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的世界名著
我读书还算多,小时候家里没电视,只有一台小收音机,除了听,就只能读了。小学时候缠着爷爷买了套《西游记》,当时还郑重其事地在扉页上写了“四年级一班,宋钊”的大名。此书现在还在架上,每次翻开都哑然失笑。
当时第一次阅读完整版《西游记》,印象最深的是看不懂。后来没事就看,慢慢也就懂了。阅读就像抽烟,第一口往往感觉都不佳。
放假闲来无事——其实对我来说,不放假也无甚事——遂动手整理书柜,打算清理一些旧书,自然,也是为新书腾空间。这一翻,就发现几本特别的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名著,我却看不下去。
年轻时候,我也崇拜过名人,常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读书,如果读不下去,那问题一定是在自身,是我学识不够,休养不足,绝非作者或作品的问题。
但随着年龄渐长,这种可贵的自省精神淡薄。觉得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书,根本就是没写好,哪怕它是名著。以下随便举几部我尝试了几遍都看不下去的名著。当然,只是个人经验,不足为训。
1、《白鲸》,此书买得很早,而且买了当年最豪华的版本,布面精装,带一个书套。但是从买来之后,先后尝试了三四遍,最近一次是今年年初,打算咬牙看完,结果也是看到近1/2处,就不看了。人生苦短,那么多书没时间看,何苦在这里浪费时间——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2、《北回归线》,也是买了好多年,我甚至怀疑当年那个敦煌文艺的版本是盗版。既然是盗版,大约翻译的不好,看不下去在所难免。可后来看到正规出版社的亨利米勒小说集,译者跟我当年那本书是同一人,说明不是当年的翻译不好——或许是一直翻译的不好,或许本来写的就不好。冯唐对此书赞不绝口,我一直不明所以。后面我会提一下他。
3、《巴马修道院》,经典的版本,外国文学丛书里的一本,多年来一直没看过前十页。
4、《三言二拍》,实际上是5本书,号称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精华,不过看几篇就看不下去了,我倒宁可去看《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5、《午夜之子》,严格来说,这书不算看不下去,因为我确实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评价只有三个字:没意思。如果看拉什迪,倒是可以看《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说说冯唐。他的书肯定不能算名著,但也有相当的读者。朋友送了本冯唐的《不二》给我,港版,据说热卖。当时翻了几页就放到书架最深处,不是珍惜的意思,而是那里多年都不会再去翻动一下。评价这书很简单,只需一个“二”字就够了,此外无他。算是冯唐才尽的标志。当然,就算当年有才,我也还是不喜欢他动辄把下半身挂在嘴边的做法。
有些当年觉得好得不得了,后来感觉平平的作品,如宫本辉的《泥水河》;有些当年觉得不好,后来觉得好的,比如张爱玲;有些当年觉得好,后来觉得不好,再后来觉得依然有可取之处的作者,比如董桥。这些都留给后话,此处就不啰嗦了。
当时第一次阅读完整版《西游记》,印象最深的是看不懂。后来没事就看,慢慢也就懂了。阅读就像抽烟,第一口往往感觉都不佳。
放假闲来无事——其实对我来说,不放假也无甚事——遂动手整理书柜,打算清理一些旧书,自然,也是为新书腾空间。这一翻,就发现几本特别的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名著,我却看不下去。
年轻时候,我也崇拜过名人,常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读书,如果读不下去,那问题一定是在自身,是我学识不够,休养不足,绝非作者或作品的问题。
但随着年龄渐长,这种可贵的自省精神淡薄。觉得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书,根本就是没写好,哪怕它是名著。以下随便举几部我尝试了几遍都看不下去的名著。当然,只是个人经验,不足为训。
1、《白鲸》,此书买得很早,而且买了当年最豪华的版本,布面精装,带一个书套。但是从买来之后,先后尝试了三四遍,最近一次是今年年初,打算咬牙看完,结果也是看到近1/2处,就不看了。人生苦短,那么多书没时间看,何苦在这里浪费时间——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2、《北回归线》,也是买了好多年,我甚至怀疑当年那个敦煌文艺的版本是盗版。既然是盗版,大约翻译的不好,看不下去在所难免。可后来看到正规出版社的亨利米勒小说集,译者跟我当年那本书是同一人,说明不是当年的翻译不好——或许是一直翻译的不好,或许本来写的就不好。冯唐对此书赞不绝口,我一直不明所以。后面我会提一下他。
3、《巴马修道院》,经典的版本,外国文学丛书里的一本,多年来一直没看过前十页。
4、《三言二拍》,实际上是5本书,号称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精华,不过看几篇就看不下去了,我倒宁可去看《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5、《午夜之子》,严格来说,这书不算看不下去,因为我确实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评价只有三个字:没意思。如果看拉什迪,倒是可以看《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说说冯唐。他的书肯定不能算名著,但也有相当的读者。朋友送了本冯唐的《不二》给我,港版,据说热卖。当时翻了几页就放到书架最深处,不是珍惜的意思,而是那里多年都不会再去翻动一下。评价这书很简单,只需一个“二”字就够了,此外无他。算是冯唐才尽的标志。当然,就算当年有才,我也还是不喜欢他动辄把下半身挂在嘴边的做法。
有些当年觉得好得不得了,后来感觉平平的作品,如宫本辉的《泥水河》;有些当年觉得不好,后来觉得好的,比如张爱玲;有些当年觉得好,后来觉得不好,再后来觉得依然有可取之处的作者,比如董桥。这些都留给后话,此处就不啰嗦了。