织毛线鞋。她二十初头的年纪,整整比堂舅舅小了八岁,起初,家里人死活不同意这桩亲事,对她吼,“李忠那个崽儿,屋头恁个穷,你跟他做啥子嘛!”,就把她锁在家里,她是从楼上的阳台翻了出去,跑到了堂舅舅家的,随后,怀了孩子,生米煮成熟饭,父母没办法,便交出了户口本,他们这才去县城的民政局登记,这就算结了婚。哪曾想,当初在女方父母眼中,一穷二白的小子,发达了,那年堂舅舅接连承包了好几个工地,可谓赚的是盆满钵满。有钱了,把女方家的破土房推了,盖上了两层洋楼,所有家电全部配备好。岳父岳母当然开心,每次听到女婿要回来,提前赶到镇上,买些好菜好酒回来,好好招待这位姑爷。堂舅舅可不是省油的灯,席间总是追忆往事,要么就责骂堂舅妈,而女方父母只当没听见,埋头吃自己的菜,该敬的酒照样敬。
堂舅妈从厨房出来,“遭李忠拿去买菜了,我去附近的农民家借把来!”说着,就挺着肚子去了。舅妈就和那名女子闲聊,问了她是哪里的人,叫什么名字等,从她们的对话,我知道了她的遭遇。她叫秀莲,是清早从家里逃出来的。十岁的时候,生父去世,母亲就带着她改嫁。本就是二婚,又已三十岁,带个拖油瓶,就嫁给了隔壁村一位四十多岁的单身汉,单身汉性格暴躁,寡居一人,但对于贫苦的女人来说,有个男人终究是好的,多个劳动力,最起码有个依靠。秀莲没有上过学,跟着母亲到继父家后,一样活也没少干,鸡鸣声后便起,做早饭,天擦亮,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劳作,日晒当头,回家做午饭,饭后,烈日当头,又到地里干活,直到日薄西山,才拿着农具跟着母亲回家,做晚饭,收拾屋子。在农村,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是个劳动力了,贫苦的生活根本不赋予他们时间,慢慢成长,他们从认识到这个世道开始,就已经长成了大人,也不觉得生活艰苦,有吃有穿,已然是上天最好的馈赠。秀莲就是每天这样活着,她不知道大山外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像她那般大的孩子,被父母牵着去逛游乐园,去吃肯德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她只知道,今天到地里干活时,裤子被刺钩破了,她需借着煤油灯的微弱烛光,赶快把她补好,然后赶紧上床睡觉,因为全身累得快散架了。在不知不觉中,秀莲长成了个大姑娘,长年辛苦劳作,她体格健硕,发育得也很好,走路时,肥厚的屁股,一扭一扭的,胸前的那对白鸽也跟着晃动。她可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但那个色欲熏心的继父却看在了眼里,就在一天晚上,可能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把她强奸了。她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挤在他床上的继父让她不要出声,她便不敢作声,第二天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妈,爸昨晚上来脱我的裤子,还挨到了我睡了一晚上”,她母亲听后,不作声,只是哭。当天晚上,娘俩坐着堂屋吃饭的时候,喝得醉醺醺的继父,踉跄地走了进来,看到了秀莲,就色眯眯地对她笑。她母亲站起身来,边哭,便冲着他喊,“这是我女,你囊个可以对她做那样事情那!”酒劲下去点的继父,意识到她说了什么,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母亲身子单薄,一巴掌过去,跌倒在地,继父走到她身边,恶狠狠地说了句,“我想日哪个都日哪个!”然后,就气冲冲地跑进里屋去睡觉。秀莲待继父离开后,赶紧起身上前扶母亲。午夜,继父又跑到了秀莲的房间。这件事,渐渐在村里传了开来,秀莲的生活再也不安静了,每天到地里干活的时候,路过的人总要取笑她和自己父亲的丑事,更是因为这件事,远近几个村的未婚男子,都不愿娶她。就这样,她一直耗着自己的青春,自己最美的年华,眨眼十四五年就过去了。
舅妈听后,很是伤神,我也在心里狠狠地咒骂那个好吃懒做的恶魔继父。舅妈缓过神后,便问她:“你囊个跑到这点来了呀?”这似乎勾起了她的伤心事,她哭着说:“爸爸要打死我!我收拾屋子,不小心打碎了他的酒罐,他喝了酒,要打死我。”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午间的时候,她收拾屋子,失手打碎了父亲泡的药酒,这一幕刚好被喝得烂醉的继父看见,他便顺手拿起扫把,死命地打她,她疼得直叫唤。母亲闻声赶来,看到了这一幕,便从背后抱住了继父,喊着:“快跑,快点跑!”她就站起身来,往屋外跑去。母亲又在屋里喊:“把坝子边的蜂糖背起,一起跑!”她便回转身,背着蜂桶跑。她就沿着下山路一直跑,一直跑,跑不动了,便走,害怕继父追来,丝毫不敢停歇。走着走着,肚子不依了,咕咕直叫,她就想把蜂蜜卖了,买些吃的,这才走到了我们的临时住房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